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前些時日,有剛剛入門的朋友問我,學武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多門武藝並將它們融合,還是專精一門?

我個人給的答案是:都可以,但問題的核心還是看你現在是什麼狀態,目標是什麼。許多人受了影視作品的影響,覺得學武不該有什麼門派特點,應該是包容的、大同的,什麼技術都可以為己所用。這種話聽起來似乎非常有道理,實際上傳這些話的人基本是人云亦云,自己連武學的門都沒進,壓根談不上“大同”。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李先生一句話惹出多少事兒……

所有這些理論在影視界的發揚光大基本上都來源於李小龍先生那句著名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句話出自李小龍先生的口中固然無礙,但其他影視作品的編劇之於武學基本都是外行,把一句個人性的體悟當成了口號,放進了大大小小的劇本里。而作品播出後,大眾記得的則都只剩下口號,其所指的根本含義和李小龍先生說這個話時候的狀況,則完全被人遺忘了。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這種外行話都是出自編劇之手,千萬別當真

我們姑且將這個問題擱置,通過一些例子來具體談一談過去和現代武學成就者的一些習武經歷,由此說說“武”該怎麼學。

在過去,傳統武藝的門派,學完整的人其實很有限。大多數人都是學個一部分出外謀生:參軍、科舉、保鏢、護院或是成為盜匪。之所以不用學全,是因為不需要。這跟現代意義上你上個大學之後出門找工作一樣,學完整了基本上就是博士了。博士一般不是出來找工作,而是留在高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最近二十年學歷大規模貶值,許多博士也得走出校門另謀生計)。

一個門派的武術主要流傳是靠得到“徹瓶傳授”的人,門內這種人通常叫大師兄或者傳藝師兄。那一個門派如何發展呢?這個門派裡的大多數在外謀事者倘若遇到了各種應用場合(能生還),必然會回來找到門派的“大師兄”,將自己的遭遇示範給師兄,請教破解之法。師兄會召集其他師兄弟共同鑽研,以求發展或完善自己的門派。為什麼要這樣做?首先,“大學畢業生”的水平有限,或許自己門派裡已經有更好的技法,但“大學生”並不知道(也就是沒學全)。所以自己琢磨出來的東西或許管用,但並不全面,或者並不能跟自己門派已有技術很好地融合,倘若再私自傳人,勢必使得自己門派的技術失真(事實上這種事情在今天的傳統武術界幾乎是主流)。此外,平日裡門派成員要供養負責傳藝的師兄,以保證其經濟收入穩定,不被生活所累。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小說中的羅漢堂實際上就是個武學研究所

一個門派的傳藝師兄基本上就相當於金庸小說裡的羅漢堂成員。門派任何人想傳授武藝,都得得到傳藝師兄的首肯,其弟子學成後則應到傳藝師兄處“串”一下,檢驗其所學,並加以矯正。武學技藝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許多人今天學個跆拳道,明天玩玩拳擊,後天比劃比劃摔跤,然後就對外聲稱自己練過散打,這種認知,實在和武藝的融合相去太遠。

任何一種武學技術都不是孤立的,一個出拳的動作運動的是周身所有部位。看似可以拼接的動作其牽扯的身體部分可能完全衝突。這種事兒只有內行明白,外行跟著瞎喊口號的基本上都可以該幹嘛去幹嘛去,說到底就是瞎吵吵什麼啊?老話兒就會罵你:光棍兒會管媳婦,行人會種地——真夠能耐的!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一個人能否成為宗師,除了武功如何,更重要的是看時代機緣

傳統武藝的這個傳承方式在其過去的環境裡是自洽而精緻的,但它依舊無法抵抗時代的衝擊。許多人都聽說過嘉納治五郎改造過柔術後痛擊其他柔術門派弟子的事蹟。其實,嘉納打的是廢刀令頒佈十年後的日本傳統柔術門派,彼時,明治維新已經結束了十幾年(差不多就是漫畫《浪客劍心》描述的年代,那個時候帶把刀上街會被巡警亂棍打趴下的),傳統門派早就後繼無人。但許多人想保留傳統,於是就因循著過去的方法一遍一遍不問為什麼地操練(這其實和中國傳統武藝並無二致),因為沒了經濟系統做依託,一個門派裡獲得了“免許皆傳”頭銜的人也就沒了同門的供養,無法專注傳承技術。很快,一切就都煙消雲散了(許多人會質疑,不過幾年的時間,會嗎?你幾年沒飯吃試試看?)。今天日本的古武流派和中國的古武流派其實很接近,就是留下一小部分形式,供後人瞻仰祭奠。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明治維新後還要帶刀上街,一群警察把你按在那兒

