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2020年初本應火熱的春節消費旺季,受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強烈衝擊,實體商業面臨巨大挑戰。隨著防控措施的升級,如廣州暫停全市餐飲單位堂食服務、封閉管理小區的舉措,對商業市場又是“一記重擊”。購物中心、商業項目運營商反應迅速,發揮社會責任感主動為商戶減租讓利,共克時艱。然而,租金的減免並非一蹴而就,短期內在疫情影響下,運營商如何聯動旗下租戶“曲線救國”?長期來看,疫情過後購物中心如何轉型升級,更好地提升抗風險能力,攜手商戶“逆風翻盤”?


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購物中心轉型進行時 線上線下“兩手抓”

疫情加速了廣州實體商業的轉變,購物中心轉型升級在即。戴德梁行廣州商業地產部董事及主管冼嘉曦認為,疫情的爆發,短期內給依靠線下消費為主的實體商業帶來顯著衝擊。餐飲、休閒娛樂、零售,乃至美容、美髮、培訓等業態都經受著挑戰。隨著把控力度的加強,全市餐飲單位堂食服務被暫停,商業市場“雪上加霜”,實體店營業額“禍不單行”。此時,運營能力較強且有實力的運營商,應積極聯合商戶展開線上業務,將被疫情“封鎖”的線下流量轉化為線上。據戴德梁行觀察,天河路商圈的太古匯積極牽手商場內的餐飲服務商,通過小程序提供多樣化的網上訂餐服務,為商戶有效“引流”之餘,也給寫字樓上班族提供了人性化用餐解決方案。疫情過後,運營商及品牌商戶應思考如何轉型,實現線上線下“兩手抓”,從而能更靈活應對突發事件對線下營業額帶來的影響。在冼嘉曦看來,購物中心應藉此機會轉變經營思路,線下商鋪主要應用於場景體驗、商品展示與引流,線上平臺主打交易促成,線上聯動線下,來帶動銷售額及提高品牌粘性。

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家門口最後一公里”成就社區商業

為應對疫情,廣州推行全市小區封閉式管理的舉措,“家門口最後一公里”的社區商業迎來機遇。可為周邊半徑一公里內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的社區商業,因“小而美”的特性,在疫情期間成為消費者釋放消費需求的目的地。出行受到限制的社區居民,在疫情影響下,對社區商業產生消費依賴,有望進一步推動傳統社區商業功能的提升和進化。冼嘉曦認為,未來社區商業將催生多元化、多樣化的業態,重點解決居民生活和精神層面需求,如引入更多與健康、醫療相關的業態。而新生業態將更強調社區間的鄰里社交,鼓勵“宅家”的居民走出去,打造一種新社區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交流,提升社區溫度。


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商業佈局有望被重塑 由單核向多核發展

疫情防控措施嚴厲,“足不出戶”的居民要依賴周邊商業網點來滿足衣食住行,過去區域乃至城市內單一的商業布點或將迎來新一輪調整,廣州商業地產有望從圍繞天河路商圈的單核發展,向著多核邁進。廣州部分區域已發佈惠企暖企政策,政府的引導至關重要。冼嘉曦表示,政府發佈利好政策併合理規劃商業網點,將為商業地產的復甦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舉措可包括:

1. 優化商業網點佈置

疫情凸顯了社區商業網點的重要性,政府應加大邊緣社區的改造,佈置相應的商業網點,並對已佈置的商業網點應進行錯位規劃;

2. 引導品牌實現升級轉型

重點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與零售品牌進行轉型升級,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活躍於商業地產,為商業地產加持更多元化的體驗元素。提升品牌對外形象並提高產品品質,以此達到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及銷售額的提高,來刺激品牌的拓展需求;

3. 完善城市功能服務

進一步優化城市物流鏈及智能化系統等服務,來幫助企業與品牌打通線上銷售渠道,使線上與線下的聯通變為現實,產品能更高效地到達消費者手中。

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購物中心和品牌遭遇困局?“危”中有“機”!

疫情預計將為購物中心的招商帶來局部困難,品牌方的拓展計劃亦會受到影響,我們不妨一探困局中的“危”與“機”。對於非核心商圈的商業項目,在疫情重壓下,短期內招商壓力增大,需採取更為靈活的招商策略。作為開發商,應主動轉型自持的商業產品,抓住疫情過後可能大量釋放的消費需求,創造更多實體商業的體驗方式來把握機會。對於銷售型產品,由於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和股市動盪,將有部分資金釋放出來,開發商可趁此機會通過銷售型產品的商業化操作,將其設計成投資回報率更高的產品,迎合市場需求。而對於品牌方來說,冼嘉曦認為疫情過後或許是搶佔核心商圈黃金鋪位的大好機會。受衝擊的實體商業,在租金和現金流受壓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品牌商戶的退租,往日一席難求的黃金地段,將成為品牌進駐的絕佳時機。

零售“寒冬”,你的購物中心做好“抗疫”準備了嗎?

三大維度提升商業項目“抗風險能力”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線上平臺爆發出的能量,也看到傳統購物中心在突發事件中的“脆弱”。未來,在電商的持續繁榮下,“購物中心”將被重新定義,商業或將成為一個生活社交平臺,併為品牌提供產品展示與推廣功能。商業項目不妨從三大維度出發,提升抗風險能力:

1. 商圈功能的調整優化

核心商圈將作為承擔品牌形象和推廣新產品的商業平臺,不再強調購物;非核心商圈將作為社區生活及精神平臺,滿足居民的多樣化訴求。

2. 商業項目建築形態

現有的大多數購物中心都是內向盒子式的形態,疫情爆發後,開放式街區、通風性較好、戶外空間較多的商業項目,反而能更遊刃有餘地容納人流。預計未來商業項目在建築形態上會保留更多空間,具備此特點的泛健康類項目有望成關注重點。

3. 業態及品牌更加多元化

未來,商業項目更多地是滿足消費者社交需求的平臺,因此在業態及品牌結構上需要愈加多元化,更注重消費者精神層面的需求與體驗。同時,隨著零售品牌的不斷迭代,跨界、新零售、快閃店等玩法層出不窮,商業地產出於運營風險的把控,應跟上消費市場的腳步,考慮往富有彈性空間的業態方向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