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蒲城罕井鞦韆

非遺——蒲城罕井鞦韆


鞦韆,人們並不陌生,在蒲城罕井,有一種歷史悠久且具有宮廷血統,可陶冶情操的漢族民俗——蒲城罕井鞦韆。罕井鞦韆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2009年,蒲城罕井鞦韆民俗入選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淵源

源於明宮廷娛樂遊戲

蒲城罕井鞦韆傳承人王全海介紹,鞦韆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剛開始據說是人們的生產用具,人們藉助鞦韆蕩起來,可以採摘高樹上的野果。後來被齊桓公北征發現並帶入中原,慢慢演變為宮廷娛樂,叫做“千秋”。到漢武帝時已有“千秋萬壽”的意思,於是避忌諱更名為“鞦韆”。到唐代,盪鞦韆已成為寒食節期間從宮廷到民間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唐玄宗更是對此樂此不疲。《開元天寶遺事》曾記載:“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蒲城罕井鞦韆我們當地人又稱‘神龍花鞦韆’。”王全海說,神龍花鞦韆只有蒲城縣罕井鎮西南村人王姓族人會扶。據族中老人講,王氏宗族的先祖王理和王義,明朝時在朝廷做官,他們將宮廷鞦韆按原樣傳襲回村,並將鞦韆的製法和先人們的批註詩詞,寫進了族簿之中,族簿雖今已無存,但老先人們憑著口口相傳使其保留至今。

自1949年10月1日以來,神龍花鞦韆先後於1956年、1986年和2008年曾在西南村扶過三次。2008年7月,神龍花鞦韆在“中國·渭南首屆文化旅遊節”期間進行了展示。2009年,蒲城罕井鞦韆民俗入選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規矩

白天制 子時扶 清明蕩

王全海介紹,神龍花鞦韆的扶立年歲間隔、扶立時辰、圖形構造、製作工藝、尺寸、匾額內容、零碎配備及扶立前、扶立成、開蕩前的祭祀活動等都是有嚴格說法的,是族人工作時不得違背的。

“西南的神龍花鞦韆是以清明節紀念先祖恩德、後輩人續入族簿的傳統習俗。”王全海說,神龍花鞦韆的製作分為基礎部分、龍柱部分、橫樑部分、牌匾部分、猴、鬥、龍旗部分、扶鞦韆、盪鞦韆七個部分。20到30年扶神龍花鞦韆一次,鞦韆白天扎制,子時扶立,正清明在社火的鞭炮鑼鼓聲中開蕩,連續七日。

蒲城西南神龍花鞦韆,不僅製作技藝考究,而且講究頗多,寓意厚重。龍柱與基礎連接部分以沙罐籠罩,給人以靠沙罐負荷鞦韆全部質量的懸念;以鋼球與龍柱銜接,既適於鞦韆擺動,銅鈴叮噹,又便於恢復平衡,助人以力。中部牌匾“接祖傳藝”“團結合好”點明主題,誨以人心。上部中間金猴祈福族人能封侯拜相,前程無量。左右斗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企盼吃穿有餘,安度日月。

“子時扶立秋千,一為龍氣直衝星斗,讓冥冥祖先感知,二為機關設置保密,還為安全考慮。”王全海說,二三十年扶立秋千一次,一是因為20到30年為一代人,族簿要續寫一次;二是要立秋千、打社火,告知先人,又有後人加入族簿了;三是盪鞦韆,打社火,凝聚、吸引更多遊子們回鄉掃墓祭祖,讓姓名準備入簿。

>>特色

鞦韆柱子懸空不埋

“神龍花鞦韆最與眾不同的就是它的兩根柱子不是埋在地裡,而是懸在空中。”王全海說,懸空的玄機藏在碌碡上,將豎直的農家碾場用的一對大碌碡置於場地放穩,距離為3.3米,碌碡中間放置一直徑為12釐米左右的新採割的藤條編制的藤圈,圈上放置15釐米左右的扁圓形石臼,就是農民夯實地基專用工具,下圓上平且中有扁圓形小坑窩,石臼的坑窩內架一直徑為8釐米左右的鋼球。龍柱為高10米,直徑25釐米的硬木頭一對,放置於與碌碡等寬的桌面上,下端截面中間鑿一小坑,用來與鋼球對接,以油麵紅紙裹嚴柱身,並將以麥稈扎制的金龍纏繞固定於柱上。

鞦韆橫樑為長4.5米,直徑30釐米的松木一根,同樣以紅紙裹嚴,並固定於龍柱(上端)上,中間掛一銅鐘,龍柱之外側懸掛時興對聯一副,金龍繞紅柱的龍門至此製成。先在兩根龍柱的頂端分別裝上長度為8米的以彩條紙裹嚴的松木椽,然後在距橫樑約2米處固定同樣以彩條紙裹嚴的平行於橫樑的木椽,這便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空面,這個空面即為加裝兩面分別書寫有“接祖傳藝”“團結合好”匾額的地方,匾額周圍以紙花寶瓶小彩旗等加以裝飾。

惟妙惟肖的金猴置於牌匾的正上方。左右兩邊彩柱上各置大中小方臺形斗子三隻,下部大斗子四面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中部斗子貼金龍四條,上部斗子四邊飾紙花,上口則插滿花束。彩柱端部各固定高兩米的龍旗一面。至此,神龍花鞦韆製作基本完工。夜半子時,男性族人全部出動,焚香祈禱叩拜後,隨著指揮的號子聲,眾人一齊動手,繩拉岔頂肩扛,鞦韆便立於已被無底沙罐罩起的鋼球之上,這時花燈齊亮,鞭炮齊鳴,嗩吶高奏,以示慶賀。

“次日,清明清早,在鞭炮嗩吶聲中,在祖墳前祭祀禮成後,鞦韆開蕩,社火開打,族簿開錄。持續七天,才可盡興。傳說,老人盪鞦韆可以延年益壽,年輕人盪鞦韆可以避免病魔纏身。”王全海說。

>>發展

扶秋間隔縮短 隨時可扶

王全海介紹,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人的經濟收入提高,扶秋不再像原來那樣二三十年才扶一次,只要人們有需要,有人想盪鞦韆,隨時都可以扶秋,去年他們就還扶了兩次秋。

“扶秋的次數頻繁了,年輕人也能多學多看,這樣這門技藝也能流傳下去,而且對神龍花鞦韆也是一個宣傳。”王全海說,鞦韆還能豐富人們文化生活,可以強身健體,團結村民,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構建和諧社會。

蒲城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何傑琳表示,神龍花鞦韆既是一項可陶冶情操的群眾娛樂活動,也是研究幾百年前宮廷鞦韆構成的“活化石”,又是獨具特色的凝聚族人人心的藝術形式,更是人類智慧的展示平臺。保護它對於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拓展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有著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