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和宗,族親和宗親有何區別?

65791626


族親和宗親的區別?

這個問題根據我的瞭解來說說:族親指同一個家族的人,也就是同姓同一個祖公的(海陸豐地區叫同宗同公),舉例:本人姓陳家族約一千五百人左右,分為兩大房頭,都是同一個祖公所傳,我們的一世祖公當年十三歲清朝康熙初時,單身匹馬從福建漳浦來到陸豐建居,我們家族的春聯為:潁川世澤,東海家聲。




陳姓在廣東是第一大姓,海陸豐也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姓陳的都是我們宗親(我們這叫同姓不同公),雖然他們有的春聯也和我們一樣,有的也是來自福建漳浦。
下面說說宗親和族親的區別,其中最明顯的是:我們同宗同祖公的族內人不能結婚,無論隔了多少代都一樣,同姓不同祖公的宗親就可以結婚。

還有我們婚喪嫁娶來往時,比如喜宴的請柬,家族的稱呼寫:家印某某叔公,稱宗親的為:宗印某某叔,喪事時的穿戴倒是沒有分別,都稱為:厝內,帶一樣的麻手圈。


海陸雙豐


族和宗,族親和宗親有何區別?

  因為種種原因,咱們許多人對親屬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家庭成員稱謂還可以用得很溜,但是一旦遇上了宗親族親什麼的概念,那就分不太清了,咱們一起回顧一下吧:

  宗親:

  指同宗的親屬。

  這個詞出自《呂氏春秋》,其中,《大樂》部分裡有這麼一句:“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是咱們古代親屬分類的一種,和它相對的就是外親,妻親。

  

  族親:

  族,有許多意義,其中一個是指宗族,指同一個家族或者民族聚居在一起,組成一個戰鬥單位,所以,族也可指氏族和家族。族,具體指父系單系親屬集團,以一個成年男姓(宗子或稱族長)為中心,按父子相承的繼嗣原則上溯下延,這是宗族的主線。主線旁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會有若干支線。族內有家,所謂“大宗,尊之統也。”(宗族內所有的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無專門之道。”)

  簡單來說,族親成員:

  同源於一個祖先的男系血親,上到高祖,曾祖,下至玄孫。

  旁系男系血親,族曾祖,族祖……,從祖,從孫直到族孫等。

  本宗裡男系血親的配偶,高祖母,曾祖母,下至孫媳等。

  本宗出嫁女性。什麼從姐妹,堂姐妹,親姐妹等……

  宗親是指五服之內的親屬,不一定是本家族的人,但都同姓(女人夫姓在前),是有親戚關係的,同氣連枝。如果是本家族的親屬,則可稱為族親。宗親包括族親。


宛如清揚


族和宗,族親和宗親有何區別?以下是我的理解。

我們常說祖上哪裡人,列祖列宗,同祖同宗等等。祖宗,就是你們這一支最先的那個人。比如劉姓家族的人,如果以漢高祖劉邦開始計,劉邦這一支的劉姓後人無論延續多少輩,劉邦都是他們的祖先,也就是始祖,也可以稱為宗祖,就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這就是宗親,一個祖宗(劉邦)。而劉邦的哥哥和兄弟自然也會有後人綿延相傳,他的兄或弟的那一支無論延續多少輩,劉邦的哥哥或弟弟都是他們這一支的祖宗,他們系統內也是宗親。劉邦和他哥哥(或弟)分成了兩個支脈,平行延續,各自相承。但自劉邦和他哥哥始,他們這兩支都是族親(注意,不是宗親),因為都是劉姓家族的,也只能算得上族親,不是宗親。我們平常說的同宗共祖也是指宗內,而不是族內。

再比如,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兄弟姐妹和睦共融。這裡的56個民族,就是56個族,很顯然56個族不是一個宗內的。漢民族是這個大家庭中的絕大多數,漢民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所以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漢民族這一支內的宗祖就是炎帝皇帝,而其它55個民族的始祖肯定不是炎帝黃帝。但現在其它55個少數民族和我們漢族同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可以說我們56個民族是族親。

