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家鄉三河之昔日燕郊

可愛的家鄉三河之昔日燕郊

昔日燕郊2010.10


可愛的家鄉三河之昔日燕郊

燕郊鎮位於京東30公里處,緊靠潮白河東岸,於1992年7月建成了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以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新醫藥、輕工為主導產業的四大支柱產業。域內有大專院校8所,中小學校43所,中省直單位34個。鎮區高樓林立,街道縱橫,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市場、公園、賓館、醫院、學校、幼兒園、國際會議中心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宛如一座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市。燕郊鎮之所以成為如此繁榮的開發區,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但與燕郊鎮的歷史也有其淵源關係。

據《三河縣誌》記載:春秋戰國時,齊燕聯盟,燕王送齊王回國至此地,齊王勸燕王回去,燕王說:“這裡才到我燕都的城郊。”二人在此作別。為紀念此事,將此地定名為燕郊。因燕郊為京畿要衝,為歷代所看重和開發。到了清朝,還在此修建了京東第一座行宮,由此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四面八方各色人等往來不斷,成就了昔日燕郊的繁榮。


燕郊鎮內的古建築

昔日燕郊古鎮在現在新燕郊鎮南一公里處,之所以能成為京東名鎮,除了地處京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人口較多之外,其眾多的廟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舊時燕郊鎮就有一寺、一樓、四廟及兩座門樓,把燕郊鎮打扮得古色古香。

兩座門樓 在燕郊主街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座高大而壯觀的門樓,門樓上面還有個小屋,很像古代的城池,使燕郊鎮有一種城堡的氣勢。在東門樓頂上有“燕山古偕”磚刻匾額,券頂內掛有“通衢(qu)古鎮”匾;在西門樓外門洞上方鑲有“燕郊古鎮”磚刻匾額,內側掛有“燕山古市”匾。西門樓上面的小屋是座小財神廟,有盈聯一副:“寶馬馱來千倍利,錢龍引進四方財”。西門樓牆根外側還鑲有一塊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修道記》石碑,人稱“無影碑”,是燕郊鎮的一景。東西兩座門樓相距500餘米,門內外多是各商號,為中心商業區(燕郊沒有南北門)。

關帝廟 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在鎮東門外,坐東朝西,正對著東門。進山門後有前後殿和廂殿,正殿供奉關羽塑像,一邊站著捧著印的關平,一邊站著握著大刀的周倉,樑上有“大丈夫”匾額。特別入目的是在院中豎立著的一根又粗又高的旗杆,有五六丈高,根部有一米多高的石基,旗杆的頂尖頂著巨大的錫制鏤空杆帽,遠遠望去很是壯觀。

據說關帝廟是山西籍客商在明朝時修建的,也曾作為他們的“會館”。後曾在民國九年(1920年)修葺過,竣工後“開光”,還在一併修葺過的戲樓演唱“大戲”,熱鬧非凡。

戲樓 戲樓位於東門外關帝廟的對面,座西朝東。這是一棟以石為基,主體為磚木結構的建築。分前臺後臺兩部分,前臺高約一米六七,面積大約70多平方米,上面建有“宮殿式”樓頂。後臺是間高大的樓廳,面積也有70多平方米。整個戲樓高峻壯偉,牢固凝重。

天齊廟 天齊廟位於西門外商業街和居民區之西,坐北朝南,規模宏大,佔地約50畝。1932年軍閥把神像推倒,1934年重修。這個廟是鎮中幾個廟中最為“富麗堂皇”的。山門高大,一門三拱,兩邊各有一座角門。沿九級石階進入山門,迎面是巍峨大殿,斗拱飛簷,雕樑畫棟,極具氣勢。大殿正中供奉東嶽天齊王,兩旁配殿中則是些傳說中的陰間神怪塑像。當年,這個廟香火最旺,每年農曆三月廿八是祭祀日,亦即天齊廟會,四鄉村民紛紛來這裡燒香朝拜,觀賞花會。屆時,走會唱戲,熱鬧非凡。

