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農村的你是怎樣拜訪親戚的?

鄉村波比


我是天天窩在家裡的,因為常年在外面打工,家裡的人都幾乎沒有聯繫,幾乎沒什麼感情,別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你突然闖進去會很尷尬的,甚至還有可能會得罪人,我最多就去一下我舅舅家或者姨媽家(因為我叔叔家跟我們家有矛盾,幾乎不來往),再加上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的,那些想想就恐懼


回鍋肉配紅酒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家是河南周口的,我們這就是初一去村裡給長輩拜年,初二去岳父家或姥姥家。初三再去一些姑姑家或姨家。初四就去一些老親戚。小時候交通不方便,有事後能走到十五。現在交通方便,有的年輕人急著去上班,開上車一天能走兩三家。



華哥在這裡


大家好我是《蓮姐茶品坊》蓮姐我家來自廣東茂名高州,年初一拜完神小孩可以去鄰居家或親叔伯家去討壓歲錢,年初二小孩就可以跟著媽媽回外婆家了,走親戚紅包少不了,不管大小,是一個寓意利是🧧我們會提著蘋果,蘋果代表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圓圓滿滿,一般去玩個大半天時間就回來了,同時,大姑或姑姑有可能在這一天回來,她們也是會帶上那些表兄妹一起來拜年,現在我們長大變老了,他們來的時間會有所改變,會推遲到年初四或初五,而年初二仍然是小孩一代跟媽媽回外婆家的時間。年初三我家這邊一般也不走親戚,到了年初四就會去更遠一些的親戚家拜年,比如舅公家!過了初六就基本探完親了!初7之後上班的上班,玩的玩,





蓮姐茶品坊


春節期間,在農村的你是怎樣拜訪親戚的?

初一凌晨五點就起床拜訪親戚,走街串巷,家裡都會準備好糖果瓜子餅乾香菸等,先從自己家開始,去爺爺奶奶家拜年,磕頭,爺爺奶奶會拿紅包出來給的,圖個喜慶,後面就開始給村子裡面的長輩拜年,拜訪完親戚,天差不多快亮了,家族裡面的男性,都要去給家族裡面死去的人去上墳,忙完這些就各回各家回家吃飯了。

初二是去姥姥姥爺家拜年,會提著拜年的禮品去拜訪,雖然我沒見過姥姥姥爺,但初二還是要去舅舅家拜年的,用我們這邊的話講就是初二回孃家,拜完年之後,舅舅會炒一桌好菜來招待外甥,下午去姑姑家拜年,晚上不能再姑姑家吃飯,要回家吃飯的,我也不懂為什麼,反正晚飯親戚是不會留你吃飯的,有的會下午就準備好餃子煮來吃,拜訪完就回家了。

初三是姑姑姑父帶著一家老小來到爺爺奶奶家拜年,初三就是姑姑們回孃家拜年了,也會到我們家來拜年,當然初二開始,拜年就都帶有拜年的禮品了,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是在爺爺奶奶家吃飯,不在的時候就是跟那家走的近,就會在那家吃飯,這期間大家會聊一聊工作的事,今天去哪裡打工,要不要結伴而行等等的話題,吃完中午飯會有一些娛樂活動,打打牌,打打麻將,下午會包好餃子給來拜年的親戚吃,吃完之後就回家了。

初三都是去丈母孃家拜年的,我還沒結婚,所以就在家裡接待姑姑姑父們,初四是去姨家拜年,初七是回門,舅舅會帶著他一家來我們家拜年,過年拜訪親戚,無非就是拉拉家常,吃吃喝喝。到初八基本上親戚都拜訪完了,有人就開始在外出打工了。







大肚腩137


我是江西的,在我們這邊春節一般都是這樣的。

我們一般會在春節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了,買些肉,雞,鴨,魚……回來,洗乾淨了用鹽醃個兩三天,在拿出去晾曬兩天,然後用煙燻,就是我們江西的臘肉了,好吃又宜保存。

春節前幾天,也就是農曆二十幾吧,我們就要開始忙碌了,我們就要開始打掃衛生了,什麼座椅板凳鍋碗瓢盆的,全都要拿出來洗洗,屋頂的蜘蛛網,玻璃上的汙漬全都要弄乾淨。衛生弄好了,就該買年貨了,我們這邊俗稱“果子”,也就是花生瓜子零食之類的,這種一般都是根據個人喜好買的,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

