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文稿服務既是我們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在機關工作的必備技能,在這裡和大家交流文稿服務的一些心得體會。


文稿服務,既包括決議、決定、指示、意見、通知、通報、公報、請示、批覆、條例、規定、函、會議紀要14種公文,也包括領導講話、致辭、經驗總結材料、感謝信等各類應用文體。


今天,主要是結合平時的工作實際,特別是我們自己在文稿服務中犯過的一些錯誤和個別部門報送材料出現的一些問題,從操作層面,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我們的一些感悟。


在說問題之前,我先談一個觀點,“文無定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寫文章沒有固定的格式,沒有絕對正確的結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有一點是我們非常看重的,就是寫材料,一定要有方向感。


寫文章之前,一定要弄清楚,為什麼寫稿?什麼場合用?什麼背景用?受眾是誰?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不同的場合、背景、對象,文章的寫法是不同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敘述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就有可能下筆千里、離題萬里。


我認為,文稿服務要力戒五個問題,在五個字上下功夫。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01

力戒空洞無物,在“實”字上下功夫


文稿,它的意義不是起草者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而是要讓受文者知曉、領會、理解、貫徹、執行。因此,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豐滿、實在,不能空洞無物。


目前,從個別部門報上來的材料來看,內容不實是第一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宏觀有餘、微觀不足,只有原則性,缺乏操作性。有的文稿,看了後不知道該怎麼去開展工作,不知道開展這項工作究竟該達到什麼目標,感覺不到這項工作做與不做、做好與不做好有什麼區別。


前一段時間,某個部門起草了一個意見,其中一個部分是講“明確工作目標”。裡面寫到:“要實現全市加快建設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爭取入規一批的新突破”,後面沒有具體的數據,戛然而止。既然是目標,就應該量化,但看了後不知其所以然,也無法督查考核,相當於沒說,這就沒有起到制定文件想到達到的效果、目的。


二是空話套話太多,渲染鋪陳,虛無飄緲,不著邊際。文稿要講究效用性,但有的同志不明白其中之義,總是為文采而著文章,為文采而寫材料,文稿裡堆砌了許多華麗的詞藻,有的甚至還特別講究這些詞藻語句的運用方式,或對偶,或排比,煞費苦心。


應該這樣講,適當的渲染鋪陳可以使文稿增色不少,但過分注重就會適得其反。


有一個部門,給書記起草了一個講話稿,本身是一項非常具體、非常實在的工作,但裡面都處充斥著大道理,到處充滿了正確而無用的廢話,比如,“身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說了半天都沒說到工作上來,看了後讓人覺得很空洞,很乏味,很無聊,當然也令我們大家很受傷,浪費了大家的時間,怎麼不叫很受傷呢!


三是片面追求形式美觀、結構勻稱,生編硬造,無話找話。


有的同志很喜歡“三三”制的結構,一篇文章分三點,每個部分又三點。於是,在寫作中,其實在某個部分只有一兩點實在、有新意的思想,為了形式美觀,敷衍成篇,硬拼湊出三層意思來。


還有的雖然三點內容都合理,但個別部分內容很少,為了追求三點字數基本一致,東抄西湊了些語言湊字數。


形式固然重要,但形式必須服從於內容,服務於內容。


我們如果一味追求形式美,結構美,東拼西湊寫一些無關痛癢、無病呻吟的話,把一些可寫可不寫的話也寫進去,不但文字冗長,而且容易把新鮮和重要的思想,淹沒在一般化的東西里面,沖淡主題。


我們在從事文稿服務時,一定要力戒空洞無物的傾向,儘量把文稿寫實。


一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我們說理論,主要是為實際服務,立足點在實際,在於推動我們的工作。這是我們從事文稿服務的根本出發點。這個實際,就是我們部門的實際,我們單位的實際。


必須堅持從我們的實際出發,說自己的話,做自己的事,寫自己的東西,不能“下抄上”、“如法炮製”,同時也要體現針對性。


二是注重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說話,就是要使用真實、準確、有權威性的數據。


比如上級來檢查項目工作進展情況,我們在起草彙報材料時,就應該寫明總的項目完成投資多少、增長多少,續建項目多少個,完成投資多少,新開工項目多少個,總投資多少億元,其中億元項目多少個,新引進項目多少個,總投資多少,等等。甚至有必要把一點重點項目的情況也說一下。


