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線束後,48人的群沒一人說話,有人退群,有人屏蔽

職場混的久了,面對爾虞我詐的客戶,勾心鬥角的同事,洗腦畫大餅的領導,感覺心好累,總是懷念學生時代那些純真無邪的交情,盼望有一天同學們能聚到一起好好敘敘舊,重溫昔日的情誼,可是很多人都忘了,人都是會變的。

同學聚會線束後,48人的群沒一人說話,有人退群,有人屏蔽

同學聚會是唯一的一種可以聚集到更多同學的方式。而組織聚會的人,必定是班長、班花或是出學後混得好,喜歡交際家吹牛的人,如果沒有威望,沒有號召的能力,同學們也是聚不到一起的

聚會前,同學群裡一定是熱鬧非凡的,怎麼聚,去哪聚,吃什麼,玩什麼,錢怎麼掏……你一言我一語,群裡好不熱鬧。意見統一後,同學們只要等著聚會組織者安排,如約參加就行了,只是,幾乎所有聚會的費用是怎麼算的,沒有人公佈,也沒有人交代

同學聚會線束後,48人的群沒一人說話,有人退群,有人屏蔽

參加聚會時交通工具成了衡量一個同學混得好賴的一個比較重要因素,開車的肯定比騎電車的混得好,開車的還可以從車的品牌款式中比出誰混得更好,理所當然的,混得好的肯定會受到同學們的追捧,各種熱情,各種巴結,你們說現在的人勢利也好,現實也罷,有錢就是老大

混得好的,聚會就像自己做東一樣,想吃什麼點什麼,多點幾個自己喜歡吃的菜,反正用的同學們的經費又不用心疼。混得差的,有什麼吃什麼,多一句嘴都會被排擠,被指責。餐桌上,說話聲音最大的,牛皮吹得最響的,根打工族說話,說裡話外帶刺的,參加聚會的目的就是為來了吹牛,因為人家混得好。

同學聚會線束後,48人的群沒一人說話,有人退群,有人屏蔽

用餐進行到高潮時,同學們舉相杯共飲,紛紛離開了自己的座位,端著酒,拿著杯,左一個敬李總:以後多多聯繫;右一個敬王總:有發財的機會可別忘了這個窮哥們兒。……而那些懶的,坐在座位上不動的,雖說在聚會中被排擠了,嘲笑了,冷落了,卻是最單純的,他們不想去巴結,不想去虛情假意,只想安安靜靜的吃頓飯,安安生生的回家去

同學聚會結事後,48人的“微信大家庭”,不鹹不淡的扯了幾句無關緊要的話,然後就再也沒人說話了。最初的熱鬧不見了,最初的同人數也越來越少,一些有個性的人退出了微信群,一些性格靦腆的,把群屏蔽了。大家指指責那些退群的同學,不念舊時情,內心冷漠不懂事

同學聚會線束後,48人的群沒一人說話,有人退群,有人屏蔽

可這樣的同學群,留著的意義是什麼?等待著下一次“虛偽”活動的通知?退群反而因為更珍惜,曾經的純真與美好尚可有一絲溫存,相見不如懷念。

朋友們,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