然而,在二十世紀40年代,日本侵略軍在天齊廟東南角修築了一個有三層樓高的方形炮樓,四周圍起鐵絲網,他們在這裡用灌涼水、灌辣椒麵、活埋等野蠻酷刑,殘害我抗日軍民和無辜百姓,欠下了中國人民筆筆血債。

火神廟 火神廟位於天齊廟東側,與天齊廟相鄰,也是坐北朝南。進山門後只有大殿,供奉“火神爺爺”塑像,旁邊還有“火神奶奶”塑像。火神廟的規模比天齊廟就小多了,也許是建築時間久遠,也許是長久的煙熏火燎,廟堂很陳舊,平時大門鎖著,每年農曆正月廿八是祭祀日,來此燒香朝拜的多為商號老闆,以祈求平安無事,買賣和順。

上述幾個廟的山門上方,都鑲有磚刻“敕建”字樣,是否真由皇帝御批的,就不得而知了。

九聖廟 有塊石碑中稱其為“朝陽觀”,人們俗稱為“後頭觀”。位於鎮子的最北邊,是一座道教廟宇,規模很大,坐北朝南。進山門後,穿過院子,第一座殿供九位天神,蓮花寶座, 兩旁還有站立神像。穿過此殿又是一個院落,向北要登上十多級臺階才可進入第二座大殿,即玉皇閣。正座供奉玉皇大帝,兩旁站立四位身材巨大的天神塑像,分別手執值年、值月、值日、值時之牌,即道教中的四位“功曹”,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與九聖廟一牆之隔的東鄰,是另一個院落,據說是“聖人殿”。北邊有個規模不大的佛殿式建築,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及其諸弟子之牌位(無塑像),兩旁為配殿,南邊有個垂花式二門樓,外院是個大院子。據光緒七年(即1881年)立的一塊石碑銘記,千總李域亭曾利用此殿辦過“義學”。二十世紀30年代這裡曾駐紮過軍隊,1942年改建為縣立小學。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西門外以北,是燕郊附近回民做禮拜的地方。據說建於清代,民國初曾擴建過,院落不大。清真寺在“文革”中亦遭難被毀,“文革”後又重建,近年來又幾經修建,逐步完善,是迄今鎮內唯一僅存的寺廟了。①

此外,除上述較大寺廟外,還有些較小的寺廟,如鎮西頭的“白衣庵”、“廣惠庵”;后街的“倒座觀音堂”;前街、后街十來個供民眾辦喪事就近燒紙祭祀的“五道廟”等等,不再贅述。

舊時的燕郊除以上建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建築,就是燕郊四周的“圍子”,那是日軍在燕郊犯下的滔天罪行。1943年,日軍為推行“強化治安”,迫使村民出工,沿整個鎮的四周挖“圍子”,即深約3.5米、底寬約2.5米,下窄上寬的墩溝。挖出的土堆放在壤溝的內側,並拍打成牆壁一樣的光滑斜坡,使“圍子”內側深達4米以上。這樣,一個人是絕對跨越不過去,全鎮只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設“圍子口”,安上柵欄門供人們出入,並有人站崗盤查。凡是未經“圍子口”而私自“爬圍子”的,一律格殺勿論。日軍的這一野蠻行徑,燕郊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燕郊鎮的工商業

昔日的燕郊鎮是京城通往冀東平原乃至關外的交通要道,有規模較大的糧、菜市場,是京東農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有實力雄厚、門類齊全的店鋪,可以滿足四鄉生產生活之需,工商業很是發達興旺。

酒廠 俗稱燒鍋。這是燕郊規模較大的私人企業。主要有兩家,一是大街路北的“德泉永”,人稱“北燒鍋”,為張裕如、張錫如二兄弟開設;二是路南的“天德泉”,人稱“南燒鍋”,為本村吳家所經營,規模亦很可觀。

雜貨店 當時規模較大的雜貨店有五家。即東門內路南的德成永(40年代歇業),路北的聚盛公,再往西是聚盛貨棧(俗稱西聚盛公),西門外路北的天慶號和瑞成齋。這幾家雜貨店不是一般想象中的一兩間門面賣雜貨的小店鋪,而是綜合性的前店後坊的大型貨店,很有氣勢。

