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1生造了20個字,此時19個被廢除,只留了1字為何無人敢用?

JOJO悠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武則天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被承認的女皇帝,自從690年10月16日正式登基後,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等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顯示自己聰明才幹和領導能力,繼而用來向世人證明,雖然自己以女子身份當上了國家君主,但絕對不是鬧著玩,而是的確有帝王才幹。文化方面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她親自造字的故事,但據學者施安昌研究表明,武則天一共只造了18個字,其中包括“月”字697年被二次修改過,至於後來“20個字”的說法,都是後世的訛傳。

武則天造字的年代及順序

  • 689年,修改“日、月、年、天、地、星、正、載、初、君、臣、曌”共12個字;

  • 690年,修改“授”字;

  • 694年,修改“證、聖”2個字;

  • 695年,修改“國”字;

  • 697年,修改“人”字,第二修改“月”字,之前的寫法作廢;

  • 705年,之前修改的文字寫法全部作廢,但仍有一些字被廣泛使用。

武則天為什麼要造字?

武則天雖然實際掌權多年後才親自當皇帝,但畢竟古往今來沒有女人正式做皇帝的先例,她心裡還是虛,為了打消這個顧慮,展現自己的知識淵博,也為了彰顯自己作為皇帝的威嚴,就開始將自己覺得不合理的文字進行修改,比如:
  • 將“年”字改為“千千萬萬”的組合,表示她的大周要延續千千萬萬年;

  • 將“臣”字改為“一忠”的上下結構,表示必須做到一輩子對一個君主忠心,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大臣;

  • 將“君”字改為“天大吉”的半包圍結構,表示皇冠下面的人(皇帝)就是大吉大利。

  • 將“照”字改為“曌”,表示明月當空。民間流傳著的一首詩“日月當空照,則天長安笑。一朝做皇帝,世間我最傲。”充分說明了武則天當皇帝的驕傲和尊貴。

武則天為什麼在16年後將自己造的字全部廢除?

從689年開始造字,到705年全部廢除,前後歷時16年,我認為武則天廢除這些文字的原因有一下幾個:

  • 常用文字是經過上千年時間的沉澱演變而來,其寫法和本意的正確性已經被歷史證明,並且已經深入人心,而武則天新造的文字第一眼看上去好像很有意義,但時間一長就會發現它們的侷限性和不合理性,比如“年”字,最後的本意是一隻猛獸,而改為“千千萬萬”的組合,完全失去了其本意,對後世會造成很嚴重的誤導。

  • 新的文字造出來後,雖然官方會公佈新的寫法,但人們在短時間內都難以適應,一不小心就會用回原來的寫法,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說,根本不會刻意用新的寫法。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民間文字的混亂,毫無章法,有時一篇文章內同一個文字都會前後會出現不同的寫法,不利於向後世流傳。

  • 以前自己修改文字的人很少,如果武則天自己開了造字的頭,後世的君王必將效仿,甚至民間的文人也可能會擅自修改文字的寫法,長此以往,必定會給中國的文字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如果再重現管理起來會非常困難。

再皇帝上位子上坐的久了,武則天的眼光也變得原來越長遠,修改文字後的這些不利影響,她應該都想到了,所以才全部廢除。

如今,武則天所造的18個文字只剩下了一個“曌”字還在使用,但並不像題目所說的“無人敢用”。也許在封建社會中,確實無人敢用,畢竟那曾經是皇帝專用的文字,一般人覺得自己的命“駕馭”不了這樣的文字,隨便用會對自己不利。但現在的文明社會,很多人已經不相信命理那一套,人人都有“唯我獨尊”的想法,“影帝、影后、歌王、歌后、女神、女王”這些詞都已經被用得爛大街,甚至本名就叫“陛下(或同音)、皇帝(或同音)”的也很多,因此有很多女孩的名字中用了“曌”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辮兒說歷史,堅持原創,歡迎關注,本文為悟空問答首發,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小辮兒說歷史