但是在數據運用上,不能讓數據打架:


不能在不同的地方數據不相同(舉例);不能讓數據之間的邏輯關係上經不起推敲,一看就是拍腦殼得來的數據(舉例)。


還有,不能數字與內容不對等。比如說是9個項目,如果只點兩三個,後面加個等字,這就是正確的,但9個項目點了8個,後面也加一個等字,肯定就有問題,明顯漏掉了1個。不能數字表述方式前後不一致,一會兒用文字表述,一會兒用阿拉伯數字。(比如,不能寫九十年代,應為90年代)。


還有,該使用模糊語言卻使用了準確數字,該使用準確數字卻使用了模糊語言,使人難以信服。


三是儘量把措施寫具體。


我們部署某一項工作,比如搞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就要寫出目標是什麼,重點是什麼,分哪幾個階段,每幾個階段要做哪幾項工作,達到什麼標準,責任領導、責任部門是誰,怎麼樣強化保障等等,讓人一看就知道、就明瞭。


我們向上級黨委、政府報告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情況,就要寫清楚在學習傳達上做了哪幾樣事情,在具體貫徹上提了什麼指導思想、工作目標,採取了哪幾項措施,落實了哪些責任,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等,儘可能採用寫實手法,少用一些概括性的語句。


四是不刻意鋪陳渲染。如果刻意渲染,就會導致修辭失體,虛浮不確切。


如某市鄉鎮企業局的《關於我市鄉企迎接WTO挑戰的通報》的前面部分這樣寫道,“國際化經濟浪潮洶湧澎湃,懷有強國之夢的國家就是以能加入WTO為最高夢境。隨著入關的腳步一天天逼近,我市的鄉鎮企業大軍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精神抖擻。我市鄉鎮企業局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抓實幹,使我市鄉鎮企業的局面生機盎然,發展蒸蒸日上,千帆競發,波瀾壯闊,入關前的我市鄉鎮企業的形勢十分喜人……”


這段內容,表述事實渲染鋪敘、修辭不得體,給受文者的第一印象是:浮華誇飾,矯揉造作,堆砌華麗詞藻,濫用辭格,一點兒也不實在,必然引起受文者的厭煩、反感。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02

力戒煩冗囉嗦,在“簡”字上下功夫


煩冗囉嗦,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內容面面俱到、四平八穩。


有的同志片面地以文稿的長短來衡量對某項工作的重視程度,開長會、寫長稿、講長話就是很重視,短了就不重視,就沒水平,有失部門和領導身份。所以,常常把文稿寫得很長,寫成宏篇鉅著,洋洋萬言,主次不分,像開中藥鋪似的。


二是結構庸腫,系列化、集團化。


有的同志寫文稿,層次很多,第一是一二三四,第二是擴號一二三四,第三是阿拉伯數字一二三四,第四是圓圈一二三四,第五是英文字母ABCD。在分析一個問題的成因時,也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條分縷析,不厭其細。


看上去很全面,很有條理,實際上是煩冗散亂,把自己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東西淹沒了。讀了一篇文章下來後,你根本記不清他在說什麼,記不住其中的重要觀點。


三是語言表述不簡煉、不乾淨。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很多。有的是句子很長,中間既有頓號,又用“和”、“與”、“及”連起來,一口氣讀不完,稍不注意,讀稿子的人要讀窒息,心臟停止跳動半分鐘。


有的是一個意思翻過去說,又覆過來說,反覆解釋闡述。還有的是,話雖通順,但用了很多介詞短語,致使語句不簡潔、明快。


比如,“市委對抗旱救災工作非常重視”,如果改成“市委非常重視抗旱救災工作”,你看,角度變了(由被動為主動),對象變了,文字也簡潔多了。


精文簡會、提倡寫短文是市委、市政府抓行政效能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市委、市政府對一些文件字數都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如黨代會報告不超過1萬字,一般文件2000、重要文件3000、請示報告1500以內等。2008年黨代會報告只有5000餘字,開創了全國黨代會報告最短的先例。


大家一定要深刻理解其積極意義,在“簡”字上下功夫,努力讓文稿簡短、簡潔。


第一,儘量寫短句子。關於文稿語言的要求,主要是“兩通一短”,“兩通”,即通俗、通順,“一短”,即句子要短。


當然,我們強調使用短句子,並不排斥長句子,只是一定要少用,尤其是那種一口氣讀不完的句子。一定要簡明扼要,文約事豐。在這方面,大家可以讀讀毛澤東同志1942年寫的《反對黨八股》。


