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我是歌手》辦了4年,從2013年到2016年,轉眼到了2017年,改名為《歌手》,延續了3年,今年又更名為《歌手當打之年》捲土重來。目前《歌手當打之年》已播出5期,為了增加刺激的效果,規則上引入了“奇襲”的概念,但是如此的包裝下,各方爭議詬病不斷,已經8年的歌手節目,果真還當打?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難找的“神仙陣容”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不得不說,《歌手》節目給華語樂壇帶來了很多積極的作用。每年的最佳現場總有多首出自歌手節目,也讓歸隱多年默默無聞的歌手讓更多觀眾熟知,回到一線。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歌手陣容每年都會成為大眾的期待,畢竟節目樹立了一個選人標杆,能參加的歌手或邀請沉寂多年的樂壇隱者,或邀請摸爬滾打多年只缺機會的實力唱將,亦或是邀請正當紅但在樂壇已經有一定地位的歌手參加。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只是越到後面可邀請的人選越來越少,所以最近幾年廣撒網,從全球網絡歌手參加,填補空缺,但所謂的“神仙陣容”也越來越少。

節目的“熟臉”

既然“神仙陣容”難以復現,節目組另闢蹊徑,湊齊了今年當打之年的陣容。且不說整體陣容強大與否,單是7位首發歌手中只有misia和周深從未出現在歌手舞臺,其餘5位均是重回節目。當然,這裡沒有針對任何一位歌手的意思,也並沒有說這個做法不好。就事論事,對於他們的粉絲來說這是喜聞樂見的,但對於更多的觀眾來說新鮮感大打折扣。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今年有個奇怪的現象,可能節目組也沒預料到,迴歸的這幾位歌手或多或少在口碑、各種評價中都比原來有所下降。可能與今年選歌範圍放寬有關,歌手自主權更大,都選了自己想表達的歌,卻忽略了大眾的審美差距。另一個原因是往年歌手節目中唱高音的票高的詬病,今年格外“發揚光大”,一集節目下來,聽的腦仁兒疼。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妥協的標準

歌手節目從補位歌手到踢館歌手,再到今年的奇襲歌手。如果看下每個類別的名單的話,就會發現,這其中的區別不止是名頭不一樣,而是分了三個檔次的。從原來“眾神雲集”的華山論劍,到近幾年的捧新人、捧流量的打歌節目,標準一再妥協。

流量到創新的博弈權衡,歌手節目八載,是否還能當打?


雖說今年叫當打之年,在這個宏大的標題下,今年節目熱衷於製造衝突、製造話題炒熱度的手段,將歌手置於漩渦之中的做法,一點也不明智。對於歌手節目,大眾只是想看一眾有實力有才華歌手的高手過招。不管新歌老歌,只要用心演唱,對得起普羅大眾的耳朵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