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禍水紅顏’,我不喜歡美女。”

“關於‘禍水紅顏’,我不喜歡美女。”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到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

作者丨謝丹儒

圖片丨謝丹儒

1.

清晨醒來,不知道哪根筋不對,腦袋裡突然冒出一個“我不喜歡美女”的奇怪念頭,隨即很快這個念頭就被理性和感性辯駁。我奇怪這一幕的發生,在意識裡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荒謬的念頭,以及為什麼我會那麼急於反駁這一點。

確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歡美女毋庸置疑,就像喜歡美好的一切事物,陽光、空氣、藍天、白雲,大自然的一切美好,我都喜歡。而美女是否屬於大自然的傑作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不反對,人和自然本就是共存的,分那麼清楚似乎毫無必要。

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美女好像也能被創造了。整容、化妝、打扮,以及各種對美的理解和對美的改造,美女開始變得普遍,變得不再“稀罕”。可是,儘管如此,天然美女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損毀,恰恰相反,正是有了這些“人工美女”的存在,天然美女變得愈加地位超然。

可即使這樣,我依舊不喜歡美女,倒不是說美女怎麼樣,而是基於我對自身的瞭解,我害怕美女。害怕和喜歡的關係,有點像愛和恨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多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那麼多無緣無故的恨,害怕和喜歡同樣如此。有時,它們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由愛生恨,也可能因為不瞭解而恐懼,瞭解之後便改變了心意。不論是哪一種,歸根結底,我想說的是,我的害怕和不喜歡並非是毫無緣由的。

2.

生命中,有幸認識好幾個美女,坦白的說,他們都是不錯的人。

善良、可愛,品性溫良,從戀愛或者婚姻的角度而言,他們都是不錯的良人,至於良配,這也輪不到我去操心。除此之外,頗具魅力的外表在某種程度上說,給了他們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自信。這些都是好的。

所以說,其實我的害怕和不喜歡從本質的角度而言,和“美貌”本身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我對美女的瞭解,因為某些瞭解,我應該比較喜歡美女才對。換句話說,沒有人會因為一個人長得美而拒絕美女,相應的卻極有可能因為長得醜而不喜歡。若是簡單的將此歸結為“人性的弱點”,我不是很確定。

其實,說那麼多,我無非是想說,如果在美和醜兩者之間選擇,我自認為我還是會選擇美的那一個。這是大自然的傑作?我覺得不僅僅如此,與此同時,它應該還涉及更多,比如審美。

無疑,美女在某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他們對美的認識,以及他們的審美,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你總不能指望一個不修邊幅的人,從他們那裡獲得美的認識,相應的如果你擁有美,這就已然是超越渴求的存在,這樣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尚且,若是想要維持這份優勢,或在此基礎上提升這一點,那麼也是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出發,通常而言是這樣的。

比如,有些人本身就足夠有魅力,然而他們依舊不滿足,會選擇在裝扮上,學習化妝,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造,美容、整容、保養等等,以此增加他們自身的美,從而更美。

所以,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喜歡美女呢?

3.

確實,如果我足夠坦誠,我一定不會說我不喜歡美女。但是,與此同時,如果我確實足夠坦誠,我也很難說我喜歡美女。

我不否認,這裡面有作為男人的一點小心思——虛榮心、征服欲、慾望和渴求。

尤其是當下的這樣一個環境下:男女比例失衡,女性愈加得到重視,而“無後為大”的意識依舊還保留著,婚姻、戀愛、幸福和美滿,再加上成就,以及幾千年文化的傳承,美女在歷史的長河中自有其相應的地位。何況,胳膊粗也拗不過大腿,父母的催婚,社會成功人士的“標準”,香車、美女、豪宅等等。從這些大環境下,於是,衍生出一種稱之為“舔狗”的群體,美女變得愈加受歡迎。

以前,美女是“物以稀為貴”;當下,美女依舊成為了某種“貴族”。擁有或和他們產生交集,從某種角度而言,也代表著某種成就或魅力。這一點,可以理解為在“美女”的眼中的“美”,擁有他們,或是和他們在一起,你大可以自豪的說,我是有魅力的,或者說我是有能力的,又或者這是某種權力、地位的象徵。

當然,不排除這裡面存在主觀的偏見,和對事物本質的曲解,以及人本能的一切慾望——因為不確定,所以需要自我安慰,需要被說服,需要找某個藉口給自己的慾望和弱小負責。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所以我說,如果我足夠坦誠的話,我自然不會說我不喜歡美女,同時,我也很難說我喜歡美女。

在這些問題上,若執著於美女,顯然是“著相”了。

4.

