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馬話三農


人到了50歲是生命的一個驛站,閱人無數,經事太多,丟掉了幻想,看清了理想;60歲以後是人生中的黃金年華,十分美好且又很珍貴,畢竟是進入老年了,唯一不能重演的就是人生。50歲、60歲及以後的人,前半生已經沒有對錯,只有“成長”。怎麼用後“半生”來書寫人生?其實“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語已經指點了“迷津”。



這句民間的俗語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五十望人三不爭

人到了50歲,兒女都應該長大成人。如果結婚早的話,已經是做 爺爺奶奶的人了。子孫繞膝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自己的身體也一天天往“下坡路”走,有些事情也該放手了,畢竟自己的精力有限。應該讓孩子擔當起家庭重擔,成為家裡“主心骨”。這也許就是“五十歲望人”的含義。


既然“易主”了,就該“放權”了。同時要儘可量的做到“三不爭”。其實,這裡的“三”,並非實指。就是說,孩子已經大了,也該鍛鍊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不要總在爭“話語權”;他們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派,不要過多的去幹涉;不論誰來當家,其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增加家庭的收入,不去爭奪其支配權等等。

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歲以後,學會放手,看淡一些事情,不要什麼都想爭。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讓他們自己為人處事,出人頭地。“爭”得多了,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再說了自己的身體不允許,精力也不允許。

六十望棺三不有

在以前,人的壽命比較短,六十歲都是高壽。因此,有些人家還會提前做棺材,即做壽材。也就是說,人只要過了花甲,對任何事情都看透了,也看淡了。反正也是即將入土的人,就看怎麼過“晚年”生活呢!這也是“六十望棺”的意思。


至於“三不有”,“三不爭”的“三”一樣,並不是實指。是說60歲以後的人,不要擔憂孩子活得好不好,能不能掙到錢?孩子們都大了,你的擔心只會自尋煩惱;不要抱憾人生的患得患失。都已經60多了,各方面沒有條件了。折騰不起年齡,你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什麼;不要期望過多。到了這個年齡,不要還想著為這個家再創造點什麼,也不要老想著還有未完成的事。其實,你已經盡力了。只要你身體沒啥大病,不給孩子們增添負擔就已經不錯了。

擱在現在,60多歲的人,並不是很老。還有二三十年的大好時光。不是嘛,好多60多歲的農民還在打工,還在種地。即使退休職工,有的還想找活幹,有技術的還想被聘用掙錢呢!“六十望棺”的說法,完全不適合於現代。不過,“三不有”的觀點還是應當得到認可的。

我們的老祖宗也在日常的生產勞動和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地認識和發現,用他們的智慧總結出“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俗語。在今天看來,已不再那麼適用,但在當時物質匱乏,信息不發達等條件相當落後的年代,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啟迪作用的。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僅僅只能做為一個參考。因為人生就是這樣,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有一定的感悟,都是要用從容和淡定丈量著屬於自己那寶貴的時光。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時候每逢下雨天大家都閒下來的時候,村裡經常會來一些幫人測字算命的先生。有一天村裡下雨,爺爺說前幾天沒選上村長,這幾天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頭暈暈的,一會等算命先生來的時候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吃過早飯晌午的時候,算命先生像往常一樣手裡敲著小鼓砰、砰、砰的從我家門口經過。爺爺聽到聲音後立馬放下了手中的麻線,走到院子的門口大聲的喊到:“算命先生到我家裡來坐坐吧,今天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雖然當時我還小不知道什麼東西,但是算命先生的大致意思我還是可以聽懂的。算命先生說老爺爺今年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怎麼爭強好勝的心還是一點都沒變有呢!古人說“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人老了要學會適時的放下一些東西,這樣才可以生活的更加輕鬆愉快。



“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大不如前,而且生命的軌跡已基本上定型。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下一些身邊的事情,比如說金錢、功名或利祿。當一個人走過漫長的歲月擁有了浩瀚的人生之後,這些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已不再那麼的重要。安度晚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兒孫滿堂磕家歡樂才是最重要的。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了六十歲垂暮之年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於悲傷、不要過於擔心、心中也不要有太多的牽掛。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只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