第二,注意材料取捨。文稿的篇幅長短與材料取捨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必須用主題去統率材料,用材料去表現主題。


凡是與主題關係密切的,能有力地說明、烘托、突出主題的就選用;凡是與主題關係不大,不能很好反映主題的材料就要捨棄。


切實做到寧缺毋濫,捨得忍痛割愛。一定要選擇那些能反映觀點、支持觀點的材料,力求觀點與材料的有機統一。


特別是在總結經驗時,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選進去,一定要把握住重點,選取那些特色鮮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材料。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03

力戒雷同僵化,在“新”字上下功夫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領導去開會。沒帶筆記。千篇一律。


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鶴立雞群”和“鴨立雞群”有什麼不同?只見鶴而不見鴨。


為什麼,因為相對於雞而言,鶴儀表堂堂、超群絕倫,顯得很突出,但鴨與雞相比,無論是是身高、體重、形態,都差不多,很一般化,很容易淹沒在雞的海洋中。


同樣的道理,公文起草,最怕的就是失去獨特的個性、風格,

尋常普通,雷同僵化,照搬照抄,千人一面,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貌相同,沒有一點新意,沒有一點兒靈氣。


從我們平常瞭解的情況來看,雷同僵化主要有以下具體表現。


一是照搬照抄上級文件。比如,起草文件時,有時省、市兩級文件竟如出一轍,除了把“我省”改為“我市”外,差不多全盤照搬。又如,給領導起草講話稿時,今年的講話稿跟去年一樣,有時是結構一樣,有時是內容、結構、觀點都差不多。二是文稿模式化、程式化。缺乏生動性、新鮮感。


有的領導在佈置文稿任務時,開頭怎麼寫,正文怎麼寫,結尾怎麼寫,規定得很詳細。結果,寫出來的材料,內容似曾相識。


比如,文稿主體內容都是一個模式:意義作用—目標任務—思路措施—加強領導。又如寫加強領導,就是一要各級領導重視,列入議事日程;二要加大工作力度,層層狠抓落實;三要健全各項制度,嚴格基礎管理;四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又如總結工作經驗,就是一是領導重視,加強指導;二是層層發動,提高認識;三是抓好試點,以點帶面;四是落實制度,帶好隊伍。“眾稿一詞”、“千人一面”,使文稿失去了生氣、靈氣、秀氣。


造成雷同僵化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新手上路,還在模仿階段。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文稿人員在不斷流出和輸入,這些從事文稿服務的新手,認為走前人走過的路就是對的,還不敢大膽地創新,主要是模仿別人、前人寫;有的是“油條”,怕動腦殼,不願下功夫去琢磨,應付了事,圖完成任務。(逾期不報、過期不報)


公文寫作如同材料“加工廠”,每天都在加工製造,要寫出一篇有見地、有新意、能吸引人的稿件確實不易,可以說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那怎樣避免雷同僵化,寫出有新意的稿件來呢?


一是選取新材料。


我們一方面要隨時瞭解領導的所思所想,關注領導的興奮點,要力求與領導不斷變化的思想、理念同拍同步,不落後,不掉隊。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隨時留心一些新事物、新思想、新觀點,隨時掌握外地的經驗做法,自覺地融入到文稿中去,讓文稿鮮活起來,靚麗起來。


二是提煉新觀點。有了新材料,簡單堆砌不行,必須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概括,注入自己的思想,從而提煉出一些新鮮的觀點出來。


三是採用新表述。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即便是同一項工作,我們也不能老是用陳舊的、不變的語言來表述。必須善於把握時代節拍,儘量選用一些新穎的語句。


比如,同樣是關注群眾切身利益,以前提出“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後來,我們提出“堅持群眾滿意根本標準”,如果還是採用以前的表述,就顯得太落伍了。


寫出新意,要學會提煉:如高度重視,市政法委“三個集中”,同樣,表述幾個堅定不移,幾個強力,文字逗款了,也不新,於是,把新內容表述上去,創新“四種模式”,推進城鄉統籌;做好“四篇文章”,推進新型城鎮化。就顯得有新意了。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04