四海之內皆兄弟,宗親也好族親也罷,我們都住在這個地球村裡,人類應該和睦共榮,共同維護人類的文明成果,生生不息。


文一多


 始

我國的親屬稱謂,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一整套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主次分明的不同稱謂,清楚顯示了民族傳統宗族、血緣、婚姻、家庭乃至社會的內部結構與特點。


個人觀點:族親>宗親。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宗親

,指同宗的親屬。語出

《呂氏春秋》:“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和宗親。”


《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 ,名備 。”


宗親還可以分為直系和旁系,

  • 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

  • 後者是指彼此間具有間接的血緣聯繫,除直系血親以外的親屬。



二、族親: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皇帝大孝,慈祥悌友。怡怡愉愉,奉太皇后。浹於族親,濡及九有。天錫皇帝,與天齊壽。”

族,有許多意義,其一是指宗族,指同一個家族或者民族聚居在一起,組成一個戰鬥單位,所以,族也可指氏族和家族。其二、我國56個民族合成一個大家庭,也是一種族親的說法。

  族親成員:

  1. 同源於一個祖先的男系血親,上到高祖,曾祖,下至玄孫。

  2. 旁系男系血親,族曾祖,族祖……,從祖,從孫直到族孫等。

  3. 本宗裡男系血親的配偶,高祖母,曾祖母,下至孫媳等。

  4. 本宗出嫁女性。什麼從姐妹,堂姐妹,親姐妹等……

  5. 古代也有幾個意氣相投的不同姓朋友,組成一個大家族,共同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 族親包含宗親。古人云:非我族類,齊心必異,不就很好的闡述了,這一觀點嗎?


愛讀書的小蛋蛋


宗和族之間的區別是,宗為同姓族為血緣關係,其實宗族不應該分來講,宗的意思是同一脈姓氏上的先祖,族為血緣上面的先祖流傳下來的血脈,而族則有五服之內是一家的說法,正常來說宗在前族在後,宗已經把族包括在內,宗的範圍更廣,族的概念則為細。

在正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宗族不分來說,宗把族已經包括在了裡面,族把宗的大意細緻化,宗的範圍可以擴展到十幾代以上的同性族人,而現在的族其實基本上都只是算在五服之內,什麼是五服呢,五服就是以自己為中間點前四代和後四代加起來上下總共九代人稱為五服,在在九代關係以內的直系和旁系親屬都屬於五服。

五服之內就是一個家五服族關係,正常來說超過了五服基本上很少聯繫有來往了,所以推算下去基本上不算在一個家族內了,只能算是一個宗族,家族和宗族的區別就在於家族血緣近,宗族不只是有血緣近的關係,還包括了超出五服之外的遙遠稀薄的血脈關係,說宗族近還是家族近,其實這個沒有的區別的。

家族是宗族的一部分,你說家族近還是宗族近,其實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宗親是五服和五服之外的所有同姓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還有就是五服之內的一些外娶進來外嫁出去的外姓聯姻關係的算做宗親,宗親的範圍就是包括同性血脈關係以外有因為聯姻關係成為親屬的外姓人員叫做宗親,也就是說與本族五服之內有親戚關係的外姓人都算宗親。

而族親包括的是有血緣關係和五服之內外嫁進門的異性親屬比如說母親祖母曾祖母媳婦兒媳這些都算是族親,還有就是沒有出嫁出去的女性都算是族親,說得直白一肚子就是有血緣關係的直系和旁系親屬,未出嫁的女性以及外嫁進來的外姓女性都算是族親,宗親是包括了族親的所有加上已經外嫁的五服之內的女性以及跟女性有直接親戚關係的外姓人叫做族親,當然有一些地方把同姓的人稱為同宗,每個地方對這些的理解不一樣,所以基本上大同小異吧。


無法超越的足跡


族和宗,族親和宗親有何區別?

首先,要搞清楚、要懂得什麼叫族?什麼叫宗?