我不喜歡美女,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正如我之前所說,我不喜歡美女本身,更多的原因是基於對自己的瞭解。是的,對美的不同理解,將會帶來對美的偏見,可能是客觀的,但更多的我相信是主觀的。

就像對美的看法,在藝術審美上一直是飽受爭議的,感覺這就像一個偽命題。什麼是美,放到這個問題上就是什麼是美女?

但從長相和外型上,唐朝以胖為美,當下以瘦為美,這是大體的;若是再細分,還會有氣質、外型、長相,以及個人的認知等等。

就我個人而言,對美的看法顯然並沒有超越大眾多少,對美的欣賞,和發現美的眼睛,大致相同。或者說,本質而言,其實大多數的美還是能夠理解且能夠報以一種欣賞的態度去觀賞。

然而,儘管如此,我依舊還是不喜歡美女,它的存在自然是好的,是美的,是能夠多少刺激我產生慾望,產生衝動,產生甚至近乎“舔狗”的行為,這多少有些不得體,所以我不喜歡。

很顯然,這不能怪美女,畢竟美女可能是天生的,而且它是近乎於某種現實的。更何況,我喜歡或不喜歡,也沒那麼重要,更何況這和美女不美女的有什麼關係呢?這不過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罷了。

所以,歸根結底,要怪只能怪我不過是俗人,因為自己的俗,加上自己俗還尚未到達“大雅”的程度,導致我不能客觀的看待美女,看待美的存在。

是的,這和美女沒那麼密不可分的關聯,主要原因還是我個人的原因。

5.

除此之外,我不喜歡美女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存在於美女身上可能普遍,也可能是極個別的存在。

原本,美女本身她應該是自信的,或者自有其美的一方面,在某些領域有其個人的特點,或稀罕的。而人的自戀和自憐本質上是相通的,這一點不應該成為美女的“罪過”之一,畢竟無論男女似乎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方面的趨向,再往深處思考,就是自愛了。而自愛,又是何其重要的品質呢!

不過,我不喜歡的還不是這一點,我不喜歡的主要原因是與之一起產生的影響。說是影響,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樸實無華的現實。

不可否認,在面對美女時,我或多或少會為此感到羞愧,汗顏。而攀比和嫉妒,往往是人之常情。可能也不僅僅是我,異性,“同性相斥”就更是如此了。

看到美女的存在,不自覺的比較,故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或許僅僅是因為長相的緣故,或身材的緣故,繼而發現更多。總之不是很讓人舒服的影響,何況,這天生麗質,而自己的先天不足,這樣的自卑找誰去說呢?怪基因嗎?怪父母嗎?還是怪當下這個大環境沒有給自己量身定製另一種美的標準呢?若真是如此,那這樣美得是多麼的普通呢?

是的,如果仔細思考,還是可以很清楚的明白,這和美女關係也不大,更多的不過是看到美女時近乎本能的一種一爭高下的衝動所帶來的挫敗感而已。

6.

我不喜歡美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女本身所給我的印象。

的確,不可否認,美女自有其驕傲的資本。無論是天生麗質的美過於清新脫俗;還是這天然的美太過遙遠,傾國傾城;又或是美的存在,加上後天的自身努力,不斷“加持”自身的美,渾然天成,讓人心生挫敗感;還可能是這美本身就是“罪過”,懷璧其罪,而我心生怯懦,自慚形穢。

而這些都是存在的,且是有距離的,也確實因為美,而距離也是一種美,距離的美加上美的存在,漸生出一種朦朧的神秘的另一種美的存在也無可厚非。

而我想探討的,其實還不是這些,而是“距離”。

距離產生美,或是距離本身就是一種美,我不得而知,不過有距離是真的。就是這距離,時而讓我感覺觸手可及,時而讓我心生無力,這是空間上的距離。還有一種距離,它是心的距離,不自覺的自卑本身就是一種抬高,加上遙不可及的空間距離,還有心底慾望的驅使,不自覺淪為“舔狗”也不無可能。

借用《紅玫瑰》的一句歌詞來說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對美的追求無可厚非,很難想象,如果這個世界,如果一個人連審美,連美的存在都無法包容,那這樣的世界該是怎樣的無趣呢?

所以,美的存在不是“罪過”,美女同樣沒錯,只是對美的態度,以及追求美的姿態,還有愛美的人,個人對美的執念,這些才是讓我心生恐懼的原因。

7.