力戒雜亂無序,在“順”字上下功夫


雜亂無序,就是又多又亂,沒有條理,像麻花一樣,讀了半天理不清頭緒,讓人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


一是文不對題。文稿人員沒有領會領導意圖,沒有緊緊圍繞確定的主題來展開,觀點與主題若遠若近,內容與觀點貌合神離,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內容涉及過多、過細,以致主題不突出,或者“喧賓奪主”,甚至出現“跑題”現象。


二是結構紊亂。


第一種情況,就是整個文稿內容很多,不僅沒有提煉概括,而且一級標題上看就是互相交織、理扯不清


第二種情況,雖然一級標題看上去很順序,無重複交織,但在具體內容上,同一個意思在文稿的不同部分出現,給人一種“攪”的感覺


要避免雜亂無序,把文稿寫“順”,需要注意幾點:


一是以主題統攬材料。


我們在起草文稿時,一定要有主線,用主線把材料串起來,能夠對錶達主題有作用的才選進,沒有作風或作風不大的不必寫進去。同時,對選用的材料還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而不能簡單地去堆砌。


二是反覆錘鍊語言。要加強語法修養,以嚴謹細緻的文風,去組織語句,錘鍊語言,認真檢查文稿中有無語意混亂、錯漏百出的問題,特別是我上面提到的成分殘缺、表達不清等問題,確保文通字順、少出紕漏。


三是注重邏輯關係。

特別是要注重不同段落的邏輯關係,做到不重、不攪、不亂。同時,要注意不同段落之間的銜接,過渡自然,不生硬。


一位市委辦主任的公文寫作“五字經”(內部授課講稿),推薦學習


05

力戒平淡無味,在“特”字上下功夫


我們在座的很多同志都喜歡喝開水,因為喝白開水既方便、經濟,又有益健康,特別是能預防感冒、咽喉炎及其他皮膚病,能夠消除疲勞,煥發精神。可以說,喝白開水好處多多。


但是,我們在文稿寫作就不能像白開水一樣,如果觀點的提煉、語言的運用,都如同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味,沒有氣勢,波瀾不驚,就抓不住受文對象的心。


文稿如同白開水,平淡無味,一是缺乏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論述浮在表面。


二是缺乏對本地情況的具體分析。照搬照抄上級或外地的文稿,沒有針對性。


三是缺乏對語言的打磨。


怎樣把文稿寫得精彩些,寫出特色、特點來,給人以強烈的震憾力、穿透感和鮮明性,撩動人的心絃呢?


第一,要有的放矢。就是要有強烈的針對性,不能泛泛而談。


比如起草領導講話稿,就要心中裝著聽眾,領導講話的聽眾是講話稿寫作的重要依據。毛澤東同志就批評過:“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而是人的錯。牛聽不懂搖滾、迪士高,但聽得懂“尾來、折折”三。


所以,在寫講話稿時心裡一定要裝著聽眾,揣摩聽眾心理,

摸準聽眾的所想所盼;要考慮領導講話時與聽眾的互動交流,不能總讓領導演“獨角戲”;在語言的選擇上要注意書面語言與演講語言的區別,要根據聽眾的教育層次、理解水平決定講話稿的俗與雅、長與短。


第二,要有比較視野。包括橫向比較、縱向比較,主題比較、修辭比較,等等。擁有比較視野,可以使文稿更加開闊,更加豐滿,更有深度,更有震憾力和感染力。


比如,我們在分析全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時,既要看自身的增速,與歷年相比較,還在把本市放在全省、全國的大格局中去比較,通過比較,你就可以得到用以論證觀點的數據。


我們想論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快,經濟效益好,可與全省各市州比較,你看我們2007年、2008年、2009年總量分別超過了好幾個市州,自然找到依據。


如果我們想論證雖然財政質量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問題,你又可以看地方財政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全市目前不到八個百分點,比全省少五個多百分點,而沿海地區有的達到了百分之十幾。


通過比較,大家一下就明白了,緊迫感和責任感自然而然增強了。所以,大家在以後的寫作中,一定要有比較視野,多作比較,在比較中把握好一些邏輯關係、因果關係。


第三,要富於創新。創新,最重要的是結構的創新、語言的創新,打上作者獨特的烙印,展示作者特有的魅力。在注重格式創新的同時,要注意語言創新,儘量使用一些生動的語言,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記得住。


(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