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造了18個字,但唯有一個字流傳至今,而且一般人還不敢用,就算是換在今天,很多人還都不懂得怎麼念。

武則天造字,是武則天基於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命人創制的漢字,後世遂稱這些文字為“則天文字”。史學家一般公認則天文字共有十八個字,包括最初由宰相宗秦客獻給武則天的十二字和後來陸續頒行的六個字。

不過這些文字都有其特殊的政治服務作用,在民間無法流行開來,隨著武則天的去世和武周王朝的結束,這批文字已然失去了其時代意義而遭到拋棄,後人便紛紛用回了本字。

據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撰《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記載:

:“載初中,又享萬象神宮。……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載、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詔書為制書。”

此十二新字,由當朝宰相宗秦客上呈御覽,其中除了“瞾”這個字為武則天個人專用之外,其他十一字皆頒行於天下,並抄賜發行於全國各州。此後又陸續增加了“授”、“證”、“聖”三個字。以及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六月後,又出現了“國”字。

聖歷年間(公元698年)“人”字附焉,至此,加上武則天獨有的“瞾”字,便形成了完整的十八字“則天文字”。


提到女皇,人們會想到一個氣質雍容華貴的女性形象武則天。女皇一生非常傳奇,在她14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麗,遂召她入宮,封五品才女,賜號“媚娘”。後入感業寺為尼,被高宗再召入宮。

此後她開始傳奇的一生,史上將她與高宗並稱二聖。其實在武則天還沒出身前,就有一術士給她母親算過命,說你若生一女子,則貴不可言。當然無從考究,但給一代女皇武則天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女皇的政績不談,她還做了這樣一件事——造字,沒錯她模仿倉頡造了20個字。但隨著時間更替,19個字被廢,1個字也不怎麼用。這與歷史因素有關,也與當時的條件有關,未推廣普及開來。

其中有一個字為”曌”。

應為當女皇在感業寺為尼時發號為明空,於是她為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曌,即日月當空,普及眾生之意。

她雖貴為一代女皇,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在當時男性為尊的年代,自然有大臣不服氣了。在那封建的時代,女性不允許管理朝政,但武則天確做到了,成為了傳奇。欲要群臣服氣,就要展現王者的霸氣,而這個曌字無疑是強者的證明。

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他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可謂是步步驚心,一步三折。624年武則天出生於幷州,其父為荊州都尉,也算出身於世家。再加上長大後的她天生麗質,儀態萬方,一時風華絕代聲名鵲起。

14歲的她被遠在京城的高宗所知,被召入宮,賜號媚娘。可時運不濟,一直呆在高宗身邊12年,未能晉封。

她也是有志之人,高宗年輕時得一烈馬難以馴服,於是媚娘說給她三件東西可馴服烈馬,分別是鐵製的鞭子還有鐵製的棍子和鐵製的匕首。

先用鐵製的鞭子鞭打馬的背部,讓它吃痛,若馬不服,則用鐵做的棍子打馬的天靈蓋,若馬還不被馴服,則只能用匕首宰了烈馬了。

高宗聽後得知她有大志,怎奈縱有大志無處釋放,於是她便於太子暗中勾結。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登基,武則天應無法生育,被勒令於感業寺為尼,651年高宗無法忍受相思之苦,將媚娘接回。

其中各大臣百般勸諫,但都被駁回諫書,後應為高宗生下一皇子,名為李弘,被晉封為二品昭儀。此時的她已感覺權利的快感。歷史上但對於權利的爭奪無一不是明爭暗鬥,工於心計,武則天也不例外。