藥店 當年燕郊鎮有中藥店四家,即益元堂、大和堂、瑞生堂和義聚藥莊。這些藥店不單是售中藥和成藥,還自行加工丸散膏丹,並聘請“坐堂醫生”應診。當年鎮上沒有衛生部門和專門醫院,村民有病就醫只能到藥店。直到30年代末,鎮上才出現第一個西醫診所。

鐵工廠 俗稱鐵鋪。當時鐵工廠有三家。其中天合號、天仙號用人工拉大風箱吹火鍛燒,掄大錘打製各種工具和一些生產生活用具,產品適銷對路,鐵鋪每天叮丁當當,一片繁忙興旺景象。還有一戶盧家鐵鋪,主要是夫妻二人操業,只在忙時僱個幫工,打製小型鐵件,規模較小。

車輛加工廠 當時有兩家車輛加工廠,俗稱大車鋪、小車鋪,專門加工製造畜力農用大車。大車分重型的“四朝車”和一般的“花軸轆車”。小車鋪以製造乘坐用的木格篷頂的“轎車子”為主。

洋貨店當時燕郊有洋貨店三家,即德興成、合義號、義聚藥莊的洋貨櫃臺,主要經營進口的日用百貨。

此外,還有糧店、鹽店、布店、銀樓、麻繩鋪、當鋪、豬肉鋪、乾鮮果店、客店、大車店、飯店、理髮店、照相館……真可謂店店相連,業業興旺。


燕郊鎮的集市貿易

不知從何時定下來的,每逢農曆的一、四、六、九為燕郊集日,一、六是大集,四、九是小集。每逢集日,十里八村的村民以及商販紛紛前來趕集。貿易時間一般從天亮之後開始,到中午12點以前散集,約五六個小時。舊時燕效的集市主要有以下幾個:

雜貨市 主要經營日用百貨、各類食品及其他雜品。屆時,各地來的商販,有的架起貨架,有的就地擺攤,還有的一邊走一邊吆喝賣的,五花八門,不絕於耳,構成一曲集市交響曲。

糧食市 糧食市設在村東頭蔣家大場內,有時在西門外井沿一帶,日軍佔領時期曾一度改設在西圍子口外的荒地裡。集市這天,鄉民帶來各種糧食,擺放在各“鬥行”的“地段”內。有買主時一般均由“鬥行”(市場的經濟人)給“作價”,談妥後到後邊去過鬥,每集上市數量可觀。

菜市 菜市位於西門外至前街和東門外兩處。每天清晨,菜農就早早地來到這裡,各種蔬菜要擺上大半條街。除本地消費外,有些菜販運往北京和外地銷售。

牲口市 牲口市地址變遷多次,每逢大集才有牲畜貿易。上市牲畜多是農戶多餘的或準備更換的,也有專業的商販從口外趕來大量的馬和牛銷售。此外,還有個豬市,主要出售仔豬,買主回去飼養育肥。

豬鬃市 豬鬃市位於“煤鋪”的南頭,因產量稀少,規模不很大,也就有二三十個攤位。商販把豬脊背上的黑鬃整淨戳齊,扎捆成把,其價不菲,大部分被制刷廠商收走。

此外,還有席市、草市、劈柴市等。在舊時小農經濟比較落後的情況下,以上的集市貿易,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燕郊經濟的繁榮。由於品類繁多,應有盡有,基本上滿足了當時村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燕郊鎮的學校

在二十世紀30年代以前,燕郊鎮只有私塾,先後有張、高、王、姚幾位先生設館教學,教的是傳統的孔孟之書,從《百家姓》、《三字經》教起,以後是《論語》、《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也在變革。這裡記下的是變革後的兩所學校。

福音堂小學 在上世紀初,通州公理會派牧師來燕郊設“教堂”,傳播“耶穌福音”,稱福音堂。其門道上方掛有一塊白色木製匾額,上書“萬有真原”四個大字,署時間是“西曆一九零零年”。抗戰前,香河縣的徐弼亭先生創辦了“私立樹德完全小學”,但習慣仍稱為福音堂,學生除本鎮的之外,還有樊村、白廟、田辛莊、焦莊的,使用的是新課本。1940年和1943年,有兩期學生小學畢業。1942年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所學校曾被日本人“查封”一段時間,不多久又啟封繼續辦學,但學生逐漸向新開辦的縣立小學轉去了。

