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沉默电话


张杰《曾经如是》所带来的深沉安宁,浸入情绪、心境、思想、精神,净化的力量没有丝毫抽象空洞,而是真实达意、从耳至心,具有药到病除般强大的内在疗愈力。从配乐第一个音开始,从张杰第一句“城市中/偶然迷路”开始,就使人置身缥缈梦境;直观的听觉享受,延伸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空灵的编曲氛围,神秘的配器演出,清逸的人声演唱,无尽的情境升华,藉由心的领悟,理解从过去、现在,直至未来净土的深刻主题。


张杰的演唱,充满了丰富情感与严谨技术——虽然整体表现力是低调、低沉的,但重在声音与音乐的内在力量。主歌清晰圆润,零瑕疵音色像一条婉转不断的溪流;间奏模拟白鹤唳鸣,达到钢琴最高八度小字四组的#G7-#F7-E7、#D7-#C7的哨声,创造激昂而又沉实的天籁空幻;后半段多频演唱叠加,不同声部构筑的立体层次繁而不乱,展现惊艳动人的声音艺术。以民乐、世界音乐为翅翼,安宁的力量紧密、凿实,张杰《曾经如是》的化学作用是即刻的、可触的,带有温度的。


《曾经如是(Ago)》是赖声川编导,张杰、郝蕾主演的舞台剧,这首《曾经如是》即为同名主题曲,也是张杰全新EP计划的第二篇章。它与张杰的音乐状态契合,更与舞台剧的故事与角色契合,唱游世间、讨论命运、追寻净土,跨越时间与空间。主题曲《曾经如是》也是理解剧中过去、现在、未来哲学线路的门扉——“曾经如是/现在依然/未来还是”,诸多延伸,让人对舞台剧充满期待。这首主题曲,也让张杰歌手、演员的身份进一步融汇,以音乐为媒介,踏上更深远的艺术征程。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刘尼尼



继净化曲《一个故事》后,张杰全新EP第二支净心曲《曾经如是》上线。这首歌同时也是赖声川编剧及导演,郝雷、张杰主演的话剧《曾经如是》(Ago)的同名主题曲,张杰在这首歌里继续突破自我,他呈现出来的力度、沁透感和灵气都恰到好处,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演唱的技术层面,张杰已把技巧融到骨子里了,因此他已不再着意于花哨的负累,内敛的溶解放任把音乐的细小粒子饱满到极致。他不断挑战人声演唱新的高度,高音技巧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这首歌里的最高音直接达到了钢琴上最高八度的小字四组的 #G7 。


这个高音出现在间奏中,张杰以超高频哨声模拟出了“白鹤鸣唳”的声音,这不仅与话剧中的情节相呼应,也再次刷新了大家对他超强音域的认知,这的确可以说是“非人类”的一次演绎。最叹为观止的是这个人声你会以为是乐器鸣奏出来的,因为它已经和整首歌的音乐融为一体,幻化为仙境。


如今自信且自由的他在音乐里营造的是一座森林,看上去没什么,深入其中却不期然迷了路,软了几分的声线悬着悠悠,音乐退后,只留下对于欲望和诱惑的诉说,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述。寥寥几句台词式的语言,说得风轻云淡,可深埋其中的浅浅禅意还是蚀了个洞,耐人寻味。


这是张杰首次触电话剧舞台,透过张杰对于《曾经如是》的演绎,我们也能够对他所扮演的男主角“多吉”有一个提前的认知,他将自身对于角色的感受融入到音乐,让音乐有了画面感,角色也变得立体,不禁对他的首次话剧舞台也更加期待了。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鹿野子-


继上一首《一个故事》开启了张杰新专辑的篇章之后,他再次推出了新专的第二部曲《曾经如是》。和《一个故事》的温暖基调不同的是,这次的《曾经如是》是飘渺而神秘的,整首歌就像是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如似进入了梦中一般。而这也是张杰首次出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曾经如是》的同名主题曲,他将自己饰演的男主角“多吉”的那种揪心且复杂的情绪都细致地融进了歌曲当中。


歌曲前奏的民族乐器给人渲染出了某种极为神秘幽邃的氛围,在张杰的人声响起后他又像是在一点一点把你拉回现实,他低吟着我们生活中所谓的“难”,“城市中,偶然迷路,冲来冲去,你来我往,财富与名望,是同一个骗子,诱惑着我们”,虽然他唱的是“多吉”的故事,却巧妙地折射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现况。