一次王皇后來看她,走後她便掐死了自己的女兒,當皇上進來和她看公主時,揭開被子發現公主已死,武則天則假裝嚎啕大哭,問丫鬟,則丫鬟回答,王皇后來過。

此時王皇后也欲哭無淚,她愣是把王皇后拉下了臺。以後長孫無忌極力阻止,但高宗立後心意已決,武則天順利上為,這就是著名的“廢王立武”。武則天母儀天下,享受尊榮。

之後,她開啟二聖臨朝,李治死後,改國號為周。而之後的造字,則是為統治做的準備,應為歷朝歷代無女子管理朝政,而她的一腔抱負也得以施展。之後有給自己設無字碑,使後人評論自己,也算為自己一生畫上了句號吧。


大國布衣


誰說沒人敢用?我用給你看

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


fhbguhj


這個字到現在也不是無人敢用,我身邊有個朋友單名就是個“瞾”字。小時候,我們還說她名字筆畫多來著,也沒見她有什麼問題,挺好的。只能說這個名字比較大,看她的命道受不受得起罷了,還是比較多人用的,沒那麼可怕。

被廢除的十九個字,也不是不敢用,而是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比如有個類似“臣”字的,是一個忠字上面加一橫,表示臣子要一心一意的對待君上,不得有異心。這個字帶有武則天濃重色彩,她性格多疑,對臣子猜忌頗多,所以造了這個字,但實際的用處不大,所以沒有流傳下來。

還有一個國字匡內,有個武字,這個字就稍顯狂妄。武則天雖然是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君主,是非常了不起,但不至於她創造的字就都是好的。用自己的姓造字,還這麼多個,實在有些多餘。所以,也沒有能流傳下來。

而“瞾”字,作為武則天的名字,也符合她的作為,才流傳了下來。其他的十九個字大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也太過狹隘,故流傳不下來。


阿楚故事


究竟造了多少字?

武則天造字的數量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有十二字說(《新唐書》卷76《則天順聖皇后傳》),十六字說(《中華大字典》),十七字說(《佩觿》),十八字說(《集韻》),十九字說(《宣和書譜》),二十字(《隋唐史》)6種主流說法,每種論點都有可以考證的史料。但是具體造了幾個字不是我們今天談論的重點,因為武則天造字多是化簡為繁,將原來的字變得複雜從而成為新結構的則天文字,倘若把所有化簡為繁的文字拿出來恐怕就不止十幾二十個了吧,就此,我們本著寧缺毋濫的精神,列出二十種則天文字。

武瞾的文化改革運動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稱帝之後,為了彰顯功績,武瞾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改革運動,別出心裁的造了許多新字。其中很多文字是由簡化繁成新字,當時的人使用不便且使用時間不長,於是就逐漸在民間棄用,多出現在刻碑,古籍中。以至於流傳至今且別人熟知的大概只有“瞾”zhao了。

且說這個“瞾”字,是武則天在改國號前一年改定的,作為自己的字。《佩觿》講“唐,天后以瞾代照。”“瞾”字日月行空,朗照大地,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顯示了女皇的威儀和政治野心。作為中國空前絕後的女皇帝的精神文字載體,這也是此字能傳下來的原因了。

再看其他的造字。

就四個字形容:晦澀難寫


想來是因為晦澀難寫的原因才導致其他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吧


書雄


武則天所造的文字,比較主流的說法是18個,也有17,19,21,23等說法。武則天所造的文字十分複雜難用,武則天死後,自然基本無人使用,今天還為大家比較熟悉的只有一個曌字,但實際使用的也很少。

武則天所造的文字太過於生僻,輸入很難,只能用圖片表示。武則天所造的18個字如下圖,圖中新字的那兩行就是武則天所造的文字。大家實際看下,就能體會到武則天所造的文字何等生僻蛋疼,難怪後來無人使用。

(武則天文字)

武則天所造的這批文字被稱為專門稱為則天文字。這批文字最初有12個,後來陸續增加到18個(也有其它數目的說法)。

把這批文字說成是武則天個人生造,只是個通俗說法,造字也需要相當水平,武則天沒有那麼高的學問。這批文字實際製造者是當時的宰相宗秦客為討好武則天所造。

宗秦客是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和武則天有點親戚關係,宗秦客的母親是武則天的堂姐,因此這層親戚關係以及刻意討好武則天,收到了武則天的重用。

