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的真的是綜合國力麼?歷史上有的戰爭為什麼打臉?

作者燭鳴


決定戰爭的因素是人,具有正確偉大的政府領導,保家衛國而且勇敢不畏犧牲的軍人,團結一致的全國人民。才是打贏戰爭的因素。


707高風亮節


小時候聽爺爺講他參軍打仗的故事,在解放陝西榆林時,他們的武器裝備一般,被敵人輕重火力交叉壓制,頭都抬不起來,再加上武器精度和火力密度跟不上,根本沒辦法瞄準後射擊。一座山頭來來回回拉鋸戰,犧牲了很多同志,最後依靠人海戰術拿下榆林。他被打掉左臂後撤下前線,後退伍回鄉。18歲參軍,20歲退伍,只剩一條右臂,為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從我爺爺的經歷可以看出,戰爭不是影視劇裡表現的那樣,它的殘酷性遠超我們的想象。

回到這個問題,打仗打的是什麼?是部隊的實力!部隊實力上升到國家層面就是綜合國力,這其中包含人口、工業、農業三項指標。

1、人口數量

戰爭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之爭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人口數量的多少,往往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就不會選拔出身體素質好的士兵,後勤保障也會受限,更不會有後備兵源。

二戰時,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參戰,一線作戰部隊超過900萬人,這樣的人口數量保證了德國有足夠的作戰士兵和後勤人員,可以肆意發動侵略戰爭。

2、工業產出能力

戰爭離不開工業產出的支持,工業的不斷髮展,才能推動新式武器的出現,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打造出的裝備才是戰場上制勝的法寶。沒有工業作為基礎,武器裝備受到極大限制,武器數量、殺傷精度跟不上,戰爭也沒有取勝的可能

二戰期間,德國共生產各型飛機約114000架,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0000輛,火炮16萬門,汽車、摩托車130萬一輛,強大的工業產出能力保證了德軍在戰場上的絕對優勢。

3、農業發展情況

自古以來,發達的農業是戰爭勝利的一大因素,糧食、棉花的產量又是重中之重。後勤保障的優劣,直接影響戰爭的走向,部隊只有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才有精力去實踐戰術運用。

《希特勒的民族帝國》一書中披露,二戰前,德國加速發展農業,糧食產量居歐洲前列,儲備糧達到550萬噸,足以保障軍隊消耗。再加上對其他國家的糧食掠奪,德國軍隊在糧食問題上可以說是高枕無憂的。

帝國統計局的報告顯示,在1942—1943年間,德軍掠奪蘇聯糧食4373339 噸,魚類495643噸,植物油和動物油723450噸,土豆1895775噸,直接導致蘇聯近2000萬人口出現糧食危機,吃飯都成了問題,反擊更無從談起。

當然,歷史上並不缺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奇兵制勝的案例,但這些戰爭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天然巧合的情況下,戰術運用得當的特例,是極其罕見的,並不能完全代表戰爭規律。

綜上所述,戰爭絕不是隨隨便便的喊打喊殺,而是國家間各項指標的對決,在實力有短板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因此,綜合國力才是左右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


窗外木橋


戰爭是勇氣和智慧表現的舞臺,綜合國力只是一方面,毛主席就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二件新式武器”,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美綜合國力相差懸殊,中國軍用飛機只有六十多架,而美國是三千多架,但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硬是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三八線,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全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


江山歸一統


毛主席說過:"不要被敵人的氣勢洶洶所嚇到“!"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

戰爭一個是正義戰爭,一個是非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的戰爭人民會支持,非正義的戰爭人民就會反抗!

歷史上那些農民起義,儘管他們白手起家,沒有實力,但他們有著老百姓作後盾,就能把統治階級打得苟延殘喘。

從兵書上看,是研究打仗的策略,方法,沒有把國力著重地研究進去。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綜合力量固然重要,它僅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一個因素罷了。

在抗著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我們可愛的志願軍戰士,在敵人強大的炮火下面,幾天不吃不喝,憑著頑強的戰鬥意志,不是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嗎?