“人声”是张杰这首新歌的一大亮点,除了常规的人声演绎之外,他还配合着歌曲的氛围模拟出了“白鹤唳鸣“的声音,连续几个完美的高音达到了钢琴上最高八度的小字四组的#G7,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你甚至都想象不到这是张杰用人声模拟出来的声音。同时这过渡段的无歌词哼唱也直接把整首歌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极其的有穿透力。


后半段张杰用两个音区和声叠加的演绎方式,再次增加了歌曲的层次感,它似在山间吟唱的回声,又似在和另一个“我”进行着的一场深度对话,非常的有意境美,美得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已沉浸其中。


这样一个敢于去挑战自己,去塑造不同音乐形象的张杰是让我心生敬佩的。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王击凡


《曾经如是》,看似平淡、却又内藏深刻意蕴的四个字,是赖声川老师的全新实验话剧,同时也是由张杰演唱的话剧同名主题曲。特别的是,除了给《曾经如是》唱主题曲之外,张杰还是这部赖声川话剧的男主角。甚少涉足戏剧领域的张杰,在擅长调教演员的赖声川指导之下,会把男主“多吉”演绎成如何的样子?这是让戏迷与歌迷都非常期待的一件跨界艺文盛事。亦因如此,在主题曲的演绎方面,张杰也选择了跟话剧类似的文艺调性,在平实的节奏中暗藏机锋,透出《曾经如是》特有的缥缈“仙气”,是他相当少有挑战的新音乐类型。


虽然尚未有缘看到张杰的话剧舞台演绎,但《曾经如是》这首歌的释出,也使得我们对他在剧中所演绎的“多吉”有了一个大概的想象。“城市中,偶然迷路,冲来冲去,你来我往……”从张杰的歌声里,我们可以听得见他投入无限情绪的声音表情,而要把千愁万绪浓缩成过尽千帆、云淡风轻,其实才最考验歌者的功夫。“如是我闻,闻之梦中,曾经如是”,赖声川笔下玄妙的歌词,没有人生阅历的歌手,是唱不出张杰这种淡然且深刻的味道的。我们可以期许的是,张杰在话剧中的歌声与演技能达成某种融合乃至互动,把唱歌跟演戏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张杰在《曾经如是》里的最高音“鹤鸣音”,已经达到了最高音#G7。这里的“鹤鸣音”就类似华语女歌手的“海豚音”,是张杰又一次自我突破的高难度示范之作。但《曾经如是》并不是那一种刻意标榜高音、为了飙高音而飙高音的炫技作品,高音出现在这里,是有其意义所在的。张杰的“鹤鸣音”模拟声,正是为了呼应曲中所写的“白鹤唳鸣”意境,“鹤鸣音”与正常人声两个音轨的交叠碰撞,就像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对话一样,高山流水,曾经如是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光荣__


曾经在形容张杰声线的时候,我说他的声线介于薄与厚之间,辨识度很高。今天听了很多遍新歌《曾经如是》,我觉得能够“薄与厚”之外感知到更多的特性——温暖与寒凉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


温暖与寒凉之间不是矛盾的东西,而是一种下沉后的沉浸感,像是隔着冬日薄雾看世界,冷清又干净。出世与入世之间也不矛盾,按照习惯,“如是我闻”往往放在开始,而词人赖声川在《曾经如是》的结尾处才写“如是我闻,闻之梦中”,有一种大梦初醒感。其实这首歌一开始在讲城市中的惘然,这是入世,然后渐渐找到“如是”,一种淡淡的出世。


在《曾经如是》中,听到了大梦初醒后的静心,听到了遥望人间的圣洁。这样的静心、圣洁,以人声为明线、以印度笛为暗线,一点一点涤荡出来,把音乐里的“时间”,一点一点蔓延成“时空”,笛声蜿蜒,何去何从。


《曾经如是》充斥着道键禅关的静谧感,其实张杰在这首歌里的最高音达到D7,很考验人声,而张杰的难得之处在于,技术上达到了,同时整体的艺术表达,也就是情感上,蕴于无形,浑然天成,这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曾经如是》不同于华语乐坛其他作品的是,这首歌里尝试以人声模拟“白鹤唳鸣”的声音。这样的模拟,不仅打破了鹤鸣声与人声的边界,而且让人声与乐器交织共振,打造了人声美学的意境。


非常喜欢张杰在《曾经如是》中的咬字,那是大梦初醒后温柔的悲悯。如果我们在城市中偶然迷路,那么在《曾经如是》中暂时寄托,是一种自渡。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强叔就是欧莱雅


