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農村地區種梅子不就是種好了梅子拿去賣?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想象力可就被完全限制住了。作為日本梅子的最大產地(沒有之一),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的三邊町和田邊市一帶,憑藉其年產近6萬噸的梅子產量,承包了全日本54%的梅子產量。


僅僅是三邊町,就佔了全日本梅子產量的20%。在這裡,種梅子可遠不止“賣梅子”而已。


三邊町的西餐廳裡,有當地才能吃到的梅子意麵,很多外地人專程來這裡“打卡”: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用特產梅子做的漢堡,竟然連續兩年奪得地區特色漢堡包排名的頭籌: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當地一群熱愛美食的大媽組成的“梅子料理研究會”,致力於研發各種各樣的梅子食譜,教大家制作可以蘸青菜,可以配肉食,還能做披薩的“梅醬”,推廣梅子的各種用途: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甚至還邀請國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的教授對梅子的有益成分進行分析,發現梅子裡的物質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動,以及抑制升血糖物質的活性。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就連這邊特產的“南高梅”的梅子樹樹皮,都是極好的草木染原料。在三邊町的梅染工房裡,遊客可以親身體驗用梅子樹皮玩扎染手作的魅力,帶一份獨一無二的伴手禮回家。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梅染產品


而在人口不到1.5萬,卻能年產3萬噸梅子的三邊町,梅產業已經形成一條從農業到旅遊業都密不可分的產業鏈。在這個地區工作的人,90%以上都會與梅子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40.5%的人口都從事第一產業,奮鬥在梅子種植的最前線。據統計,2005年三邊町的農民靠著賣梅子,平均每戶年收入為253萬日元(約16萬人民幣)。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對於我國想要主打一種農作物興旺一片村的地區來說,三邊町種梅子的一切,都有著太過重要的參考價值。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當地特產:南高梅


三邊町佔地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其中有68%都是樹林,用於種植梅樹和高級木炭原材料的“薪炭林”。日本的梅子種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該地區因為土地特殊,並不適合種植大米,種梅子卻收成極好,歷史上都用梅子代替大米作為貢品。


戰後農業復興之時,三邊町的前身南部鄉開始研究高級的梅子品種,於是從當時當地114種品種中進行反覆研究篩選,經歷五年時間才培育出“高田梅”,由於南部高等學校園藝專業對此貢獻巨大,所以又改名為“南高梅”。如今南高梅不僅是全日本頂級的梅子品種,在世界範圍內也小有名氣。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除了前面所說的各種梅子周邊產品,這裡還有各種各樣的梅子果醬製作體驗,梅子酒DIY活動,梅子樹開花的時候還有各種旅遊路線供遊客遊玩,提前申請還能參觀梅子工廠,僅2017年全年,三邊町遊客數量達到62萬人,其中4萬為海外遊客。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梅花樹下的遊客


三邊町能把梅子產品做的五花八門,旅遊業搞得風生水起,有著十足的技術底氣。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遊客必“打卡”的梅子周邊產品


光是這裡沿用了許多年的綜合種植體系,就獲得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證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我國南方稻作梯田,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等17個系統也是獲得稱號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一。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的梅子系統,側重於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高產量發展。山頂上以薪炭林為主,這裡的薪炭林製作出的紀州備長炭是全日本最頂級的木炭之一,燒出的煙中沒有雜質造成的氣味,是高級餐廳裡炭火烤制的佳餚必備的木炭。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砍伐樹木的時候,伐木工人只會挑選粗細合適的樹枝來砍,細嫩的幼枝則得以繼續生長,同時能夠防止水土流失。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紀州備長炭的製作過程


山坡上則栽種梅子樹,其中各處散落著人們養育的蜜蜂,專門為梅子樹授粉。而被紮根的樹木和泥土儲存下來,匯聚到山下的溪流,可以用來灌溉山下為數不多的平緩的農田,滿足人們的日常蔬果需求。


但是三邊町對於農業的研就並沒有止步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早在1990年,村子裡就成立了“梅21研究中心“,是針對梅子種植而設立的科研機構,致力於研就高效栽培,人工授粉技術,新品種培育,土壤管理技術和新型加工技術等。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怎樣的植株間隔,樹形把控才能實現最高的梅子生產量,如何合理驅蟲殺蟲,針對當地土壤微量元素等特徵探尋最合適的肥料種類和比例,持續培育出優良梅子品種,就連哪種梅子適合怎麼樣的加工方法,加工後的口味成分分析等等,都會在這裡進行。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除了技術上的深耕,官方推廣行動也尤為重要。三邊町就特別成立了全日本唯一一個“梅科”,也即針對梅子進行各種規劃的部門,地位與當地產業部,議會事務部等等齊平。


這個“梅子部門”到底幹些啥呢?舉幾個例子:他們在當地建立了梅子振興館並且持續運營中;對當地的種梅農戶給予補貼和幫助;支持研究中心的工作,輸入人才和物資;發掘並普及梅子的藥用療效;策劃全國級別的宣傳活動,把“紀州三邊的南高梅”的品牌打響……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梅子振興館


三邊町甚至推出了一本“高大上”的梅子食譜,推廣梅子飲食,擴大日常家庭的梅子消費。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每年的6月6日被他們定為“梅子節”,制定了《梅乾飯糰條例》,邀請村裡的所有人在這一天共食梅乾……


雖然種梅子給這裡帶來的收入相當可觀,但是和中國許多農村一樣,這裡的農戶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擔憂。在三邊町,25.5%的村民年齡都在65歲以上,比全日本的20%比率更高,老齡化嚴重。


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農戶裡,只有20%的人是確定有人繼承家裡的產業。因為梅子樹全都種在山坡上,行走和摘果都十分麻煩,比農田裡的收割工作要耗費更大的體力。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三邊町開始“從娃娃抓起”,與當地的小學合作,除了給飯堂供應梅子之外,還把學生帶到農田裡體驗修建雜草,採摘果實的操作。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在中學範圍內,則舉辦了“梅子第一美食甲子園”的比賽,邀請附近所有的中學參與,在活動上售賣自己製作的梅子主題美食。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梅子擔擔麵”

為了三邊町的梅子產業能夠生生不息,三邊町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當地製作出的梅產品也已經不能用五花八門來形容,畢竟不同企業不同配方的醃梅子就有上千個品種,還根據大小口味,分了三六九等。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甚至還有貼了金箔的……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說起梅子當然少不了梅酒,當地還盛產蜂蜜梅酒,紀州梅酒等等幾十個品種的梅酒。其中除了梅子,水和糖之外什麼都不加的,才能成為“本格梅酒”,屬於純天然的上等食品。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此外還有梅子醋,拌飯用的梅乾碎,梅子泡的大蒜,梅子果醬,梅油,等等數不清的產品種類,甚至連卡比都出過梅子味的薯片,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


日本這個村種梅子每戶年收16萬,還種出了“世界文化遺產”

各種各樣的梅子副產品


梅子對於三邊町的意義,絕不只是一種農產品,更是這個地區興旺最根本的核心。而要維持這樣的核心運作,需要付出努力的不止農民和政府,需要付出的努力也絕不僅僅在於農耕技術上。


用一種農作物,帶動一條產業鏈和村莊興旺,相信看到這裡的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