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著作比西方出現得早,多,為什麼?

張曉家


因為全世界上只有中國文化是連續性的,沒有中斷過,所以歷史著作比較多。而其他國家要麼就是沒多少年,要不就是已經被滅亡。

古巴比倫王國,也就三百年的歷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最終還是被滅亡國了。

古埃及和古印度也隨之消失,只有中國存在下來了。同樣都是建立在河流之附近,古印度代表印度河和恆哥流域的文明,古埃及是尼羅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只是兩河文明重要時期,中國是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文明,自信天子。古埃及法老自稱太陽神的兒子,而後被波斯人消滅。古巴比倫統治者漢穆拉比自稱月神後裔,而後被阿拉伯人消滅。古印度消失要不就是入侵文明比較先進,要不就是被入侵的文明具有極強的毀滅性。

中國能夠延續下去,和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南部有珠穆朗瑪峰,北部有西伯利亞,東部就是太平洋。西部雖然遊牧部落但相對落後,再加上中國中央集權相對集中,所以很難被入侵,很難被消滅。五千多年綿綿不斷地歷史文化,造就了諸多歷史著作。


A海天之戀


中國的歷史名著、著作比西方的多而精。這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人類歷史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華文明發源早,歷史悠久,很容易產生歷史沉積,這就有利用總結、歸納為著作的選材、例證創造了先決條件。

其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未發生斷代,這就能保證著作的長久保存和流傳,雖也經歷了天災人禍,但畢竟存量巨大,還是有大部分得以保存。

其三,中華民族充滿智慧,賦予創造力。雖是農耕社會為主,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事物的洞悉力、歸納總結能力都非常突出,並且中華名族是一個善於自省的名族,這就很容易有大部分人可以沉心創作。

最後,就是中華民族經歷了多次,且長時間的繁榮穩定,就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人文的大進步,因此也就有更多的文人墨客可以在物質充足情況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中去。

基於上述的幾點,可以總結出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這些優良品質,才得以有如此種類眾多,璨若星河的文化鉅著留存於世。





奇石夢想MyDream


其實當我看到這個問題後我覺得提問者的提法有可能錯了!查了非常多的文獻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歷史著作”的意思。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著作”是漢語詞彙,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沒有闡發過或沒有記載過的,第一次出現的文章或書籍,才算是“著作”。(來源百度)

“作品”,亦稱創作、創意成品、著作,是具有創作性,並且可以通過某種形式複製的成品。(來源維基百科)

當查到這裡我知道答案一定會有爭論了!本來覺得很簡單的問題,到這裡發現我也答不完整,也只能大家參考下!那還是來看看我的結果吧!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所著《歷史》 9卷,主題在於記述希波戰爭中希臘人的勝利,但其涉及的範圍,包括地中海地區、多瑙河外、兩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帶,這大體上就是希臘人當時所知道的世界。因此可以說,希羅多德的《歷史》,就是當時希臘人已知世界的歷史。

比希羅多德晚出的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前86年)所著《史記》,全書的主體是漢天子統治之下的中國。但其所記史事的地理範圍,卻擴及公元前 2世紀中國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馬遷沿用中國古代的習慣說法,籠統地稱這個已知的世界為“天下”。這個“天下”東起朝鮮,西迄大夏、安息,幾乎是亞歐大陸的一半。對於為這樣一個廣闊的地理範圍記載史事的史書,把它視為一部當時中國人已知世界的歷史,看來並不為過。

這就是已知的“著作”,至於誰出的早那還是西方要早點!


當然很多人會糾結甲骨文,但大家要知道還有楔形文字。下面給大家比較下。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楔形文字是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最後再科普一個關於書寫的問題!


在當時中國造紙術(1800多年前)還沒有傳到古埃及時,那時當地人已經用莎草紙進行書寫。(公元前3000年前)


下圖是現代仿製的莎草紙

莎草紙(suō),又稱莎草片,是為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載體,它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

下圖是羊皮紙《聖經》。

羊皮紙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開始流行的!早期《聖經》都書寫在羊皮紙上!為什麼會從紙莎草變成羊皮紙呢,這裡也有個關於“嫉妒”的歷史故事!喜歡可以私聊我,我可以更新!

最後,至於中國和西方哪個出的“著作”更多,我想也要從內容,價值等來考量吧!這個如果要來比那就太麻煩了!


朗基努斯


題主好

首先是中國的文明出現的早,文明出現之前絕對是生產力提高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起碼實在能吃飽飯的基礎之上才可以寫出這些著作吧!

