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恐懼最好的辦法是奧利給

​“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就是勝利,奧利給!”

怪鴿大叔這句名言,話糙理不糙。

87年前,1933年3月4日,美國新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他的就職儀式上,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怕”這個字一輩子繞不開。

小時候,不管複習到什麼程度,怕考試;長大些,不管對方如何暗送秋波,不敢表白,怕被拒絕;工作了,被 996 折磨的死去活來,一想到辭職的風險,再忍忍;想換工作,擔心投簡歷渺無音訊,等兩天等兩天。

這,說的是你嗎?

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專家們有些統一的意見。

古典恐怖文學大師、克魯蘇神話的創造者洛夫克拉夫特曾說過:人類最古老也是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也是最強烈的恐懼的類型是對未知的恐懼。

大到古人對天地異象的頂禮膜拜,小到你媽讓你走夜路不要回頭,都是未知帶給人類恐懼的例證。

即使是上述我們提到的對於考試、表白、辭職、投簡歷的怕,怕的也是那個未知的結果。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里蘭大學心理學教授阿里·W·克魯格蘭斯基,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cognitive closure概念,我們通常翻譯為“認知終結”或“認知閉合”。這個概念指出“當個體在應對不確定的情境時,對於確定性答案有強烈的願望。”

這種強烈的願望有時表達為瘋狂的反覆確認和核實。男朋友一通電話未接,奪命連環call後腳就到;電視劇裡,女主一天問男主八次:你到底愛不愛我;領導在群裡發言,卻沒人回覆;明明手機沒響,卻總要三分鐘抓起來看一看。

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們確認,這種強烈的願望則會驅動我們刻意拒絕思考,傾向僅憑直覺做出判斷,並通常是自己給自己選一個最壞的結果。當投簡歷無回應,自動當做被刷掉;領導已讀不回,自動當做自己被故意無視。

拒絕思考更深一層次,就是不去處理,找藉口自行觸發拖延症。這一點,相信大家大概都自有感受,對號入座吧,沒毛病。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表達,都可以看出,“認知終結”傾向於使我們放棄理性,用最簡單的認知結構迅速終結問題,注意,不是解決問題。所以,當我們面對未知感到恐懼時,做出的行為常常表現為不理性不明智,比如忍一忍,比如等一等,比如退縮不前,比如當看不見。

所以,如果再次被人質疑你為何瘋狂確認或者瘋狂拖延時,你大可以堂堂正正告訴他:這是與生俱來對未知的恐懼,我天性犯了。

攤手。

不過,本著“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則,我也要好心提醒你,如果你真這麼回答了,還是有一定概率被懟回來的:

那誰誰誰的天性怎麼不犯啊???

真的存在 “鄰居家的孩子”這種生物

是的,即使到了天性這個層面,依然還是存在“天賦異稟”和“芸芸眾生”的殘酷差別。

1994年,拉瓦爾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馬克弗里斯頓等人提出“不確定容忍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簡稱IU)的概念,並製作了一張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IUS,用於衡量我們對於不確定的容忍度。

在這個評價體系中,IU值越高表明容忍度越差,這樣的個體更傾向於迅速脫離不確定狀態,選擇馬上可以得到但是價值較低或者獎勵可能性更低的選項。對於延遲獎勵憂心忡忡,並常常問自己“如果…”開頭的問題,而一旦這樣的問題出現,個體對於獲得獎勵的期待將會進一步降低。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導向那個最差的結果。

而低IU值的個體,表現正好相反。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艾利特菲什巴赫在研究中發現,有些人在獎勵規模不確定的任務中會感到更興奮,工作也更努力。

What ???

那些天天學習從不遊戲,那些努力工作從不休息,那些比我優秀還比我努力的人,真的存在?

壞消息說完了,下面說好消息


個體差異確實存在,IU值天生有別。對於未知的恐懼,天生就能讓我們陷入焦慮,放棄思考,墮入惡性循環。那我等凡夫俗子可還有逆天改命的可能?

答案是,有。

下面四套功法,難易不同,豐儉由人,你自己挑。


1、硬剛天性

這是最容易想到的,卻也是最難的一條路。無數人會告訴你,面對未知的挑戰,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然後等它上門。

道理我都懂,但總有一種“人定勝天”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前面有個陷阱,你想躲過去,但他給你支的招是:使勁跳。

天性讓你打電話,你就不打;讓你看手機,你就不看;讓你拖延症,你就不拖。挺住你就贏了,挺不住是你人不行。

說白了,跟天性磕一下!

(雖然沒必要,但怕大家當真,聲明:別真去磕一下,下面是正經的!)

2、把想象轉化為計劃

發現了嗎,上面提到的惡性循環中,那個使人沉淪的“如果…”開頭的問題,其實是你自己想象出來嚇唬自己的。

當擺在面前的未知越不可控,我們就越容易陷入“認知終結”的陷阱。現實生活中,自己把自己嚇死的例子還少嗎?

把眼睛從那個嚇人的目標上挪開,看看你面對的具體困難,客觀描述並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不論是成就職業夢想,還是升職加薪,只要它令你產生了逃跑的念頭,都是嚇人的未知。你面對的具體困難是,這個Excel如何才能做得更清晰,這個意思如何正確向領導表達。如果你對這個問題依舊恐懼,或不知道如何拆解目標,脈脈上有無數職場人等著你討教,掏出手機,打開脈脈,發一個動態,應該嚇不到你。

3、等(聰明的那種)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主動向恐懼出發是困難的,被動的等相對容易。如果你真的連一步都邁不出去,做不到方案2,你還有方案3。

表白,害怕被拒絕,那就去提升自己的魅力,等那個對的人來找你;投簡歷,害怕被拒絕,那就去脈脈上完善自己的個人主頁,在有自信的領域發表專業見解,等那個欣賞你的企業來找你。

等未知自己現身,可以;什麼也不做,傻等未知自己現身,沒戲。


4、構建正循環

再送你一顆定心丸。

只要你向著打破恐懼邁出第一步,你就能進入一個正循環。準備的越好,情緒越穩定,情緒越穩定,越能短時間結束未知帶來的恐懼,越能著手下一步的計劃和準備。

成功是一種習慣。

希望這能鼓勵你邁出打破恐懼的第一步。

最後,不確定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確定的事情,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確定,而是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縫隙,做好準備,迎接屬於你的機會。

里爾克說,要對你心裡所有還未解決的事有耐心。

打破恐懼這件事並不容易,如果你還喊不出“奧利給”,不妨先從最簡單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