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行

每次放學,我和兒子的對話中就充滿了智慧和勇氣。

“媽媽,我能先看一會兒《超級飛俠》再寫作業再練琴嗎?你肯定不同意,我就看一集,要不然我也不能專心,你就會生氣,咱倆還得吵架!”

我按捺住情緒,不就是跟我玩心眼兒麼,老孃還能輸給你?“你確定就只看一集嗎?做完作業練完琴再看動畫片不是更好嗎!”我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

“哼!你要是不答應,我今天就不練了!”兒子的語氣頓時升高了一個音調。看吧看吧,亮出底牌了吧,兒子兩隻胳膊環在胸前,目不轉睛地看著我。

我心底那句“別頂嘴,都是為了你好!”已經到了嘴邊,但迅速腦補了我們可能出現的各種吵架場面,又忍了下來。

媽,我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行

1、我的計劃有問題嗎?

“大多數時間裡都很聽話的兒子,怎麼現在越來越能頂嘴?”我開始問自己。

我把養育孩子這件事當成這輩子最重要的部分,看著他可愛粉嫩的臉蛋,我真心希望他能像人家易烊千璽一樣,文能提筆寫個書法,舞也能跳一跳HIPPOP,在學校做個優等生,回家還能是個暖心的娃。

可現實總會給我當頭一棒,成績也就是偶爾能好一點點,練琴不行,但iPad、手機都不在話下。

我吃過的鹽比他吃過的米飯還多,怎麼聽我的話就這麼難!

我經常看育兒知識,保持閱讀習慣,我在要求他之前做到嚴格要求自己,難道我不應該希望孩子是優秀的嗎?那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媽,我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行

2、值得商榷的目標

在讀《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時,有一段話戳中了我,作者說“試想,如果孩子在晚上7點之前寫完學校作業,而且整齊準確。父母常要給他留課外作業、複習、練琴等,直至最後該睡覺了。在父母眼中,孩子無所事事地晃來晃去兩個小時,就是浪費時間,一定要給他安排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能者多勞。這樣的話,孩子為了不‘多勞’就得變得無能。”

我也是這樣的心態,如果兒子不做任何在我看來有用的事情,我就覺得他在浪費時間,我就打心底裡覺得各種不舒服、不自在,就一定要糾正他,必須先完成各種任務,最後才能是玩兒。

所以是我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安排,我在制定一個自嗨的計劃。兒子對於這個規則覺得困難,只想利用拖延來試圖改變自己的處境。

我慶幸及時發覺了他的這個問題,否則以後我很可能要面對的是兒子用他的假性懶惰和無能來面對我的要求而我依然用強硬和笨拙的方式去回應他。

孩子這個想法應該被大人理解,成年人的世界裡還有拖延症一說,我們憑什麼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計劃執行的一絲不苟、絲毫不差呢!

“個體心理學認為,教養兒童不是必然要使用嚴格或溫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理解兒童,避免犯錯,並不斷鼓勵他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情感。 ——《兒童成長心理學》”

媽,我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行

3、我要怎麼改正?

01、改變計劃

在《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這本書裡,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方法。

把孩子要完成的目標分為三大類,即A類目標是必須完成的,包括吃好,睡好,學好和玩好,B類任務是次級任務包括運動和交友等,C類任務是最後的,包括課外知識和才藝練習等。

“玩好”屬於A級目標,低年級孩子每天要保證一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個時間孩子可以做任何對自己沒有傷害,對他人沒有影響的事情。吃好、玩好、睡好要優於學好,這個才是正確的順序,保證充足睡眠和自主時間的前提下依次完成A、B、C級任務。

那我要這樣安排孩子的晚間學習計劃,保證晚飯和作業之後先給出足夠的休息和放鬆時間,卸下孩子對於目標繁重的心理負擔,保證十小時睡眠時間的前提下,餘富出來的時間再做才藝練習,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就不能讓他感覺到來自周邊環境以及這些知識的壓迫感。

02、理性溝通

目標已經更改過來了,那具體實施的時候孩子要是還用他的貪玩來對抗我的計劃怎麼辦?

《博弈論》中提過這樣一個分類標準,即負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

具體解釋就是:損人不利己、損人利己和利人利己。雖然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至於到博弈的地步,但是鬥智鬥勇的程度也沒差到哪兒,經典的理論可以試著借鑑一下。

按照這個理論,對我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利人利己的正和博弈。我既不能完全控制他,也不希望他的意識裡充滿了對我的反控制,因為我也不想控制來控制去的,到時候給所謂的青春期留下任何後遺症。

他的需求是休息時間最大化,我的需求是課內和課外兩不誤。

我看著面前這個瞪著眼睛等著我回答的小大人,用略微正式的語氣告訴他:“媽媽知道你想先放鬆一下,沒問題,我同意你的提議,你的要求就是能玩一會兒,而我的要求就是今天能練琴,咱們都別讓對方失望,如果任何一方沒有做到,都要失去對方的信任。”

之後兒子給了我一個擁抱,告訴我可以相信他,再後來他也按照約定練了琴。

03、合理懲罰

“要尋求一個與事件相互匹配的威脅和懲罰措施,一次性給對方施加巨大壓力,只會斷絕後路,博弈本身就是對他人行為和反應的回應,雙方會根據形勢增加或減少籌碼,威脅並不是越大越好,好的威脅要考慮到環境和博弈進度。 ” ——《兒童成長心理學》

我和兒子是學習成長之路上的合夥人,如果給他過於嚴厲的懲罰,他也會採取不合作或報復行為,這不會因為我是他的媽媽而有什麼不同,頂嘴、叛逆、放棄都會接踵而來。

這次事情之後,我也改正了對孩子的懲罰制度。我和兒子中一方違背諾言,另一方可以少練一次琴,或者多練習一次琴。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再也不會讓你看動畫片了!”或者“寫十頁口算題吧!”

兒子也開心的接受了我們這次修訂的協議。

媽,我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行

4、當個好媽媽,我要堅持學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成長心理學》裡說,“生活在同一客觀世界中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對事實的理解來建構自己的,有些人的理解更為合理,有些人的理解不那麼合理。我們必須時時面對和處理個體理解所帶來的錯誤和偏差,特別是在童年早起形成的錯誤觀念,因為這些錯誤觀念會嚴重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方式。”

如果因為我的錯誤,讓孩子在童年時覺得學習是這樣的痛苦和無奈,那真是搬起石頭砸了我自己的腳。

如果又因為這些痛苦給他以後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那還真是愧對孩子叫的這聲“媽媽”!

養育孩子要真正的去擔負起這個責任,我不想勉強自己去負責,不僅僅是吃喝拉撒,還有身心健康,以及之後長大成人。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的困難是對太多知識的未知,有時理不清自己的情緒,有時理不清自己的人生,加上育兒理論又繁多,有的簡單易懂,有的稀奇古怪,練習自己去偽存真的能力吧,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