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騎士鄭義
京劇劇目《賀后罵殿》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太祖皇后賀後,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長子趙德昭上殿質問太宗,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賀後又帶趙德芳上殿,痛罵趙光義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謝罪,賜其尚方寶劍,加封趙德芳為“八賢王”。
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八賢王為趙德芳的源流,然而這齣劇目存本身存在極大的漏洞,即賀皇后早在公元958年就去世了,而太祖是976年才死的,如此就十分詭異了,一個女鬼帶著兒子殿前咒罵太宗,怪不得太宗要封趙德芳為八賢王......
"八賢王”這個封號,讓人十分費解,大部分的楊家將故事中,都把八賢王認為是趙德芳,但問題是怎麼排序趙德芳都不拍到老八啊。宋太祖一生只有四個兒子,趙德芳是老么,如果按太祖系來算,應該是四賢王才對。而如果是在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三兄弟的子嗣中排序,趙德芳生於959年,而趙光義的長子生於961,比趙光美的長子年紀也更大,同樣是排老四。所以“八賢王”這個封號就顯得十分不科學啊。
所以說道這裡,我們就很難用真實的歷史去理解“八賢王”這個人物形象了。楊家將故事在北宋中期左右開始出現,但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故事,是經過元曲、明清話本小說,以及民國初年京劇的發展,才不斷完善的。
而各家在原有基礎上創作楊家將故事,就跟寫同人小說一樣,有借鑑,也有自己的原創角色和內容。而“八賢王”這一人物,實際上是有原型的再加工原創人物。
明代英雄小說《北宋志傳》中的“八王”署名為宋太祖兒子武功郡王趙德昭,在這本小說中,趙匡胤臨終傳位趙光義,並賜趙德昭金鐧一把,這就是“八賢王”金鐧的來歷。而在明代另外一本楊家將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八王署名是趙德崇,即宋太宗長子趙元佐。
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中“八王爺”小說第一回就出場了,他是宋真宗的弟弟,又叫八大王,賢王爺,小說中沒有交代其名字。他住在南清宮,妻子狄娘娘,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中重要的角色,撫養宋仁宗長大的功臣。如果按照《三俠五義》的人物設定,符合這位八王的歷史原型,那麼只有一個,那就是宋太宗的八兒子,趙元儼。這是唯一一位真的排行第八,跟八賢王沾邊的人物。
實際上,趙德昭或者趙德芳,他們哥倆都沒活到真宗朝,死在了叔叔宋太宗前面,以時間線來算,楊業還沒死的時候,這哥倆就已經死了,而包拯活躍在宋仁宗朝,出生於999年,他坐開封府尹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趙德芳出生959年,到包拯作開封府府尹的時候,90歲了都,哪裡可能是《包公案》中那位風度翩翩的中年王爺。
所以這位“八賢王”的原型,是很難去較真的,各種楊家將,包公案的同人小說,都有這個“八王”,但明顯大家所採的歷史原型都不是一個人。但到了明清以後的小說戲曲幾乎都講八賢王署名為趙德芳了。
而為什麼是八賢王,而不是四賢王,大概是因為《北宋志傳》這本最早的楊家將長篇小說一開始就設定了這麼個人物。而作者熊大木為什麼把趙德昭設定為“八賢王”,或許是因為在宋元時期流傳的楊家將故事有關,或因為口述流傳導致的誤會,又或者其他原因,從而最終讓熊大木在系統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採用了“八大王”這個封號。
江畔初見月
趙德芳是趙匡胤的四兒子。《宋史》裡記載,太祖駕崩,宋皇后急命內侍王繼恩召太子德芳進宮。王繼恩卻拿著遺詔去找了晉王趙光義。後來,趙光義繼位成了宋太宗。
公元979年,趙德芳的大哥趙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而死。981年,趙德芳因病去世,時年二十三歲。
史學家和民間都認為趙匡胤死的不明不白。趙光義繼承哥哥的皇位也是不發光明的事,而趙德芳的死也一定與趙光義有關係。於是,趙德芳被美化成正義的化身,手持金鐧,上可打昏君,下可打奸臣。
八賢王趙德芳多出現在戲劇裡,評書《楊家將》,《三俠五義》等藝術作品當中,手裡金鐧說是先帝所賜,其實是後人為了塑造一個理想的正義凜然的形象,給他加上一個兵器罷了。
古代的時候,皇帝被稱之為“萬歲”,而一般王爺被稱之為“千歲”。戲劇裡經常有“千歲”的稱呼,而明朝大太監劉瑾曾自稱是“九千歲”,那意思就是地位僅次於皇帝了。“八賢王”稱呼趙德芳,也是藝術創作出來的,也是為了表示他地位的崇高。
路遙lgy
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小說、戲劇,異彩紛呈,爭奇鬥妍。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貌堂堂、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八賢王,手持一把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朝中是正義的代表、道德的化身,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但是,這個八賢王是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的虛構,實際上並不存在。
(陳道明飾八賢王)
許多小說戲曲中,都將八賢王的名字記為趙德芳。趙德芳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趙德芳於981年在睡夢中不明不白地去世了,而且年紀才二十三歲。這時距離楊業歸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也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而楊家將演義中八賢王的事蹟有許多發生在楊業去世之後,所以從時間上看,這個八賢王不可能是趙德芳。
(八賢王和包拯·劇照·童年陰影)
也有人說八賢王是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根據《宋史·宗室傳》,趙德昭是太祖的第二個兒子,因為老大滕王趙德秀早夭,所以他曾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趙德昭頗得太祖的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焉”,所以那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鐧可能是來源於此。但是後來趙光義即位,十分忌憚這個大侄子。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估計也是受不了他叔的猜忌而自殺。這時候楊業剛歸宋,和趙德昭也沒什麼直接聯繫。
還有人認為八賢王指太宗第八子趙元儼,而且據史書記載,趙元儼確實有“八大王”的稱號。趙元儼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病亡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享年六十歲。楊業歸宋時(978年),他還沒有出生,楊業殉國之時(986年),他才一歲。更不可能拿著金鐧到處打人了。
所以八賢王應該是一個民間虛構的角色,他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於積弱的宋朝出現一位忠臣的渴望,滿足了民眾對於懲奸除惡的心理渴求。
一盤拉條子
什麼都不懂,萬歲是十千歲,八千歲是僅次於皇帝。
用戶2235643563934
民間傳說、文學加工、就連歷史記載都無須較真。
古代的人和事,現在的任何人也沒見過、經歷過。到底有沒有?是真是假?又由誰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