最後,還有一點讓我心生不喜的原因:美女自身的高傲。

說起這一點,可能是有失偏頗的,不可否認,也並不是所有的美女都會如此,只不過大部分不熟而已,不熟悉所以有距離感,不熟悉所以不安,不安之後便保留更大的距離,冷漠,陌生,反感,以及先入為主。

我要說的就是先入為主,我和不少自認為或我認為的美女接觸過,他們似乎天生就帶有某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我看來,其實和自戀、自憐、自卑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但是由於個體的理解不同,就容易造成一種混亂,即他們認為這是在保護自己,或本能的採取反抗的姿態。也許他們本身並沒有那麼恐懼,只不過是面對陌生人的本能反應,也可能是過多的“追蜂逐蝶”者帶給他們一種固有的印象——認為每個人都是如此的。

所以,其實這一點也不怪美女,畢竟真不是他們的原因,而是因為外在的環境讓他們習慣了自我美好的感覺。且這樣的感覺是那樣的根深蒂固。

然而這樣衍生出來的問題便是,你一接觸,對方便心生警惕,好像你和她接觸就是高攀,或是覬覦對方的容顏,於是自然而然,對方就會以她所理解的你的姿態來對待你。即高高在上的姿態,或是始終保持著某種警惕的狀態。從某種角度而言,她確實有這樣的資本,所以她很自信,唯一不確定的就是你的動機。為什麼是她,為什麼和她接觸,是否因為對方長得美的緣故呢?你想和她交流是否想要“據為己有”,或是貪戀和對方在一起的時間,想要來個“日久生情”呢?

這點小心思,不否認,在看到美女的那一刻,尤其是彼此的距離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心生這樣的一種感覺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也就是這樣:因為我不是這樣的人,而對方認為我是這樣的人,在這樣一種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基礎上,想要平心靜氣的交流是件很難的事情。如此,對方將自己定位為女神,而我只能選擇是否迎合她,或者繼續我的選擇,即平視對方。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與所想表達的意思相差甚遠。

而通常而言,有了這第一印象,後面還想要再改觀又是那樣的艱難。於是,只會難上加難,而我又何苦自找沒趣呢?

任她沉浸在自己的女神夢中吧,恕不奉陪!

8.

歸根結底,其實也不能怪在美女頭上,要說也只能說我這人尚且還有一些自知之明,且我還沒有淪落到成為一個“舔狗”的程度。

我只是想和對方交流而已,既然無法交流,那這樣美女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可能,她的存在確實賞心悅目,秀色可餐,但這也只不過是停留在對美的欣賞而已,好感而已,尚且還沒有到喜歡,到愛的程度。何況,人和情感又是那樣複雜的存在,而且我也沒有自信到能夠讓人一見鍾情,或者就因為對方美而產生一見鍾情的情愫。對於這一點,我還是保留自身相對客觀和理性的看法。

第一印象雖好,但也僅僅如此而已。若是將此理解為因此我就需要奉承討好對方,或是由此就產生一發不可收的情愫,或因此就情不自禁的愛上對方,想據為己有,想和對方在一起,想獲得對方的認可或好感,這就有點天真了。

歸根結底,美的外在對我而言確實有著不可小覬的誘惑力,但相應的,我也明白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本身,更值得交談和喜歡。

9.

至於“禍水紅顏”這樣的觀點,請原諒,我不敢苟同。

正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中所論:“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到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不可否認,魯迅的這段言論多少揭露出了某種真相。

但其實,不妨換個角度想,先不論當下是男權社會與否,就女性而言,就個體而言,一個人的力量真的有這麼大嗎?或者說,這一切就是“美女”的罪過嗎?若是這樣,盛產美女的東方,該是怎樣的一番盛況呢?

個人認為,這些“禍水紅顏”之所以站得住腳,無疑這背後少不了某些人別有用心的推波助瀾,主觀的,片面的,狹隘的,以及個體對美的認識,以及追求美的姿態息息相關。

如果不能正確的,客觀的看待美的事物,如果追求美的方式和嫉妒、覬覦、慾望等等本身就是帶有偏見的,所謂“心如果偏了,客觀就沒了”,美女同樣如此。

所以,關於“禍水紅顏”,我不喜歡美女,倒不是因為真的“紅顏禍水”,而是在當下的環境,美女於我而言,因為我基於對自己的瞭解,以及對美女的理解,從而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

從本質上講,這一切和美女關聯不大,無非我接觸過的美女,那種距離感,生疏感,以及那種“先入為主”,不平等的基礎讓我不太舒服,且尚且還沒有達到讓我趨之若鶩著魔的地步。

是的,可能對方是別人眼中的女神,是美女,是幸運的恩寵,然而我更願意我接觸的是一個能夠平視彼此,能夠平心靜氣,能夠享受美也能夠正確看待美,且以合適的方式追求美的,一種具備獨立人格,且相應的保留“自愛”本能的人。

因為,從一開始,每一個人就都值得一種肯定的愛,與美醜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