生涯規劃的終極解,找到自己的使命

夜深人靜的時候,讓我們想一點大事。讓我們把每一天都過成值得珍惜的日子。


休息在家的我們一定不會想到,新冠病毒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特殊的假期。在家裡的我們可能也無法想象被感染者的恐懼,疑似隔離中的彷徨。但是,遲遲不能上班的你,有沒有一點恐懼?有沒有仔細的想想,我們為什麼恐懼?因為害怕失去生命。有什麼能讓我們不怕死亡?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說,因為恐懼,我們才能勇敢去愛;因為恐懼,我們學會了敬畏和鄭重、創造和傳承。

這麼長的假期,你都想了些什麼呢?

一、思考,你的生命價值幾何。

請你順著這道題往下想一想,這道題,來自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當時論文的題目是《生命的價值》:

A. 如果社會上流行一種致命的疾病,染病的人會在一週之內沒有痛苦地死掉。你染上這種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請問,假設你存在可能染病,那麼你願意最多花多少錢防止得這種病(也可以理解為你願意花多少錢去打一個這樣的疫苗)?

B. 同樣是這種病,假設你的老闆要派你到疫區調查情況。到了疫區之後,你染上這種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請問你的老闆要給你多少賠償,你才願意到疫區去?

在研究中,塞勒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儘管A和B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調查結果顯示,人們願意為A花2000美元,卻要為B索要50萬美元的報酬。順著這個裂痕研究下去,塞勒開創了行為經濟學,並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看待生命總有兩個視角,一個是統計學意義上的數字。比如人們說流感的死亡率是10%,我們關於新冠的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效的控制了死亡率等等。但是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他們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這就是我們看待生命的第二個視角,所以我們總會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是無價的。是的,生命是寶貴的,所以每個人可能都害怕自己會失去生命。可是當我們看到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去支援武漢,他們的身上超越了小我本能的需求,閃耀著照亮所有人的光輝。看到這些情景,我相信很多人都熱淚盈眶。你有沒有繼續往下想想,你希望自己的生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呢?


二、使命,總有一些東西讓我們看的比生命更重要。

哲學家說,真正消解死亡恐懼的有效辦法,是找一個比生死更加執著的目標,就像孩子對於家長。當上父母的人肯定能理解這個感覺。很多人有了孩子以後就失去了自我,處處把孩子放在首位。

除了孩子之外呢?比如取經對於唐僧。

我們先把這個讓你看的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暫時稱為“使命”。使命不是關於自己的小理想的,它是關於別人的,就像唐僧取經,他是為了讓佛法普度眾生,讓每個人都能離苦得樂。所以在實現自己的使命的過程中,你需要先失去自我。

如戴荃的《悟空》這首歌裡有兩句說「叫一聲佛祖,回頭無岸。跪一人為師,生死無關。」

有的人把人生當作競技場,他們把每件事都看作是競爭,在每個階段都能找到通關攻略,比如上學成績好,畢業進名企,工作升職快……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有的人把生命當作一個過程,重點在於體驗。他們積極探索世界提供的各種可能性,對所有可能都保持開放。也許五年之後會在這個國家、但也許會在那個國家生活,也許會做這個工作,但也許是另一個工作。他們期待各種不同的體驗,他們要的可能是自由。

找到使命的人,他們不在乎自己的成功與體驗,他們被更大的事綁架。就像當年被安排去研究原子彈的鄧稼先,和家人說我要去做一件重要的工作,家人問去哪裡?他說不能說,家人問去多久?他說不知道。一去就是半生。

聽到使命召喚的人,是辛苦的。就像唐僧,如果不去取經,作為唐太宗的國師是何等安逸的生活。可是聽到使命召喚的人也是喜悅的,這份喜悅來自於忘我。雖一身負擔、而同時又不把那些當成是自己的負擔,而是完全為了別人。

聽到使命的召喚,也許需要一些契機。原本魯迅想的是去做個好醫生。當他看到的是被殺的就是中國人,而中國人居然在旁邊看熱鬧。他從此決心不再為自己,而是為了世人和國人寫作。可能你會說,現在的我還小,沒有經歷什麼事情,可能不懂什麼是使命,但請你一定努力,當使命召喚的時候,請你成為那個有資格被喚醒的人。

生涯規劃的終極解,找到自己的使命


三、努力,成為那個值得被救的人。

找到那些願意用一生為之奮鬥的事,相信,明天會因為我們每個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

學科的細分讓發展更專業更高效,但可能也讓我們不能完整的看到世界的全貌。所以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創新與價值。就像經濟與法律的結合有經濟法,計算機與醫療的結合讓手術更精準等等。

技能就是一個人的裝備,每多一個裝備,人就更強大一些,所作所為就會在更高的一個層面之上。很少有什麼技能是“閒技”,只要它能夠與另外的技能結合起來,就會形成“多維度競爭力”。普遍認為是“閒情逸致”的“琴棋書畫”,你仔細想想看就知道了,精通這些技能的人,把它們背後的思維模式拿出來做別的事情,一樣是高手,甚至會“一上來就是高手”,做事的節奏感,看事的大局觀,攻城掠地的戰略與戰術…… 哪一樣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呢?

在你提高自己技能的路上,祝你幸運,於是你能遇到導師。課本能告訴你那些現成的死的知識,但導師能教給你如何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從經驗中得來更多實踐的智慧,你像學徒一樣,跟著導師一起做些真正的工作,獲得潛移默化的知識。導師還能在你人生重大的關口給你提出建議。導師是你的榜樣,他能讓你看見這一行最好的人是怎麼工作的。導師能領你見識各種好東西,給你養成一個正確的品位。導師還能通過嚴格的要求,幫你從失敗中學到東西,讓你體驗學問的辛苦與美妙。於是你在自己成長的路上加快了腳步。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裡,堅定履行使命的米勒上尉,在深夜燭火旁為戰友的犧牲黯然神傷,他說:“這個瑞恩最好值得我們去救。”現實生活中願你我努力做一個“值得被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