職業農民的故事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認為,首先,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1.“五十望人三不爭”的意思:

說的是,人一旦活到了50歲左右的時候,再去看待一些有爭議的人或著有爭論的事,要學會有“選擇”地去爭論,要學會遇到三種(或以上)情況,“不爭”。

“三爭”,其實也不完全只有三種情況,大部分我們中國人默認的“三”,很多時候,代表的是“多”。

那麼,大概的衍生“不爭”的情況,就有: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一時意氣,等等都是,總的來說,就是不去爭那些比較“虛無”的東西,不過這個,還是要看個人,每個人的“不爭”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2.“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

是說,人已經活到了60歲左右了,就差不多快到“盡頭”了,此時,應該看開一點,不要有三種(或以上)的“執著”,這個“三”也同樣和上面的“三”差不多,代表“多”的意思。


“不有”的情況,大概也可以衍生出,比如:不要太執著於生死;不要太有後顧之憂;不要太強求一些事等等都是,大致來說,就是人已經離“死”不遠了,很多事不要太執著。當然,也同樣,每個人的一生總有放不下的東西,個人選擇一輩子“執著”什麼都是可以的,只是說,不要“太過”而已。

其次,有道理嗎?

我認為,不完全,但有一定的道理:

1.“不完全”:

這個很好解釋,皆因為現代人們的生命長度,早已改變,比起以前,不管是疾病的治癒率還是環境都變得更好,且因為物質的豐富,各種“便利”的設施等等,加上如今人們得到各種資訊的便捷,還有社會分工的細化,這些都加在一起,帶來了一次生命的“大飛躍”。

比如:

根據美國數據顯示,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中,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0.31歲,女性為75.33,其中摩納哥女性平均壽命高達93.5,男性為85.6,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這主要歸功於摩納哥的醫療保健系統很好,由國家強制資助,所有摩納哥公民可享受醫療保健。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佈的數據當中,則是日本最高,以人均83.7位居第一。


其中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有:

所以,“六十望棺三不有”卻不完全有道理,起碼,現代人到了60歲,是不會“望棺”的,一般人想要活過平均壽命數,還是很輕鬆的,所以“不完全”有道理。


2.“有一定”的道理:

俗話也說了,“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半百”等,其實現代人,真的到了50歲之後,不管是家庭進入一個“完全”穩定的狀態,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尾巴”的進程,雖然目前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但是,一般來說,除了比較特殊的醫生、教授等等的專業人員,還有“旺盛”的工作“能力”,一般大多數的人們,都會進入一個“提前”退休的狀態了。


此時的人們,基本想要的“一切”基本實現,對於未來的期待會淡薄很多,所以“不爭”就是最好狀態的生活了,因為身體開始老化,體力也 開始下降,精力更是下滑很多,所以,“不爭”就是對自己最好的。


總結: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左右,就要有很多事情,不要去“爭”了;人到了六十歲快“過去”的時候,很多東西就不要“執著”了,也不要有“沒有遺憾”等等的追求了。


這句俗話,前半句有一定的道理,但後半句不完全有道理,因為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早已超過60歲以上,所以“六十望棺”沒道理,但“三不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長了鹿角的兔子


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俗語!

人的心態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不斷髮生改變,當我們的角色變了,心態也不一樣了。正所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一、“五十望人三不爭”

人到了50歲,人生已經走過了一半,什麼風風雨雨都經歷了。事業也不再是巔峰期,身體機能也漸漸衰弱,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這時候,希望放在了子女身上。

“五十望人三不爭”,不爭什麼呢?不爭權利,不爭財富,不爭地位。已經是年過50的人了,不應該跟年輕人爭地位,爭財產,爭名鬥利容易讓人減壽。

青春不再,朝氣漸漸日衰,該收心養性,淡泊名利,知天命,淡然處之,方能豁達觀之。

二、“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60,已經年過半百,可以說已經有一隻腳踏入棺材了,可謂:“黃土埋半截”。花甲年紀,人生事業基本完成,也沒有什麼可爭可圖的了,除了生死,再無其他牽掛。