张杰的“EP三部曲专辑”系列第二波新歌,也是赖声川年度大戏《曾经如是》话剧同名主题曲,这首歌里的张杰再一次用实力刷新着自身的极限,肉嗓超高频哨音模拟白鹤鸣唳,最高到了#G7,而从极低频到低频再到中频,从中频到高频再到超高频,不同频段的发声却又都保持着情绪表达到位的高度一致,这已经是我能听到的华人男歌手在全频段最稳定的表现之一了。


稳定而老道的声音表现首先来自张杰天生的音域,另外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张杰近几年大量的高水准现场live show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能够保持他声线稳定的关键。对于人声模拟其他器乐收录在流行音乐作品中以前倒是有人尝试,而这次张杰以人声模拟自然界其他物种声音,也给我们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


另外我们都知道这首歌是同名话剧的主题曲,聆听此歌过程中你可以明显感受到无尽的画面感,那是张杰用自己对于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知到了一定程度而形成的自然,入定,所带来的独特听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他们两口子似乎还都与赖声川缘分不浅,相对于谢娜出演《暗恋桃花源》更多的看点在于表演,张杰这次出演话剧《曾经如是》中的多吉,更多了一个看点,就是他超强的现场演唱水准了。张杰非常谨慎地踏入表演领域,这次如果没有与优秀音乐作品的良好结合,我相信他未必会站在话剧舞台上,对于音乐的这颗敬畏之心,还真的是难得了。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流水纪


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做“舒适圈”,或者说,更流行的是跳脱、打破自己所在的舒适圈,不过落实到实际行动里,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勇气?


反正,我是在张杰的音乐里,不断感受到了他是真心敢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以出于意料方式,不断做出在音乐乃至跨界领域的突破,比如,今年第一次挑大梁出演赖声川话剧男一号,并用全新演绎方式带来话剧同名主题曲《曾经如是》——


这首歌里,我们听到的张杰,前所未有的空灵,缥缈,以干净至极嗓音诠释着赖声川导演富有禅意的歌词,也和他在话剧中角色呼应,随着歌声,我们和他扮演的“多吉”边走边唱,渴望在繁华城市找到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在“曾经如是,现在依然,未来还是”循环里,试图解开生命中的纠结。


最让我惊喜的,是张杰在这首歌里,又一次突破性开发出了新的声音机能:整首歌用多种张杰的人声,乃至“非人类”声音出现,主歌部分段落用高低音相伴融合演唱,制作出如同人们内心拉扯的戏剧性效果,高音部分破纪录达到最高音#G7,却没有丝毫压迫感,甚至让人全然忘了“飙高音”这回事儿,完全随情绪自然而然抒发,更用类似“口技”方式模拟出白鹤的叫声,低缓的呼麦声,从人声到鹤鸣一手包办,让这首《曾经如是》主题曲,就像一出微缩版音乐剧,引领大家去想象张杰主演的《曾经如是》话剧本身会有怎样的精彩,以及,张杰到底还能给大家解锁多少惊艳的,在情感和技巧之间都游刃有余的新技能。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赵南坊


最高音#G7。


这是张杰新歌《曾经如是》里的一个重要声乐指标,它意味着Vocal能力向来拔群的张杰,此番又有了精进。在挑战技术高度的道路上,他践行着无限突破的要义。


当然,《曾经如是》的重点不止“非人类”高音,这本质上是以整体性出众的作品。其实连高音本身也完美嵌入到作品的表达自洽逻辑中,间奏段落,张杰以人声模拟出“白鹤鸣唳”的声音,宛如现实跟幻境的亲密接触。整首歌曲所营造的正是如此层次交融的氛围。


《曾经如是》是张杰在音乐类型上的一番实验。全曲以World Music模态进行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多重演奏中自有Bansuri(印度笛)贯穿,共同渲染出世界音乐的旷远跟神秘。音乐风格的改变直接促成的就是张杰演唱方式的调整。除高亮的“白鹤鸣唳”,其实,全程都有讲究的控制,

这里张杰的人声是典型器乐化状态,完全达到自如控制,高低、强弱、明暗、各种色彩尽显,技能强悍的表现同时还有诸如采用呼麦方式的输出。我想,在尝试实验性音乐风格的同时,他还有对于自己人声的实验性塑造。


《曾经如是》里,他所专注的不只是歌词文本,也不只是旋律线条,更是氛围意境。


赖声川创作的歌词强调留白,以精简文字表达无限内容,“曾经如是/现在依然/未来还是”,简单几句就将关于“因果循环”的禅意展示。唱惯直白流行歌曲的张杰,来诠释这样的意味,也并没有“破功”。他很好地唱出了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以及,所承载的意境。这得益于他对于文字的深入认知跟对于音乐风格的透彻理解,简单讲,他完全“入戏”。


