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考了97分。”“3分去哪兒了?”

“媽,我考了97分。”“3分去哪兒了?”


結婚了嗎?養孩子了嗎?


在一條所謂完整的人生道路上,體會為人父母的滋味一定是絕大多數人的必選項。


正在體會中的你,痛並快樂嗎?還未體會到的你,好奇且怕嗎?


這裡有一波表達欲旺盛的年輕爸媽們,關於養孩子,他們有一肚子話想說⋯⋯


1

初為父母,苦樂幾何?


@FM夫婦

生一個孩子,養育她長大,你會發現,長大並不是你可以和朋友一起熬夜賴床,抽菸喝酒,也不是約會K歌,旅遊上網買名牌包包,而是有一天你長大了,大到可以重新開始讀童話故事了。


@大表姐

感覺隨著他的成長,重新經歷了一遍人生,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留意的細節。這也是為什麼有句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明白父母當年的心情。


@若水

會發現一個不夠好的自己,會在孩子身上看到一個被模仿的自己。


@忍不住註冊了

總是很糾結,不知該怎麼辦才是對他最好,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焦慮,為他操碎了心。因為自己的原因影響他的事情,為這個失誤愧疚不已、寢食難安。偶爾他貼心的言行舉止又覺得一切都值得⋯⋯肯定是上輩子欠他的,這輩子來討債了。


希望他什麼都能做到最好,又希望他能不計成敗;希望他無憂無慮地成長,又希望他努力奮鬥實現人生理想;希望他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又希望他難過時能在母親跟前痛哭一場。天下最難的職業也許就是為人父母吧,不論好與壞都得繼續做下去,對錯也只有過後才明白。


@獨白的樓梯

有的時候(想出去浪的時候)會後悔,沒有孩子的人生不開心嗎?可以隨時出去和朋友嗨,不用偶爾出去還得牽腸掛肚。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帶著姨母笑的表情,看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內心OS:孩子真可愛,有她真好,拿什麼都不換。


@子鱷1798

跟養孩子比,生孩子要容易太多。


@匿名用戶

何其幸運能當他的媽媽,又何其不幸當了媽媽。


“媽,我考了97分。”“3分去哪兒了?”


2

養孩子,什麼時候你最焦慮?


@鼠標手愛德普

生病!沒有第二個原因!不生病怎麼都好!


@Blueskynet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養個孩子太貴了,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奢侈品。


@瘋帽子

我教條地用科學育兒的尺子衡量兒子的一切。只要有出入,我會立刻陷入心理失衡。我喜歡孩子,但我似乎並沒有準備好去接納一個與書中寫的出入太大的孩子。我更像是跟他在做交易:我都科學餵養你了,你就應該如何如何⋯⋯


@嬈

綠燈時推孩子過馬路,內心戲就是假如有違章車輛殺出來,我怎麼把孩子推開最保險。


@Mary的小星星

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的狀態,做一個完美的、標準化的媽媽太累了⋯⋯有一次,我帶女兒去商場遊樂場玩,最後一個項目是搭建一個樂高玩具車,孩子玩了幾下就不想玩了。我心裡清楚,女兒玩了一整天其實已經很累了。


但是我當時覺得孩子都快3歲了,不能半途而廢,就堅持讓她搭完才能回家。後來,女兒因為我的堅持開始抗拒,我更加覺得女兒做事缺乏恆心,就更加要讓她堅持完成。


最後,本該開心的一天以孩子的崩潰大哭收場。心疼孩子,心疼自己⋯⋯


“媽,我考了97分。”“3分去哪兒了?”


3

孩子成長,你也在成長嗎?


@淘小七

每當你陷入焦慮,心亂如麻想發洩想怒吼的時候,請記得做一個自我提醒——“平靜下來!孩子在看著我,也許我該冷靜下來找找解決方案會更好!”不要覺得這樣很憋屈,恰恰相反,你會慢慢發現是孩子把自己變成了更理性更愛笑的人!


那些孩子成長路上的坑坑窪窪其實都大同小異,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跟孩子一起掉進泥濘,再掙扎著爬起。這是成長的過程,也是成熟的必經之路。


@王大妮子

先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帶著期待養孩子,一定會焦慮。孩子如果在焦慮的氛圍下長大,長大以後也會習慣性焦慮緊張。家長自己先活好自己,做一個榜樣,以身作則往往比言語教唆好一百倍。


@雨落生花

允許他們走一些彎路,這是他們必經的成長路徑。也許會有家長反駁我說:就是因為我們走過彎路,才更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我很願意分享這樣一段話給大家: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媽,我考了97分。”“3分去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