這時候,“三不有”指什麼呢?不恐懼、不擔憂、不遺憾。

不恐懼死亡。人都有惆悵之心,尤其是到了晚年,倍感傷懷之心湧上心頭。生老病死,人皆常情,這時候應該放下一切,放平心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不擔憂子女,不留遺憾。子女已經長大,無需再過多牽掛。死亡哪天到來,我們沒有辦法預知。60歲的人,已經看透人生百態,對生活的態度,更多的是順其自然,隨意,隨心,隨性……過好每一天,是人生的最大希望。

這句俗語的意思,概括之:放下功名利祿,放下追名鬥利,好好安享晚年,過好餘生。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讀書文史


傳統農村中有許許多多俗語都非常具有哲理性,“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就是其中最睿智、最通透、也是對人生真諦最為大徹大悟的一句俗語,不僅說的有道理,而且體現了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先說“五十望人三不爭” 這話的意思是說人到50歲,與別人相處有三處不可再相爭。哪三處呢?

(1)不爭短長

  • 看到同村當年讀書不如自己,幹農活也不如自己的小夥伴,從居無定所的打工仔到現在做了大老闆,衣錦還鄉,無比榮耀,心中難免有點羨慕嫉妒恨。

  • 但50歲的人,完全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別人背後付出了什麼艱辛努力,抓住什麼良機,冒了多大風險,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


  • 明白這些道理,自然不會與之再像兒時那樣再爭短長。

(2)不爭是非

  •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是非對錯?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同。

  • 到了50歲這把年紀,那怕讀書不多,作為聰明睿智有閱歷的人,就會默默地將是非放在心中,沒必要凡事都要爭個明白。

  • 尤其對待家人、親戚和村裡的鄰里鄉親,凡是多站在對方立場想想,或許是是非非片刻之後片不在話下。

(3)不爭風頭

  • “槍打出頭鳥,豬肥先上桌”。50歲的大叔,這點城府是必須的。

  • 低調做人,勤勉幹活,善待家人,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比什麼都重要。



再說“六十望棺三不有”, 這話的意思是說人到60歲,應該悟得人與天地共存共處之道,而不再有不切實際的非分之想。那麼,三種不應該再有的慾望分別是什麼呢?

(1)天恩

  • 到了60歲,在過去已經算是高齡,信天命攸歸,平平靜靜、坦坦蕩蕩面對疾病,面對生死,是過去60歲老人聊天的常規話題。

  • 其實,聊得越透徹,越明白“天恩無私覆”的天道,心胸也就越開朗,越不會求天拜地,祈求“萬壽無疆”似的不著邊際的痴妄。

(2)地惠

  • 在農村,天時地利決定了物產收成,也決定了幸福指數,但到了60歲,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勞動生產經驗,一定不再把豐收的期望完全寄託在“天時地利”,而是寄託在科學、勤勞等人的努力之上。

  • 當然,天時地利對農業來說,仍然是豐收與否的決定因素之一,所以瞭解、感知天文氣象以及土壤環境也是務農老伯的拿手好戲。



(3)人運

  • 人運不是指運氣,而是指自己的口碑和人設,在小小的村子裡,大家彼此知根知底,一輩子被村裡人愛戴,還是被村裡人厭惡,到了60歲,心中還不有數嗎?做了一輩子好事、好人不說,這時候最怕的就是老了一時糊塗,做什麼出格之事,晚節不保。


明白了“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道理,想想自己也會老到這一天,趁還年輕,我們該更多地做些什麼呢?