宗秦客有個弟弟宗楚客,和詩仙李白是一家人。宗楚客的孫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宗秦客和兩個弟弟做官都做到了很高位置,但下場都比較悲慘。宗秦客本人做到了宰相,弟弟宗楚客後來也成為宰相,弟弟宗晉卿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司農卿。宗秦客本人後來因為唐贓枉法被貶為縣尉,死在了被貶的地方。宗楚客和宗晉卿則在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時被殺,兩人當時都是韋后黨羽。

題目中說到了只留一字無人使用,指的應該是曌字,這個字是被武則天用作自己的名字,寓意日月當空統御天下。在古代,武則天之後自然不會有人用這個字作為女性的名字,其它場合都可以用照字,不會有人用曌字。

在今天,給女孩子起名當然可以用曌字,只是這個字過於生僻,不建議使用。


仁勇校尉


武則天當時造字,取法篆文、籀文等,用的是象形和會意造字法。後來大部分被廢除,改回本字。

但有一個字沒被廢除,就是"曌″字,當時用作武則天的名字,"武曌″,有"曰月凌空,當空普照″之意。

據說這個曌字是她的老鄉,時任中書侍郎的宗秦客創造出來,獻給武則天的。

武則天的兒子當皇帝后,因為是他母親用過的名字,出於"孝道″,因此才沒有廢除這個字。這個字現代字典中仍存在。

武則天寫的書法有霸氣

《昇仙太子碑》是由武則天親撰並書寫,字態奇崛有力。用鳥首飛白體寫的碑額,是她76歲時所作。

武則天書法學王羲之、王獻之。此碑厚重古樸。《宣和書譜》評:"後初得晉王導十世孫方慶家藏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書有丈夫氣。″


神韻軒書法


一代女皇武則天,不但是唯一女皇帝,也是造字大師,她一生造了18個字,是歷史上有記載除倉頡以外造字最多的人,不過她造的18字如今只剩1個為人熟知,還基本沒人用。

武則天為什麼要造字?

武則天造字開始於她登基為帝前,當時她已經具備稱帝的實力,但一個女人想要堂而皇之當皇帝,必須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為達到這個目的,武則天用了很多辦法,包括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百官改名,改元等一系列看似“除舊佈新”的手段,為下一步行動營造氛圍。

武則天之心,路人皆知。在這種背景下,鳳閣(原中書省)侍郎、山西人宗秦客不失時機地拍起了武則天的馬屁,他別出心裁,造了12個全新的文字獻給武則天。

武則天一看,甚合吾意,於是採納,又下令讓人造了6個字,然後公佈天下。

武則天造了哪些字?

武則天批准並支持造字,但字卻不是她個人造的,而是上面那位宗秦客。

第一批12個字是:

“照、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載、年”,其中月有2個新字寫法,這些都是舊字,也就是原本的寫法,新字由於太複雜,只能用圖片呈現。

第二批6個字是:

“正、授、證、聖、國、人”,這些也是舊字。

這些字在史學家一般被稱為“則天文字”、“則天新字”、“武后新字”、“則天遺字”,反正冠名權都是武則天的,發明專利權人宗秦客慘遭無視。

武則天新字的命運

武則天在位時,靠著強制力把這些新字頒佈公告天下,要求使用,但她一死,立刻就被翻篇了,因為這些字實在太複雜太複雜,比什麼上古的小篆、隸書都要複雜,完全就是人類文字誕生之初的模樣,根本就不具備任何實用性,所以到了唐朝以後就被淘汰了。