其实,不只在歌曲里“入戏”,他同样在同名话剧中“入戏”。


在赖声川执导的话剧《曾经如是》(Ago)里,张杰扮演男主角“多吉”角色。从歌曲中的状态即可以知道,他已经完全进入到角色设定里,所以才能唱出鲜活的味道。


此前的《一个故事》,今次的《曾经如是》,两首作品联系来看,张杰已然进入到急迅打开新路径的阶段。他完全是以先锋音乐人的身份在穷尽自我的可能性,穷尽的终极就是抵达艺术的新高度。


在我看来,《曾经如是》就是张杰至今作品里的艺术高点。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爱地人



突破这个词,对于张杰来讲,似乎已经成了音乐日常。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时候反倒让人忽略了他在每一首作品里、每一次新的突破,似乎觉得这都是他应该做的。


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应该,即使对于张杰这样靠老天赏饭吃的歌手,如果没有持续的努力,他也就只能成为一个不断消费自己天赋的歌手,而无法成为一个冲出舒适区的音乐冒险家。后者虽然需要付出更多,但刺激啊!


而这一次在《曾经如是》这首新歌里,张杰就又让歌迷体验了一回刺激。因为继之前C#6 之后,张杰又把自己的最高音,提升到 #G7 。即使突破对于张杰来讲,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日常,但这样的音色高度,还是值得继续表扬。


张杰这一次的 #G7 高音,体现在《曾经如是》这首作品里,对大部分人来讲,可能都很难感受得出来,甚至在第一时间里,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编曲中的某个氛围音色。因为这个音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和“海豚音”比较相似,都是正常歌手很难发出的“非人类”的音高区域,所以听起来甚至有种“不真实感”。


这种“不真实”,恰恰就是《曾经如是》这首歌曲,所需要传达的音乐意境。实际上,张杰在这首歌曲里之所以要唱到 #G7 的高音,并不是要挑战什么世界纪录,或者和自己的高音技巧死磕,而是他要用这样一种模拟声的演绎,体现出“白鹤唳鸣”这样的传奇、传说效果。所以说,技术本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还是技术恰到好处的被运用,那样的作品就很可怕了。


在张杰用人声传递出“白鹤唳鸣”的意境中,还要提一下《曾经如是》这首作品,对于他的意义。这首歌曲也是赖声川话剧作品《曾经如是》的同名主题曲,除了赖导演本人填词之外,作曲者也是他团队的音乐总监胡帅。


“闻中梦中,曾经如是”,整首作品就像是用声音美学,来传递一种自然声响,也正是因为这种音乐情境画面的阔达,《曾经如是》充满了一种自然、包容的天地容量。它是一首可以净化人心的歌曲,也可以是让人深度沉浸的妙乐。对于张杰来讲,这首歌曲不仅仅只是音乐上的突破,也包括人生领感悟的一种升级,后者其实也影响了他对音乐的表现方式。从《一个故事》到《曾经如是》,难道你没发现,现在的张杰越来越会歌唱了吗?是的,是歌唱,而不仅仅只是唱歌。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如是》这部话剧的男主,也是张杰本人,这种戏、歌合一,怎能不让人期待。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三石一声



张杰新歌《曾经如是》,一首耳听到即能进入意境中的作品。张杰选择用浅吟低唱的口吻去演绎这个作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浓烈的情绪,需要极强的控制力。而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歌曲中使用的鹤鸣音,在歌曲中,最高音达到了#G7!这种“非人类”般的“白鹤鸣唳”,让Vocal的部分和整首歌曲的意境水乳交融,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却拿捏有度,并没有以炫技的形式展现出来。张杰近年来一直在演唱的技巧和歌曲的情绪处理上钻研,一次又一次成功地突破自我。


其实有很多歌曲选择去探讨生命、人性、命运一类宏观话题。而张杰这首《曾经如是》却不同于很多磅礴、壮丽的作品,在作曲作词上都选择用淡然豁达的态度去表达。整首歌曲的编曲含蓄却充满着能量,而张杰所演唱的鹤鸣音也成为了一种隐性的张力很难直接被听众察觉,却始终支撑着歌曲的进行。

这也是一首非常强调“融合”的作品,不论是从歌曲的曲风、主题的融合性,还是张杰本身的演唱同话剧舞台表演的融合。


十位乐评人赏析张杰《曾经如是》:他的歌声,唤醒城市迷路的人们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