聞道深般若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到了五、六十歲,可謂年過半百,輩份也會逐漸升了級,由為人父母升級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角色變了,心態隨之也要改變了!正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中講到的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生活重心的不同。



五十望人三不爭

五十歲的人了,事業上多數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自身的發展已經設了上限。這個時候,人們的希望就轉移到了子女身上,“五十望人”,就是五十歲以上的人要把希望寄託在培養自家孩子成才上。“四十以前看父敬子,四十以後看子敬父”,人們後半輩子的幸福更多地要取決於自己的子女是否有出息啦。

這個時候的自己,就沒必要在單位和年輕人爭地位,爭權利,掙錢財了!得罪了年輕人,就是得罪了未來!對待單位的年輕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有加,釋然開懷!



六十望棺三不有

老人到了60歲,特別是農村老人,就稱自己“黃土埋了大半截子了”,活著的時候希望有套好房子,人死了以後,期盼的就是一副好棺材。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過去的時候“人活六十古來稀”,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糾結什麼了,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兒孫自有兒孫福,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在這個時候就不要自尋煩惱了,不要有憂慮,不要有惆悵,不要有擔心!



個人覺得,這句老話是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過去的人,人均壽命比較短,能活到50歲,60歲就明顯是老人了。這“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農村的話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提醒人們要順應自然,該服老時就服老,否則徒增煩惱,無益身心!

但時代不同啦,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據世界為生組織數據報道,人到了65歲還是壯年呢!65歲以後才開始老了。我們國家的人均壽命也由舊社會的四,五十歲,提高到了現在的七十多歲。

所以現在的人到了五六十歲,不僅面貌上還很年輕,精力上也因為子女的成家立業,而充沛了起來!五六十歲的人正當年華呢!沒必要“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那樣的悲涼吧!只要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雖然身體正當年華,但“淡泊寧靜”的三不爭三不有的心態卻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們對待這句俗語,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您覺得呢?


表裡鄉村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話是有些理的,但也因人而不同,看人的認識與心態吧,有些積極意義,也多少有點消極作用。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而人也有五望: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望人三不爭,望棺三不有,在理解上也會有出入的。人之心態,會隨人的年齡變化而有所不同,我是六十後之人,這已深有體會。

五十半百之後,事業,前途,婚姻,錢財,功名利祿等等基本已定,達到看透想透悟透了,一家人的健康平安和睦團結快樂幸福就是最好。人過半百,青春遠去,韶華已逝,朝氣不再,銳氣鬥志大減,收宿爭名爭利爭氣之心是有必要的,這應該就是望人三不爭了。在過去,活過六十就算有壽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之後是半截黃土半朝天,聽候閻王召喚了,是掐指算日子之人,所以是六十望棺,就應三不有了,不應再有怒氣,怨氣,脾氣了。該淡泊而寧靜,豁達樂觀而能容,處之泰然安然,能順於自然,甘於天命就好。

為人五十前望父教子,五十後望子敬父。所以五十後望人便要三不爭了,是那三不爭?各有說法,是有大同有小異:不再爭事業,不再爭權利,不再爭錢財。這望人,既望社會人,也望家裡人,既與社會不爭,也與家裡兒女不爭。不再計較不平事,不再計較名利,不再計較成敗。不再勇於爭名奪利,不再爭強好勝,不再爭錢財。六十之後望著棺材過日,就要做到三不有:沒有憂愁,沒有惆悵,沒有擔心;不有後顧之憂,恐懼之心,老不中用之感;做到三不貪,不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貪杯誤大事,不貪賭帶壞兒孫。

這是勸人向善,有積極意義,但微中也有點兒消極作用。凡事要一分為二,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這三不爭三不有也要因人而變定,不要被這框框限死了。做人有期許,無遺憾,沒擔憂是最好。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不三不有",主要是講人生哲理,老話說得好"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逾,七十而不鉅…",很顯然人生如光陰似箭,生命的短暫,真的好快呀!