燕郊鎮完全小學 完全小學俗稱後頭觀小學,位於村北端的九聖廟東院聖人殿舊址,1942年創辦,校長、教員均由縣教育局調配。有三個大教室,兩個年級合在一起上課。當時教學比較正規,學校有食堂,音樂課有腳踏風琴,體育課有操場,外村的學生可住校食宿。

那時燕郊還沒有中學,凡上中學的都要到通州、北平等地去就讀。直到1951年10月才開始創辦燕郊中學。


燕郊鎮的花會

昔日燕郊鎮也和周圍村莊一樣,文化娛樂生活十分匱乏。鎮上組建了“高蹺會”之後,極大地改變和充實了鎮上的文娛生活。雖然每年只在逢年過節表演幾次,但深受歡迎,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就像在城市中有“大戲”班一樣,在這裡它就是鎮民眼中的“大戲班”。

高蹺會創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由鄉紳張普知、張理卿、潘匯川等人發起並出資組建。他們請來通州胡各莊、小營的韓俊、賀子明、申闊亭、金老等師傅執教。挑選村中十二三歲到十五六歲的少年參加學習,其中有呂松芬、王志惠、張旭春、賈成立、王士田、潘子珍、李桂林、張書紳、榮桂芬等50餘人。學成後分成兩隊,一隊作為後備或輪換出演。成員都是業餘的,平時各有各的營生。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和廟會進行化妝表演。燕郊鎮的高蹺屬中等高度的中蹺,表演動作矯健、優美,很具魅力。其鑼鼓敲打也極有韻律,可敲打出多種鑼鼓點,聲音洪亮,鏗鏘有力,優雅悅耳,節奏感強。高蹺會表演的項目,在行進中的有走圓場,穿花籬笆;停下來表演有蹲腿跳、叉腿跳、背腿跳、邁毛臥魚、鐵板橋以及大劈叉、摔叉、跳板凳等高難動作,十分精彩有趣,往往看得人們如醉如痴。

在那個年代,每當高曉會鑼鼓敲響,就會激起人們一種特有的自豪之情。而那高超的表演,則給人們帶來屬於家鄉的、獨有的藝術享受,令人久念不忘。後來,鎮上又組建了大鼓會、小車會、大頭會等花會節目,文娛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燕郊鎮的交通運輸

可愛的家鄉三河之昔日燕郊

燕郊鎮的交通運輸,古代自不必說,就在1931年村北修了公路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論客運或貨運仍主要靠鄉間土路便道和畜力,或馱或拉。

那時,人們出行大多是花錢僱毛驢,毛驢的主人被稱之為“趕腳的”。由於當時交通不發達,自然做“趕腳”生意的人很多。

當年也有幾戶人家備有“轎車子”,駕上走騾,出門自用,那是商號主人或富人家才有的。

以後有了膠輪車拉客人,上世紀40年代又興起用自行車載人(俗稱二等車),算是新型便捷的運輸了。

再後來雖出現了載客汽車,但人們很少去“北道”乘坐它,原因是當時汽車質量較差,路況又不好,再加上車少,又不定時,遠不如騎驢走鄉間小路方便。

那時貨物運輸基本上靠畜力車拉運。當時有幾戶“拉腳”專業戶,承擔了幾乎全部(主要是那幾家商號)的貨運,那時也有個別商號偶爾用汽車從外地拉回貨物,人們都覺得新奇,跑去圍觀。

回憶昔日的燕郊鎮,讓我們深深感到,舊時的燕郊鎮雖比附近的農村要繁榮、興旺,但也和舊中國一樣,長期處於封閉落後的貧困狀態。而如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僅30幾年的時間,古老的燕郊鎮就奇蹟般地展現了現代化城鎮的新風貌,這是多麼令人驚異而又令人振奮的巨大變化啊!



回憶,使人不忘過去;展望,才能使人放眼未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燕郊鎮的明天會更美好!


編者注:

1.現在燕郊還有清真寺麼?真的不知道,如果有的話煩請留言告知。

2.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