其次我過特有的生活環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的著作的作者都是生活在相對穩定環境中,中國並沒有像西方世界那樣經常出現混亂的局面,中國大多數都是大一統的局面,這也保證了作者們最基本的寫作條件。

最後,許多作者都是處於被統治的階段,面對統治者的壓迫,肯定會有很多想法,但是又不能直說,只能通過映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自己那個時代的不滿。



小歷史課堂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誤區,就是很多人認為歐洲文明開化晚,文明成果比較少

就歐洲文明開化時間上看,其實歐洲文明不比中國短,有文字記載的我們華夏最早的夏朝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就建立了(夏朝能不能被稱為”國“尚有爭議),而有文字記載的歐洲始米諾斯王國開始於公元前27世紀。

在古代戰爭力集中代表著國家綜合實力,與戰國同時期的亞歷山大帝國從歐洲一直打到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只有後來成吉思汗才有能與之媲美,不過成吉思汗的蒙古族是匈奴後裔,不算咱華夏文化範疇。

再看數學上,很多人推崇古代算數,比如圓周率等等我們都比歐洲早,事實上,數學是一個嚴密的體系,單一問題的解決不能說明數學實力強,而要看體系的完整性,如果把數學比作房子,我們比較房子都是從整體式樣、設計水平、建築質量多個方面綜合看的,僅僅是材料好並不能說房子好,從這一點上看,歐洲在幾何體系、代數體系的構建上都比中國要早。

還有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我們說是四大發明,主要是因為這四樣發明改變了近代歐洲的歷史進程,歐洲人印象深刻,但是從人類發展史上看,比這四樣發明重要的發明多了去了,比如青銅的使用,歐洲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目前研究基本上認為中國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再比如鐵的使用,歐洲是公元前1400年就掌握了鍊鐵技術,中國是公元前600年才能在青銅上渡鐵(順便吐槽一句所謂的北大專家說歐洲在工業革命時期才能冶煉鐵,還寫進教科書,難道歐洲中世紀武士的盔甲和鐵劍都是穿越的?)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如果是對事實的記載,那麼原始人類的壁畫也是歷史著作。如果是對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現實的總結與分析,那麼從嚴格意義上講二十四史,都只是歷史記載,算不上歷史著作。

在我看來,中國古人對於歷史的重視程度的確高於西方人。確實有很多很多人善於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但是,這些對於歷史經驗的總結,幾乎完全集中在政治領域。換句話說,我們傳統的歷史學事實上是對於如何治國理政的案例教學。最典型的例子是資治通鑑,從書名就告訴你了寫作目的。

這與近代以來的、和西方接軌的歷史學關注的重點完全不同。比如,近代以來的學者研究食貨志的熱情高漲,有大量論文分析各朝代的經濟制度、稅賦制度。重點是告訴大家,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而中國古人根本就不關心這些。古人關心的是,當出現某事的時候,以往有哪些應對的措施,最終有什麼得失,有很強的功利性。傳統歷史學承擔著為從國家最高層到個人的各項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這是傳統歷史學受到國家極端重視的主要原因。

這種傳統事實上現在也保存著。每年年底,大家不都還要寫年終總結嗎?一項任務完成以後,也要寫總結不是?只不過現在這些已經不是歷史學的範疇了。



Mr張先森


首先得定義什麼叫歷史著作。

如果是對事實的記載,那麼原始人類的壁畫也是歷史著作。如果是對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現實的總結與分析,那麼從嚴格意義上講二十四史,都只是歷史記載,算不上歷史著作。

在我看來,中國古人對於歷史的重視程度的確高於西方人。確實有很多很多人善於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但是,這些對於歷史經驗的總結,幾乎完全集中在政治領域。換句話說,我們傳統的歷史學事實上是對於如何治國理政的案例教學。最典型的例子是資治通鑑,從書名就告訴你了寫作目的。

這與近代以來的、和西方接軌的歷史學關注的重點完全不同。比如,近代以來的學者研究食貨志的熱情高漲,有大量論文分析各朝代的經濟制度、稅賦制度。重點是告訴大家,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而中國古人根本就不關心這些。古人關心的是,當出現某事的時候,以往有哪些應對的措施,最終有什麼得失,有很強的功利性。傳統歷史學承擔著為從國家最高層到個人的各項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這是傳統歷史學受到國家極端重視的主要原因。

這種傳統事實上現在也保存著。每年年底,大家不都還要寫年終總結嗎?一項任務完成以後,也要寫總結不是?只不過現在這些已經不是歷史學的範疇了。


吃番茄的西紅柿


中國統治階級有設立史官,編修國史的傳統。

歷代統治者都注重修史,美化、粉飾自己的統治。

在這種情形之下,正史記載中存在著與事實不符、避重就輕的記載。


跪射俑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大一統的王朝,黃河流域平原農耕文化使人力物力都比較集中。大中華區域文化統一的形成,修史被視為王朝強盛的象徵,是中國的統治者的文治武功政績之一,所以統治階級前期國家強盛時,統治者都會要求寫史,不僅彰顯自己功績,也為了傳承文化。西方因地理環境原因,早期多以小國寡民狀態存在,而且缺乏強有力的統治集團,難以集合力量修史。畢竟修史在古代是一個大工程。


魚越花中鳥


中國歷史著作比西方早,多是有原因的,因為中國經常會有封建大一統的王朝出現,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必然有史官,用於記錄上個朝代的歷史,這對於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必要的,因為中國講究師出有名,通過編撰史書可以寫上個王朝如何如何的的對人民不好,如何如何的殘暴,本朝的開創者是如何如何的英明,如何如何的反對上個朝代,而且中國向來有以史為鑑的說法,統治者需要通過歷史來改進自己的統治方式方法,這就使得史書的出現成了必然。而西方由於實行的是城邦制,各個國家總共也就幾十萬人,沒有專門的史官去記載,大多數都是家族史,所以很少出現比較大型的歷史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