五十望人三不爭

大家都知道,人到了五十,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兒女們事業有成,而自己人到五十,身體肌能已經在慢慢地老化,可謂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人到五十,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接踵而來,不是腰腿疼,就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纏繞著大家,雖然說五十歲的人還沒有達到國家的退休年齡,咱們還有些餘熱可以發揮,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年輕人培養起來,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去開創他們的事業,不要與年輕人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有礙社會發展與家庭和諧了是吧。


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般年紀的人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人生事業也就基本上都完成了,應該是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在咱們農村有傳統土葬習俗的地方,上了六十歲年紀的人,都應該慢慢地給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了,好讓自己百年之後葉落歸根了是吧,這個時候的我們望著自己家中放置的棺材也好,望著路上別人抬著的棺材上山去埋葬也罷,自己都不要唉聲嘆氣,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你要知道人生自古誰不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只要大家坦然去面對就行,好好地去度過自己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行啦。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主要意思就是講,人到五十希望自己的兒女們事業有成,家庭興旺,由於人到五十已經慢慢地地步入了晚年,身體肌能一年一年地在老化,大家都已經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所以平時必須要培養年輕人出來挑起重任,讓他們去發揮自己才幹,不再與他們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了是吧,而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的人了,大家都已經領到了老年人俱樂部的門票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是時候為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的時候了,只不過你平時望著家中那幅停放著的棺材板也好,望著路上別人家抬著死去的人上山去埋葬的棺材也罷,自己都並不要唉聲嘆氣,也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人生百年我們的日子還挺長著的呢,只管大膽放心去度過您美好的晚年幸福生活是吧。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那都是從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的,基本上是反映當時條件下的情況。在以前人均壽命不像現在這麼高,我國目前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73歲。那對於古代人來說四十已經是不惑之年,就是不要再去爭強好勝,五十歲已經是老年,兒孫滿堂。那能活到花甲之年60歲也算是高齡了,70歲就更是高壽了。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人生短短几十年,真正能夠奮鬥的也就是20-30幾歲(以前的看法)。到了40歲基本上就是這輩子定性了,不用再去糾結,50歲就更是要認清現實,要懂得認命。所以到了什麼年齡,就應該有不同的狀態對待生活。

五十望人三不爭

按照以前的人的標準,男兒20出頭基本上已經成家,所以到50歲的時候基本上兒孫滿堂。雖然現在男人60才退休,但是畢竟條件不一樣了,以前50對的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了,所以更多的經歷應該放在家庭,看著兒孫滿堂就應該知足常樂。

到了這個年齡自己的事業也就那樣沒有什麼值得去拼了,剩下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後輩。所以五十歲的人,不應該再去爭什麼功名利祿,不論是事業、家庭、權利,都應該統統放棄,這樣才能安心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六十望棺三不有

古人能活到花甲之年的,其實已經時很慶幸的了,畢竟以前的醫療水平和條件都比較差,普通人家有病都沒錢治療。所以到了60歲的人,基本上對待死亡要看得開,到了這個年齡最感慨的時候莫過於看到同齡人一個個離去,便會想到自己好像也即將離去。棺材本身就意味著死亡,肯定會多有感慨。

但是已經到了這個歲數想多了反而對身體不好,所以看到棺材不要去感嘆、難過、悲傷,因為想必其他更多人,能活到這個歲數已經很幸運了,要看得開才行。


少三番


俗語 一句句是老祖宗們留下的精神食糧,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則說透了人生。

素有“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成家立業,此時心中也是盼望著能有個一兒半女,為家裡添丁;時間倏忽而逝,轉眼四十歲了,邁入中年。人到中年,多了許多責任,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也重了起來,這時也是想著能有更多的錢,來支撐這個家庭;五十歲是已經精力衰竭,身體狀況也會大不如前,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事業金錢便沒有那麼想要了,兒女反而成了他們最大的牽掛。

“五十望人三不爭”就是如此:牽掛著兒女,不爭事業、不爭權利、不爭錢財。

到了六十古稀之年,邁入了老年人行列。過了大半生,多了些大徹大悟,看通了世事沉浮“一花一草木,一夢一人生”心中不免得會有些惆悵。“六十治棺”這個年齡也該考慮自己的後事,但不要因此而整天憂慮。要知道“人固有一死”

由此看來, “六十望棺三不有”便是:沒有憂慮、沒有惆悵、沒有擔心。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透了人生,從古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