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這道美味,薄如紙,怕風吹,卷肉吃最地道

在邢臺廣宗,有一道傳統美味小吃,叫做廣宗薄餅,又稱“風吹大油餅”。廣宗薄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殷紂王、趙武靈王等帝王在沙丘設離宮別館時,從宮中傳出的白案手藝。及至明清,薄餅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程度,製成後餅大如蓋、其薄如紙、入口綿軟 、唇齒留香。


邢臺這道美味,薄如紙,怕風吹,卷肉吃最地道

邢臺廣宗薄餅 河北美食文化網

廣宗薄餅名字的由來,應該是因為它的“薄”吧,這張餅薄到什麼程度?你把它放在報紙上,竟然可以看到報紙上的字跡,真是比紙還薄了,風一吹怕就跑了。直徑一尺半的一張油餅,僅重三、四兩,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

廣宗薄餅源於廣宗縣城東北的李懷村。從明朝中葉開始,李懷集市規模擴大,每逢集日,李懷集熱鬧非凡,而廣宗薄餅在李懷集上以它獨特的風味獨樹一幟。廣宗薄餅不僅金黃透明,薄厚均勻,賣相極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質軟,極為可口。用這種薄餅做的餅卷肉,裡面的肉透過薄餅顯出誘人的色澤。

廣宗薄餅從和麵開始就與一般的餅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麵,而使用麵杖攪面,夏天放入少量食鹽,冬天則用溫水和麵,這樣和出的面較柔韌。


邢臺這道美味,薄如紙,怕風吹,卷肉吃最地道

邢臺廣宗薄餅 河北美食文化網

面和好後,用麵杖將其從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後揪下拳頭大小一塊麵,摻入適量麵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開,在上面灑上少許細鹽,滴入幾滴香油,再用擀杖甩製成直徑約一尺半的薄如紙張的圓餅。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香飄飄了。

把擀好了的的麵餅用擀杖輕輕挑起,運用腕力輕輕放在抹勻油了的鏊子上,開始加火。俗話說“三分和麵七分火候”,這烙餅最關鍵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乾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難看,而且外熟裡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邢臺這道美味,薄如紙,怕風吹,卷肉吃最地道

邢臺廣宗薄餅 河北美食文化網

廣宗薄餅比較傳統的吃法,主要有薄餅卷肉、薄餅丸子湯等,以薄餅卷肉最為著名。卷肉多用驢肉、牛肉、豬牛下水等秘製滷肉。做薄餅卷肉時,要在鏊子上趁熱在剛烙好的薄餅攤上滷肉,隨即捲起裝入盤中,口感最好。再配上一碗紫菜雞蛋湯,那才叫正宗地道。

2009年廣宗薄餅列入邢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儘管廣宗薄餅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它平民、大眾的屬性從未改變,價格依然還是那麼便宜。廣宗薄餅,出於民間,最終於還是屬於民間。


邢臺這道美味,薄如紙,怕風吹,卷肉吃最地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