這18個新字很快就被歷史遺忘,惟有其中一個很多人都知道——曌。

曌據說是武則天親自造的,但史學家更傾向是那位宗秦客的手筆。

曌,是個典型的會意字,取“日月當空”之意,很明顯是把武則天比喻成“日月當空,普照天下”,這馬屁拍的悄無聲息,又效果奇佳,極端高大上。

曌字還有一個深意,日,象徵陽,男人;月,象徵陰,女人;日月當空,陰陽一體。

古代認為女人不能當皇帝,否則是陰陽不合,乾坤顛倒,必定遺禍無窮。

“曌”這個字象徵陰陽一體,很好解決了武則天女人身份這個問題,深得武則天歡心,於是把這個字當作自己的名字,取名叫武曌。

據說武則天曾規定曌是自己一人專用,任何人不得使用,所以這個字只偶爾在一些石刻、碑文上出現。到後來,一說起“曌”,大家就把讓它和武則天聯繫在一起,成了專屬文字。

其實唐朝滅亡以後,誰也不會再把武則天的規定當回事,只是“曌”這個字,由於和武則天緊密聯繫在一起,男人取名肯定不會用,因為這是女人用的名字;女人也不會用,因為誰要是用了豈不是表示自己想當皇帝?所以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不敢用的說法。

參考資料:《新唐書》、《唐大詔令集》、《通志·六書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傳奇無比,14歲入宮伺奉李世民,封為五品夫人,並賜名武媚,後人一般都稱她為武媚娘,在唐太宗時期,武則天並沒有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只是做了整整12年的才人,李世民死後因為沒有留下子嗣而被送到感業寺為尼,期間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有了感情,最終被李治重新接回了皇宮,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相傳中國古老的文字是由倉頡創造的,從古至今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對於古人來說,他們認為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要是自己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字的話,那就是獨一無二的能人了,而武則天就想做這個獨一無二的人。

武則天明白權力勝過一切,她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才人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把天下的男人都打趴下了,坐上了龍椅,實現了獨一無二的目標,她不僅是唯一的女皇帝,而且還是一個造字大師。


武則天成為皇帝后,不僅努力發展經濟更是努力創造大唐盛世,而且在自創文字上她投注了很大的熱情,,認為只要將人或物的名稱改變就可以影響其一生的走向,她將王皇后的“王”子改為“蟒”字,蕭淑妃的“蕭”改姓為“梟”,以此來侮辱王皇后和蕭淑妃,讓她們永世不得翻身。

武則天在位的15年間,共創造出了20個字,這些字不是隨隨便便創造出來的,而是圍繞著和她自身相關的切身利益而創造的,她造的這些字多為名字,從日月星辰再到年號人物等等都有,比如“瞾”就是她自創的第一個字,而且是為她自己的新名字所造的,武則天原名武照,她登基後,就改“照”為“瞾”,寓意日月當空,光明普照。


武則天在位期間,下令強力使用她所創造的這20個字,人人都懼怕武則天,誰敢不從,但在武則天去世後,她的這些字很快就被淘汰了,這是為何呢?

本人認為武則天發明創造的這20個字太生僻了,不好寫,不好認,看得人發慌,自然就難以推廣。其次是文字的發展規律都是由繁到簡,易認好寫,而武則天是開歷史倒車,每個字都是非常複雜,而且是單個的字,難以組成詞語,因此被廢掉是大勢所趨。


這20個字當中,僅有一個“瞾”字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這個“瞾”字是武則天給自己取的名字,因此在正史中都是這樣稱呼他的,所以這個字被保留了下來,成為武則天的專用。

自武則天死後,她的許多錯誤政策被廢止,包括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改姓,她所創造的20個字除了“瞾”是她專用,其他的字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因此就被全部廢止,如若不是這個“瞾”為武則天專用,否則也會被淘汰掉。


這個“瞾”字雖然被保留了下來,但是自從唐朝過後,至今很少有人或者沒有人敢用這個字,主要原因一是為了避諱,其次還是這個字太過複雜,是武則天的專利,只有自己的命足夠硬,才能撐得起這個字,一般人是承受不了這個字的。
武則天之所以選擇自創文字,目的其實非常明顯,就是希望這些文字能和自己的功業一樣時代相傳,只可惜這只是他的美夢而已。