族和宗,族親和宗親:他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都是以中國民間歷代現實社會父系(父姓)氏族文化、譜系文化、人文倫理文化的總,為根據、為證據、為憑據、為依據、為依託,來理順、清理、清查、尋找、尋根全國各地同一姓氏、“同一祖宗(祖先)、同一發祥地”以及同一姓氏繁衍後代的全國各地各支脈、支系的同一祖宗(祖先)、同一發祥地。

根據同一姓氏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各分支、分居族群的支譜頭(圖)、分譜頭(圖)、總譜頭(圖)等來逐步層層加碼,追根索源尋找、尋查、尋宗、尋祖。

族:分為三種———(小)家族、中家族、大家族。

—、是指同一父母嫡系(也可稱直系)五代所繁衍的後代(民間有很多地方俗五服)以內,屬於家親層面,即意為出了五代(五服)就“不親”了,叫(小)家族。

二、是指農村同一村莊(也就農村地方方言俗語:叫一個壪子)、同一姓氏、同一祖先(祖宗)繁衍發脈的子孫後代,同一支譜譜系字輩(輩份)的居住範圍之內,叫中家族。

三、大家族:是指同一姓氏,居住在不同的區域、各自不同的農村村莊,但支系是同一祖先(祖宗)、同一支譜譜系相同的字輩(輩份)輩分排列組合的範圍之內,叫大家族(地方農村方言俗稱:大姓人家)。

以上三種所述的同一姓氏情況,稱為:族。亦稱為“家族”。稱為叫:族親。

宗:一、是指全國(也其中包括全世界各地)各地、各民族分散居住的同一姓氏、“同一祖先(祖宗)、同一總譜譜頭{圖}”、所繁衍開枝散葉的總共、總體、共同的子孫後代。

二、不論、不分分譜譜系、譜頭(圖),不論、不分支譜譜系、譜頭(圖)。

三、不論、不分總譜,不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分譜、支譜的各種字輩(輩份)輩分排列組合順序的總共共同人數。

以上三種所述的同一姓氏綜合情形,稱為:宗。亦稱為“宗族”,即稱為叫:宗親。


袁聰


社會發展到我們這一代人,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現在大家家族意識普遍淡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對親人的概念只限於爸媽的直系親屬,而對於家族各種親屬的概念,大多都是一知半解,不太清楚,甚至使用混亂,更有甚者對家族人員間的親情冷若冰霜。

但是尊宗敬祖,孝字當先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家族成員裡認親戚是有宗法的,是要認宗親族親的。

“族親”和“宗親”的具體區別。

一、宗親,指同宗的親屬。語出《呂氏春秋》:“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和宗親。”它是我國親屬分類之一,另外是近親、妻親。

二、 族親,即同族的親屬

(1) 同源於一個祖先的男系血親。如高祖父、曾祖父、孫、玄孫等。

(2) 旁系男系血親。如族曾祖父、族祖、族兄弟、從祖、從父、從祖兄弟、親兄弟、伯父、叔父、兄子弟子、從子、族子、族孫等。

(3) 本宗男系血親的配偶,即嫁入本家的女性。如曾祖母、祖母等。

(4) 本宗未出嫁的女性。如未出嫁的三從姐妹、再從姐妹、堂姐妹、親姐妹等。

宗親就是五服之外的外姓親屬。宗親不一定是本家族的人,與本家族有親戚關係的五服內親屬都算宗親,現宗親一次概念與古代又有所外延,使用更加廣泛。

如果本家族的親屬,則稱為“族親”。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嫁進來還是本家族的只要是親戚就是宗親,族親則必須是一個姓氏的直線下來的親屬成員。族親包含宗親在內。

一句話:“族親是同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的稱呼;宗親是一個姓氏成員和與之有親情的成員之間的稱呼。”

這就是宗親和族親的區別,大家明白了嗎?


chen木頭先生


族和宗,其含意基本上是同義。只是場景不同,範圍不同,氛圍不同,而用不同的字來代替表述罷了。你非要咬文嚼字去理解族和宗的不同,那就屬抬扛了。例如我們常說的家族成員,為什麼不說家宗成員。過去的“誅九族",為什麼不說“誅九宗"。家中的“族譜",沒人說“宗譜"。反過來,我們常說的“列祖列宗“,就沒人說“列祖列族"。宗祠,沒人說族祠。拜祭祖宗,沒人說拜祭祖族。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在宗族概念裡,只有宗親之稱,而沒有族親之謂。當然,社會上也會有族親的說法,但這種說法所說的族親,則與宗親的名詞屬性不同,是個形容詞,是指不同宗族之間的親近——異姓族群之間或不同民族間的親和。因為族親與宗親是屬於不同詞性,所以“族親和宗親有何區別”之問,其實是個偽命題。