買好年貨我們就該準備年飯了,定好日子,叫上親朋好友到家裡吃飯。還有吃飯前一定要放鞭炮,意思是辛苦一年,希望來年會更好。

吃完年飯,就坐等春節了。大年三十,一家人烤著火,吃著零食看春晚是在好不過的。睡覺前要放鞭炮,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起來也要放鞭炮,這是一直以來的習俗。

大年初一早上,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會起個大早,女人在家燒水泡茶,裝“果子”,男人和小孩要出門去拜年,延這家門口一路上一路下的,挨家挨戶的去拜年,逢人就說新年好,不認識的也好不認識得也好,都是笑臉相迎,這就是農村過年的樣子。

到了大年初二,初三,就要回孃家了。然後就是今天在這個舅舅家吃飯,明天那個大姨家吃飯……一直持續到初十左右,該上班的要上班,該上學的要上學,該打工的要打工了。





小陳的日常92


我家農村這邊過年走親戚的習俗和別的地方可能不太一樣,年初一拜完神後大人是不能去親戚家串門的,但小孩可以去鄰居家或親叔伯家去討壓歲錢,年初二小孩就可以跟著媽媽回外婆家了,一般去玩個大半天時間就回來了,同時,大姑或姑姑有可能在這一天回來,她們也是會帶上那些表兄妹一起來拜年,現在我們長大變老了,他們來的時間會有所改變,會推遲到年初四或初五,而年初二仍然是小孩一代跟媽媽回外婆家的時間。年初三我家這邊一般也不走親戚,到了年初四就會去更遠一些的親戚家拜年,比如舅公家!過了初四就基本探完親了!初五之後基本就只是玩!


聲美傳播林26哥


我三十沒時間走親戚,都要準備過年的飯,只有初一初二抽時間去孃家給爸媽拜年。基本上其它親戚都不去,除非是她們家有過生日或者結婚的(辦席)會去吃一餐飯。必進自己家還有事要做,萬一有親戚來玩,主人不在家是不行的,要做飯給來的親戚朋友吃。


農村川姐


一個地方一個習俗吧!我老家是臨沂農村的,以我們那個地方習俗來說,大年初一 一早早去拜年然後回家迎財神,吃完飯在村裡鄰居家按個逛逛拉拉呱,各家也都準備些瓜子糖果,自己炒的或買的熟花生,在沏點茶,吃著喝著,這是一年每個人最放鬆的一天,年味也比較足.

到了大年初二下午,在家吃完飯,一個姓氏家族的都約個時間,一塊找到地方去放鞭送jiatang,這樣年才送過完。

到了初三初四才正式開始走親戚,先去爺爺那一輩的家裡,都一塊約個時間先去誰家在去誰家,給老的買點酒買點奶買點營養品啥的,一般過完這兩天,就會去父輩母輩那些親戚家來,按照年齡往下走,要是兩家比較近的就一塊走了,反正過年走親戚算是一年來最起的聚會了,挺好的。


徐彬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要回想到九幾年,在小時候真的覺得過年是件非常開心的事。因為都有新衣服穿,(也許一年就那麼一次)還有一件很美的事,就是有紅包,雖然錢不像現在幾百上千的,但也感覺心裡美美的,每到初二這天就開始走親訪友,把家裡準備好的糖、酒(說是,準備,還不如說初一親戚來送的如數給還回去)給送去。如果是到外公外婆家,先是給兩老磕個頭、說些祝福語,就可以得紅包[捂臉]不像現在走親戚,不管去那家都是麻將,打牌,年輕人都自己玩遊戲。


梅興李


不走不親 走了煩心

快過年了,對農村人來說,在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走親戚。過去農村裡人情味很濃,大家也很熱衷於走親戚來維持彼此的關係。但是最近幾年,走親戚卻成了讓不少農村人尷尬的活動: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啥會這樣糾結呢?

第一,很少見面。以前農村的環境是相對封閉的,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呆在家鄉,彼此抬頭不見低頭見,也比較熟悉。但現在,很多人外出工作,大家平時很少見到,彼此間更生疏,走親戚的時候親近感不足就覺得尷尬。

第二,需要幫忙的地方少了。以前農村裡大家生活條件不好,很多事情一個家庭的力量是做不了的,這時候就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忙,因此平時要打好關係。但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事情自家都能處理,不用依賴別人,走親戚的必要性也下降了。

第三,親戚間差距大。隨著經濟發展,不少有頭腦的農村人在抓住了機遇,賺了錢,親戚間的經濟差距也因此拉大了,這讓雙方交往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第四,費錢。上門走親戚,送禮物是必備的,有的農村人一年到頭也賺不了什麼大錢,但過年回家,光拜年紅包就得花掉不少,對他們來說是比較重的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