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導語:和親,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各民族政權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以期達到共同繁榮的一種重要方式,或者說是一種外交手段。

和親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期就已經形成的政治姻緣便是和親最早的雛形。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人們所理解的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其中最為知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傳為千古佳話,對兩漢時期的民族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發展到唐朝時期,和親政策已經發展的日益成熟,其中文成公主入藏更是將和親政策昇華成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催化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唐朝與吐蕃之間這次和親事件的始末!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唐與吐蕃位置關係圖

唐朝建立初期,在民族關係方面就體現出了它的包容性和成熟性,這是唐朝前期的統治者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各朝各代歷史經驗教訓所總結出來的,和親政策的提出是著眼於唐王朝發展的整體戰略,同時也是為了更有利於加強對周邊各民族的控制。

公元七世紀初期,在青藏高原以邏些(今拉薩)為中心開始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權,我們所接觸到的史籍稱之為“吐蕃”。在舊史籍一般認為吐蕃是我國西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即羌族的後裔。但是也有部分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吐蕃實際上是以“羅剎女”為血緣圖騰符號的藏地土著和以“稱猴”為血緣圖騰符號的橫斷山區部落相互聯姻、結合形成的一個部落民族。

吐蕃王朝的創立者是松贊干布,關於松贊干布的叫法也是僅僅是傳世藏文的史籍中對其的稱呼,在敦煌古藏文和漢文史籍中皆稱為“棄宗弄贊”。松贊干布的意思用漢語釋意過來有嚴正深沉之意。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贊普傳一記·八》

吐蕃古昔並無文字,乃於此王之時出現也。吐蕃典籍律例詔冊,論、相品級官階,權勢大小,職位高低,為善者予以獎賞,作惡者予以懲治,農田耦耕一天之畝數,牧場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張,食貨之均衡流動,乃至升、合、鬥等一切度量,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故事,均為此棄弄宗贊王者之時出現也。一切民庶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號曰“松贊干布”。

棄宗弄贊是有事蹟能夠明確斷代的第一位吐蕃贊普,他“弱冠嗣位,性曉武多英略”,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吐蕃王朝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此時吐蕃王朝的地域也開始與唐朝的疆域相連接,雙方之間的聯繫和衝突就這樣滋生了。

吐蕃逐漸發展壯大之時,對它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鄰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東方的唐朝,一個是南方的尼婆羅,即今日的尼泊爾。

在這種情勢下,棄宗弄贊曾召集部屬大臣商議,提出與東土大唐和尼婆羅聯姻之事,要娶這兩國公主為妃,結成友好之邦,此提議也得到王朝上下的一致同意。棄宗弄贊於是首先在貞觀六年(632年)迎娶尼婆羅輝尊公主,與之結成婚姻關係。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吐蕃和尼婆羅的緊張關係暫時得到緩解,開始步入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吐蕃的民族服飾

就這樣,在和尼婆羅接壤的南部邊疆穩定後,吐蕃開始把注意力集中放到了環繞絕其大部分國土的唐王朝身上。

貞觀八年(634年),棄宗弄贊遣使朝貢,隨後唐太宗也遣馮德遐為使者,前往吐蕃“下書臨撫”,受到棄宗弄贊的熱情款待。

此時,棄宗弄贊聽說突厥、吐谷渾等鄰國都有意娶唐朝公主。再加上這時已經有了與尼婆羅聯姻的經驗,棄宗弄贊深知與鄰國通婚之好,於是就立即遣使隨馮德遐入朝,奉表求婚。而唐朝這邊,對於剛剛在自己西南興起的鄰國吐蕃,唐朝上下並沒有多大的瞭解,基本上對其實力、民族習俗等情況都一無所知。因此,太宗拒絕了棄宗弄贊的這次求婚。吐蕃使者回國後,卻對棄宗弄贊奏稱:“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棄宗弄贊大怒,聯合剛剛收服的羊同部落共同攻打吐谷渾,吐谷渾各部避往青海以避其鋒。棄宗弄贊先後征服白蘭、党項諸部,攻陷吐谷渾南部地區,逼近唐朝屬地松州,這時候棄宗弄贊遣使進貢金帛,言來迎娶公主,又說:“

若大國不嫁公主於我,即當入寇。”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吐蕃士兵及其裝備

隨即,吐蕃攻打松州,都督韓威為其所敗,唐邊境一片混亂。太宗遂派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等人率五萬人馬反攻,“進達夜靡其營,斬首千餘級”,才解松州之圍。此時由於吐蕃人初次深入北方作戰,許多將士不適應氣候與自然環境,再加上連年戰爭,厭戰情緒滋長,紛紛奏請還國,甚至以自殺抗命,