實際上,提問者是想問族和宗有何區別。

那麼,族和宗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宗的本意是祖宗,延伸意是同根同源。因此,宗族中的宗,是指同源同祖。所以,宗是指以縱向為主導的親緣。

族的本意是族群,延伸意是同類。因此,宗族中的族,既可以指同源同祖的族,也可以指不同源祖的族。所以,族的親緣關係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

由此可見,與宗比較,族的內涵比較寬。族,可分為六個層面。1、家族,2、氏族,3、姓氏族,4、同行族,5、民族,6、國族。

1,家族。一般指同姓同宗的若干代宗親。如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封建社會時滅九族的九族。這裡要說明的是,九族為什麼是屬於家族的範疇?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父系四族包括本家族、出嫁姑母的所屬家族、出嫁姐妹的所屬家族、出嫁女兒的所屬家族;母系三族包括外祖父家族、外祖母的孃家家族、出嫁的姨母所屬家族;妻系二族包括岳父家族、岳母的孃家家族。由此可見,九個家族裡,每一個家族都分別是“同姓同宗的若干代宗親”,所以說,九族是屬於家族範疇。

2,氏族。一般指同姓同宗的很多家族組成的族人。名稱頭銜或冠以開朝始祖之名,或冠以開居始祖之名,或冠以名人之名,或冠以地域之名。如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氏族、蘇軾氏族等等。

3,姓氏族。指同姓同宗歷代族人。如陳姓族人、李姓族人。為了區分同姓而不同宗,一般在姓氏前面加上“堂口”——發源地名。如穎川鍾氏。

4,同行族。指不一定同祖宗、不一定同源地、不一定同性別或年齡的同類人。如上班族、月光族、丁克族等等。

5,民族。指種族。如漢族、蒙古族、壯族、維吾爾族、彝族、瑤族、黎族······。

6,國族。指一國各族。如我國56個民族統稱中華民族。

上述六個層面之族,前三個層面的族,與宗共性,即表示以縱向為主導的親緣,相互之間具有或遠或近的血緣關係。而後三個層面的族,則與宗毫無共性,即使族中有所謂的親緣,也僅僅是橫向的友誼關係,相互之間不存在一般的血緣關係。

由於族與宗具有共性,因此兩者之間會有同義詞。如族人和宗人、同族兄弟和同宗兄弟等。但由於歷史習慣的稱謂固化,有些詞語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如宗廟不可以叫族廟,宗親不可以稱族親。等等。

如果根據上述族的六個層面就來判斷,族的內涵等於並大於宗,就不對了。宗的有些詞義,族是不可及的。如儒宗、宗師等等。

說到宗族,最後想說說“宗社”這個詞。何為宗社?其實就是宗廟與社稷。中國的歷代皇朝,都把宗族興盛和江山穩固放在首位。其具體體現在皇宮前的“左宗右社”,即左建宗廟右建社稷壇。所謂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穀神,社稷合言寓意就是江山。所謂社稷壇,可以理解為臣服一統的各個民族。所以,社稷就是“各族”的演義。可見,“宗社”之義,其內涵的實質就是宗與族——宗興族統。


一戈話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簡單的講同性為族,嫡傳為宗。

宗與族是古人貴族血脈傳承製度形成的一種血緣祭祀制度!

古人貴族三親四妾正妻只有一個,正妻的子女成為嫡子,其它妻妾所生子女為庶子女。

開門老祖以降所有子女所形成的大家庭叫族人。

同時,古人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姓,貴族的僕人傭人等也會被貴族賞賜同性!這種同姓沒有血緣關係。

古人尚嫡長子傳承,嫡傳為宗,祭祀進同一廟。

其它嫡子,庶子傳承五代以下就可以開新堂立宗廟祭祀。

明朝就出現皇帝嫡傳斷根,新皇帝立宗廟問題,皇帝要回溯5代認宗子封父問題。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