這對那些只講國力,只看敵人的氣勢洶洶。而自己被嚇到的人,是有力的回擊!











聞聲36


毛主席早就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同理,也不是單純的經濟綜合國力,中國解放初期,毛主席在國力貧窮的條件下指揮志願軍抗美援朝,能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靠的是志願軍藐視敵人敢打硬拼地精神和意志,這就是人的因素笫一的最好說明,這個國力比什麼都重要。


用戶8478376925292


毛主席曾經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人。

人不行,縱使給他再好的資源,也不是百分百能夠勝利的!



但是任何問題,我們都要正反兩面去看,國力弱,不一定輸,戰爭勝負取決的因素太多,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弱國打仗,相較於強國會打的很辛苦。

反之,綜合國力強勁的國家,在戰爭中是處於絕對優勢的,歷史中以強碰弱例子數不勝數,勝多而敗少。

那麼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綜合國力嗎?

這個我們從封建時代裡面可以比較一下,遊牧民族相較於農耕民族,綜合實力肯定相對較弱的,無論從人力還是從物力來說,農耕民族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漢強時,匈奴被打的往西方逃遁,唐強時,打的突厥往西方逃遁。

兩強相爭,有勝有敗,實屬常事,但是誰能在強烈的軍事鬥爭中堅持住,這就比的是綜合國力了。

兵多將廣,物資豐富,後勤給力,上下一心,一年勝不了你,就十年、七十年勝你,直到其中一方倒下,這點從清與準格爾的戰爭中可以看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七十多年,才徹底平定準格爾部,憑的就是綜合國力強大。



可是弱勢的遊牧民族也能打的農耕民族節節敗退,而且還打的國力強大的率先滅亡,為何呢?

前有五胡亂華,後有兩宋屢受欺凌,元清入主中原。

論綜合國力,兩宋放眼世界也是佼佼者,而明朝也是世界頂級的,擁有這麼強大的國力,卻依然敗的很慘,其原因有兩點。

綜合國力包括的因素太多,如果有缺陷,也是致命的。

比如兩宋時期的經濟,可謂世界最強,人口也是最多,可是先後被遼、金、元痛打,原因就是宋朝失去幽雲十六州作為屏障,又缺少優良的養馬場,軍事制度上內強而外弱,又加上文官掣肘,缺點太明顯了。

兩宋的戰績一直保持著勝則小勝,敗則大敗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缺點導致的。

但是別忘了,兩宋從建國初就一直受欺負,可是他還是挺了三百多年,這其中是由綜合國力的強大來支撐著的。

先後撐死了遼、金,直到油盡燈枯,亡於元軍之手。

從宋朝的崛起與滅亡來看,綜合國力是不弱的,人的素質也好,可惜的是用力的點不對,上下不能同心,內部相互牽制,才導致國滅。



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戰爭向高尖端領域轉換,綜合國力更加重要,千萬不要抱著過去的一點成就,自娛自樂,現在情況不同了,強大的敵人憑著綜合國力的強大,始終威脅著你,你自己不壯大,你根本就沒有資本鬥爭。


舊史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看是古代還是現代。

古代並非說綜合國力強,就一定軍事強。相反,古代很多是越野蠻越落後,軍事就越強。

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為例,窮到連基本衣食住行都保證不了,談不上什麼綜合國力。

但他們這種遊牧生活,卻有很強的戰鬥力。

他們放牧的馬,是南方農耕民族有錢也買不到的。

而他們平時的生活,比如放牧,打獵和其他部落作戰,就是最好的軍事和戰爭訓練。

所以,遊牧民族的男人只要能夠活著到成年,基本都是合格的戰士。

以匈奴為例,人口只有二百多萬,就能拿出二三十萬騎兵。

大家知道二三十萬騎兵是什麼概念?