有人會問,那MMA不是mixed martial arts(混合格鬥)嗎?你為什麼說技術不能融合呢?這不融合得很好嗎?其實,這是因為MMA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格鬥術,它是現代搏擊的再發展。

現代搏擊和傳統武藝最大的區別就是土壤完全不同,有其自洽運作系統,它是標準的現代社會下靠經濟推動的運動。下面我們就說說現代搏擊和傳統武藝間的幾個區別。

首先,現代搏擊不是為了搏殺,其誕生之初目的就是為了觀賞。人(尤其男性)的暴力基因一直都在,這時我們作為智人子孫在求偶和捕食過程中形成的邏輯的延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需求就會有配給。有人要看就有人會讓你看,所以搏擊運動應運而生。應該說,近代拳擊是這項運動的開先河者。緊接著,柔道、空手道都相繼現代化(空手道其實是古武術裡現代化並不徹底的一類,這其現代化過程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到今天也沒用完全結束),與此同時,泰拳也褪掉了古武術的形態,向擂臺化發展。而我國的現代化擂臺轉型嘗試就是散打。它的出現晚於上述所有的現代化格鬥(上世紀80年代)。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薩摩示現流的前身野太刀自顯流幾乎已無人知曉

其次,現代化搏擊技術和傳統武藝另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於其技術的“模塊化”。古代技術往往起源於一兩個人,他們如果總結了自己的技術併發揚光大,就會成為一個門派。這讓傳統武藝非常像藝術品。相比之下,現代搏擊技術則是在許多人的群策群力下完成,更接近於今天的工業產品。工業產品的特點之一就是“模塊化”。模塊化會使得協作非常高效,就像現如今的MMA職業選手往往都有幾種不同的教練,如站立技術教練、地面技術教練、體能教練、平衡教練等等……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一個人的訓練工作。這樣的好處是選手可以全方位應對各種擂臺技術,缺點是技術間的銜接往往要看選手天賦。有些人每一項都練得很好,但組合起來威力並沒有特別好。但有些人則各項技術分數都不是最好,但組合起來發揮得極其漂亮(比如菲多)。

不同門派武學可以融合嗎

不是你學會俄羅斯拳擊、桑博摔跤和柔術就會成為菲多

“模塊化”的技術結果並不一定會把人的潛能開發到最大。事實上,因為技術要進入“模塊化”的流程,必定會對這項運動原有的技術動作進行一定程度的削減。所以,習練者最後也許會成為高手,也許會是個半吊子。職業的同等量級MMA選手和拳擊選手在街頭遭遇的話,勝負往往不好判斷。

而我們今天見到的“傳統武術不敵國外搏擊”,應該準確地描述為“

經歷了大規模失真的傳統武術殘存技術的非職業練習者在現代意義上的比賽條件下不敵國外現代化搏擊的專業習練者。”許多人看到比賽結果就大呼傳統武藝應該丟進歷史垃圾堆,說到底,都是外行的一孔之見。

文章最後,我談一談我個人對於李小龍先生和王薌齋先生這兩位我最為尊敬的二十世紀武術家。因為他們似乎都不同程度地提倡了武學的融合。

如果您耐著性子看到這裡,那我想您應該非常能明白,王薌齋和李小龍兩個人談的融合,都有著不同程度地機緣和條件。首先,他們都是各自門派中的得到大部分傳授的人(這點上,王薌齋先生對於形意門的深入程度應該比李小龍先生對詠春門的深入程度還要多一些)。所以,可以說他們是各自的一門深入者。其次,王先生是因為輩分和師承問題,李先生則是因為渡海求學的機緣,他們都離開了原先自己的學武和生存環境,並各自在自己的環境裡和不同的武學門派進行了碰撞,並加以總結。第三,他們開創的新門派都各自保留了許多原有門派的理念和技術作為基礎,並不是單純地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拼多多”。第四,他們都在創拳後找到原先門派的“傳藝者”進行了驗證。

做到此處,才叫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