“自殺者八人”,棄宗弄贊無奈之下,退兵松州,班師歸國。

吐蕃松州之敗,證明試圖用對待尼婆羅的方式以武力迫使唐朝就範而達到和親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但吐蕃與唐聯姻的政策卻並未因松州之敗而改變。棄宗弄贊事後遣使到長安謝罪,並再次提出聯姻的要求。和親安邦本來就是唐朝前期對外懷柔政策的重要內容,而太宗也因松州之戰認識到了吐蕃的兵力,不願在征服西域的計劃還未完全實現之前節外生枝,於是欣然接受吐蕃使者的請求,同意了這門親事。

貞觀十四年(640年),棄宗弄贊派出以大相祿東贊為首的迎親使團抵達長安。太宗在接見吐蕃這位聰慧的大臣時對他十分欣賞,拜為右衛大將軍,又欲以琅邪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妻之。但祿東贊婉言拒絕了太宗的好意,他說:“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少小夫婦,情不忍乖。雖復至尊殊恩,奴身不願違棄舊婦。且贊普未渴公主,陪臣安敢輒娶。”這種表態顯示了他對棄宗弄贊以及吐蕃的忠誠之心。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文成公主入藏圖

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陪同下到達吐蕃,棄宗弄贊對唐朝公主的到來非常重視,率眾迎於河源,見到李道宗執子婿禮,極為恭敬。文成公主入藏後,他對親信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公主不喜歡吐蕃人儲面,棄宗弄贊則下令國中禁之,而他看到唐人華美服飾後,自慚形穢,衣著打扮開始學習中原,同時他又派遣下屬王臣弟子前往中原學習漢人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是吐蕃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吐蕃此時期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經濟、文化各方面交流的增多。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時,隨身就攜帶了大量書籍和工匠,後來吐蕃向唐朝提出要造酒、碾磨、紙墨等行業的工匠到吐蕃傳授相關生產技術,唐朝均滿足了要求。蠶種和養蠶技術也在這個時期傳入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還對吐蕃文化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吐蕃自此以後經常派遣酋豪子弟到長安學習。棄宗弄贊還請求唐太宗派“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充當文字書一記,都得到唐朝的允許。唐朝上下對與吐蕃的這次和親也非常重視,文成公主出嫁之時,太宗就以李道宗為和親使者,到吐蕃主持他們的婚禮。李道宗貴為江夏王,為李唐宗室,又是開國元老之一,可見唐朝對棄宗弄贊的禮遇之厚。當然,李道宗還是李唐名將之一,為太宗曾親口讚許的李靖死後當世三大名將之一(另二人為李彭和侯君集),派遣他出使也不排除有察看吐蕃軍事、國力虛實的意圖。但太宗在世時,就詔令當世名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以吐蕃大相祿東贊朝見唐太宗和文成公主出嫁為題材作“太宗步攆圖”、“文成公主降蕃圖”,以寫實的筆法重現這一歷史事件,充分表達了對這次和親的重視。棄宗弄贊與文成公主結婚後,雙方都十分珍惜之間的友好關係。在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討伐高麗回國後,棄宗弄贊又派祿東贊出使唐朝,特意獻上賀表和一隻大金鵝。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太宗步輦圖

《舊唐書》卷十六《吐蕃傳》

聖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併為臣妾。而高麗恃遠,闕於臣禮,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方聞陛下發駕,少選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婿,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雕塑

不過,太宗討伐高麗的戰爭恐怕難言獲勝,棄宗弄贊的賀表未免有阿訣奉承之嫌。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大臣王玄策出使西域,中途遭到中天竺的攻擊,王玄策勢單力薄,寡不敵眾,財物被洗劫一空,本人和隨員也被俘。王玄策逃脫後,直奔吐蕃境內,請求援助。棄宗弄贊發精兵前往救援,與王玄策攻擊天竺,大破之。如果唐蕃關係不是很密切,王玄策不會直奔吐蕃求救,吐蕃也不會有求必應立即出兵營救唐使。

唐太宗去世後,高宗即位,繼續保持和吐蕃的友好關係,授棄宗弄贊為附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棄宗弄贊派遣使臣來唐,專門致書朝中重臣長孫無忌等人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當勒兵以赴國除討。”並獻金銀珠寶一十五種置於太宗靈前。可見,他還是頗重唐朝與他的翁婿之情。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棄宗弄贊去世,吐蕃使者向唐朝報喪後,高宗率大臣於光化門舉哀,並以鮮于匡濟前往吐蕃弔祭。


文成公主入藏,漢藏兩族民族融合的催化劑

布達拉宮

三十年後(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才去世,當時唐朝與吐蕃之間作戰正酣,但高宗還是遣使者弔祭。

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國封建社會和親政策下的一座豐碑,它將唐朝與吐蕃兩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願景完美地表達並付諸於實踐。它不僅在當時消除了民族之間的偏見,同時也加快了吐蕃被同化的速度。中國也在這時候開始向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趨勢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