當時世界主要軍事強國,能夠阻止數千最多1萬騎兵,已經算是非常了不起,傾全國之力了。

所以,匈奴的綜合國力雖不強,但軍事實力超強。

後來阿提拉縱橫歐洲也是一樣,匈人文明落後,人口也不多,但騎兵軍團戰鬥力太強,歐洲軍隊根本就對付不了。

不過,進入火器時代以後,戰爭就越來越是綜合國力的對抗。

以甲午戰爭為例,當時日本綜合國力其實已經超過滿清,軍費開支也大得多。

當時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能夠打垮北洋水師,主要是在北洋水師沒錢買軍艦更換新式火炮的6年時間內,日本人購買了大批最新軍艦,換裝了速射火炮,最終大獲全勝。

其實北洋水師一度實力是強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只是因為綜合國力不行,財政赤字嚴重,停止了海軍發展不過幾年時間,就一敗塗地了。

進入現代以後,各國打仗就是靠綜合國力。

有人說越南、阿富汗對付美蘇都打贏了!

大家知道越南和阿富汗分別得到多少軍事和物資援助嗎?

據中央黨校張鬱慧博士計算,僅僅從1965-1970年,中國向越南提供2.5億美元的硬通貨幣、糧食243萬噸、棉花2.6萬噸、棉紗3萬噸、棉布7500萬米、棉毯190萬條、化肥7萬噸、鋼材18.5萬噸、煤炭10萬噸、瀝青4萬噸、動力油料10萬噸、紙張4萬噸、汽車4200輛、船舶334艘、拖拉機2430臺、築路機械1238臺、鐵路機車107臺、鐵路車廂2200節、自行車47萬輛;武器方面則包括105萬挺槍械、2.6萬門火炮、子彈8.6億發、炮彈840萬發、無線電1.2萬部、有線電話2.5萬部、坦克60輛、艦船46艘、飛機90架、軍車1286輛、軍服460萬套。

沒有這些鉅額物資,你讓越南自己打打看?


薩沙


戰爭不能打消耗戰,戰爭要以戰美戰。

有一首歌唱得很準,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雖說是一首歌,但絕對是戰爭藝術最高的境界!

在未來,沒有人民支持的戰爭註定會失敗,武器再好金錢再多也挽回不了失敗的命運。

用在指導防治病毒上也適用。


齊進323


1、戰爭一般打的就是綜合國力,尤其是長期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入侵蘇聯,閃電戰威力大顯身手,蘇軍一潰千里。但是當蘇聯穩住陣腳後,工業實力顯示了出來,很快在西伯利亞等地區開始生產坦克、飛機等武器,沒有世界第二工業大國的基礎,蘇聯可能早就被德國擊垮了。蘇聯在莫斯科守住防線後,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但是蘇聯緊急擴軍,又培養了幾百萬軍隊,後期蘇軍越來越大,最後蘇軍都上千萬了,沒有人口優勢,蘇聯哪裡能撐得住,人口優勢也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等美國緩過神來,美國的人口、工業基礎全力運轉,後期美軍壓著日本人打。日軍連自己的本土都守不住。

2、戰爭還是有很多偶然性,並不全是靠綜合國力就一定贏。例如:19世紀和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綜合國力比埃塞俄比亞強很多吧。可惜意大利軍隊實在太弱雞,現代化軍隊居然打不過原始化的非洲軍隊,鬧出了很多笑話。赤壁之戰時,曹操一方實力比孫吳一方大多了,一個東風就搞得曹操軍隊大敗虧輸。所以有時候,實力高還是要低調,歷史上陰溝裡翻船的事情還是不少。


像一陣風吹


漢奸的邏輯思維,就是那樣無恥!抗美援朝他們視而不見!對印度反擊戰他們還是看不見,再說說成吉思汗,貧窮的遊牧民族,征服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