遺產君


武則天是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雖然她的女權運動以失敗而告終,但給歷史發展留下的震撼卻是深遠的。是非功過,眾說紛紜,有人說她因殘酷冷血鎮壓政敵、個人生活放蕩不羈而臭名昭著,但也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有開創精神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一生之中,曾自創20個字,卻幾乎全在她死後廢除,不能不說是她的被後世諷的所謂“新文化運動”的失敗。而人們對此更感興趣的是,有一個字沒有被廢除,但是,又從來沒人“敢”用這個字,更不用說以之為自己的名字了。這個字,就是“曌”。

這是她造的第一個字,而且是為她自己的新名字所造:武曌(zhao)。 當然,武則天是沒有語言文字天賦來創造這個奇特漢字的,這是她的老鄉,時任中書侍郎的宗秦客為拍馬奉承而創造出來,並獻之於武則天的。


他以武則天本名“武照”為基礎,將“照”字改為“曌”。 這個字,看似複雜,但意思卻又非常簡單明瞭,武則天一看就明白,“曌”字日月合一,陰陽一體,無非就是日月同輝,當空普照大地。也就是說,她武則天既是天空的太陽,又是天空的月亮,無論白天黑夜,無時無刻,都在照耀大地,其實,也就是每日每時,都在統治著國家,赤裸裸暴露出稱皇作帝的野心。而且,她集女人男人智慧能量於一身,當然也就能統治天下男男女女,當女皇,是天經地義的。

那麼,“曌”字得以流傳後世,而且現在電腦也可以打出這個字,但為什麼後世的人卻從不使用這個字,更沒有以此為名呢?


首先這個字,是專為武則天創造的,也就是說,這個字只能作為她的名而存在,別無他途。於是人們也只能在提到她時用到這個字,而在其他語言環境中,這個字什麼意義也沒有。

既然沒有任何實際的語言表達功能,人們不使用這個字用於文字表達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存在敢與不敢的說法。 既然“曌”字就是武則天的同義語,那麼人們就更不可能用這個字來作自己的名字。因為很多人認為武則天在歷史上名聲不好,殘忍致極,用這個字作自己的名字,等於自討其辱。特別是傳統說法,武則天當女皇就像“母雞報曉”,很不吉利,是不祥之兆,更讓人取名時避之三舍,無人敢問其津。

其實,不敢“曌”字為名,也非不敢,應該說也緣自中國人的某種對帝王名字的避諱。如當代就沒人叫“劉邦”“李隆基”“趙匡胤”“朱元璋”。甚至連王邦、趙隆基、張匡胤、宋元璋也沒人敢叫。為什麼?名字太大了,叫了不吉利。特別是小孩子,叫了大太的名字,不容易養得活。


從這個角度說,人們還真是不敢以“曌”等帝王專用或者用過的字為名。有趣的是,武則天創字改名倒形成了一種帝王取名文化,後來還有效仿者,如南漢的劉龑(劉龑、劉陟、劉巖、劉紵)、北宋的趙炅(趙匡義、趙光義),都學習她而改名。

當然,武則天造字,也是她政治鬥爭的一部分,是為她實行專制統治服務的,也是她個人獨斷專橫品性的體現。她一生迷信文字,認為改變人或物的名稱就能影響其走向。於是在宮廷鬥爭中,將王皇后的“王”改為“蟒”,將蕭淑妃的“蕭”改“梟”,顯然出自侮辱仇恨心理。 但是,歷史文化傳統是有強大生命力的,不會因某個人的喜惡而隨心所欲加以改變。

武則天的改字,只是歷史的一場鬧劇,而這唯一留傳下來的“曌”字,與其說是她創字傑作,不如是她破壞文化的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