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大明江山內憂外患,已經到了覆亡的最後關頭,崇禎帝不願江山毀於他的手中,仍在絞盡腦汁謀劃良策,他將最後的一線希望寄於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吳三桂即是其中之一。彼時吳三桂正駐紮在關外,於是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率兵拱衛京師。
吳三桂得詔後,立即率軍進山海關,不料大軍行進至河北地界時,崇禎煤山殉國的消息傳來,吳三桂頓時孤立無助,
他內不敵闖王外難擋多爾袞,何去何從令他難以決斷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恰在彼時,吳三桂滯留在京師的愛妾陳圓圓和家人被李自成部下俘獲,吳三桂怒髮衝冠,徹底倒向滿清。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陳圓圓之失是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滿清入關後,吳三桂因功被封為平西王,盤踞雲南,但隨著天下平定,清廷逐漸對吳三桂產生忌憚,吳三桂敏銳的察覺了這一動向,隨後他不遺餘力的絞殺朱明後裔,向清廷表忠心。吳三桂想要效法明朝沐英,世世代代據守西南,這令清廷極為反感,康熙二年,吳三桂大將軍印信被收繳,雙方矛盾急劇惡化。
康熙十二年,張吳三桂決定起兵造反,他深知這一反必死無疑,他還想為子孫留一條後路。於是暗中安排軍師馬寶護送陳圓圓和自己的兒子吳應麟一脈逃亡貴州,並密令世代隱姓埋名。後來吳三桂被清廷平定株連九族,但是在貴州水尾鎮馬家寨,他的後人一直繁衍生息,馬家寨所有村民都姓吳,他們都是吳三桂的後人
閱讀更多 朝看流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