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才能養出不受欺負的孩子?

瓜太郎


說說關於我曾經差點被“霸凌”的故事,這次欺凌其實被我躲過去了,也可以說我很慫,總而言之,是機智和抵抗幫我躲過了這場莫名其妙的災難。

那是我讀初中的時候,學校是封閉式管理,硬性要求學生住校,除非有身體原因才可以走讀。

學校宿舍構造很奇怪,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天井,從底樓貫穿至頂樓,通透性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樓上樓下可以串聲,就像一個傳聲筒一樣。

每天下午下課後,許多學生吃完晚飯都會先回到宿舍梳洗休息一番,再去上晚自習,這樣可以避免晚自習後的高峰期,某天和舍友回宿舍準備小憩一會,天井突然傳來劇烈的爭吵聲,嚴重影響了我們,於是我大膽的朝著天井喊了一聲,“麻煩吵架的出去吵,別打擾到別人。”

話音剛落,舍友就驚恐的看著我,“你完了,你知道剛才吵架的是誰嗎?是初三有名的女混混,外面認識很多人的,你這一喊就得罪她了。”

當時我還有點不敢相信,心想不會這麼倒黴吧,但是現實很殘酷,天井立馬傳來一聲大喝:“哪一層樓的,在宿舍給我等著!”

當下,很沒有骨氣的我,選擇了逃跑,一路暢通的跑到教室,藏在了角落裡,以為能躲過一劫,結果很不幸,在校內小有知名度的我,聲音還是被對方認出來了,女混混帶著一票人來到我的教室門口,叫囂著讓我出去,想要教訓我。

當時的我真的嚇壞了,幸好同班同學都很給力,幫忙攔住了她,一直拖延到晚自習鈴聲響起,女混混才不甘不願的離開,無論如何,這裡是教室,女混混再厲害也不會在教室裡逞兇,但是臨走前也留下狠話,“下課後給我小心點”。

我當然不會等到下課,連忙跑去跟老師請假,準備回家避避,誰曾想,這動靜都驚動到了老師,老師竟然還開起了玩笑,“怎麼你是害怕了嗎?一會老師會幫你化解矛盾”

“害怕,不存在的,我哥讀警校的”,雖然請假的行為很慫,但我還是想為自己找回一點面子,最終老師還是為我批了假,讓回到家躲避了一天。

後來雖然不知道事情是怎麼解決的,女混混確實也沒在找過我的麻煩,而我也成功的躲過了一劫。

校園霸凌很恐怖,有些人會說,我這不算霸凌,應該算的上是同學間的衝突,但是在這段衝突中,明顯我處於弱勢,我的喊話並不代表挑釁,但是在女混混的世界裡,卻成為了一種侵犯,畢竟價值觀有所不同。

什麼人更容易被霸凌?

近年來,媒體報道了許多校園霸凌事件,而政府也出臺了許多關於預防和處置校園霸凌的措施,但是,霸凌事件依然層出不窮,也是老生常談的熱點話題,對於學生個人來說,安全問題防患於未然,如何“避免”霸凌,也是必修課程。

大多數霸凌者都生活在不幸的社會環境中,缺愛的家庭、暴力家長等原因特別容易激發孩子內心的“惡”,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這種惡就會付諸為行動,用行為(身體傷害,搶奪財務)、語言(謾罵侮辱,造謠打擊他人)、文字(網絡霸凌),對他人造成身體和心靈的傷害。

霸凌者自詡為強者,實際內心是軟弱和恐慌的,他們渴望得到愛,渴望被關注,害怕被拒絕,也害怕被忽視,面對內心不斷洶湧的慾望,霸凌者開始顯露暴力傾向,通過欺負他人來獲得滿足。

在選擇霸凌對象的時候,通常都會尋找弱小且在校園中存在感極低的學生,例如:不受老師關注,學習成績差,性格孤僻或怪異,體質孱弱,生活困窘等等,因為這類孩子膽小怯弱,容易被欺凌。

其實校園霸凌事件折射出一個非常殘酷的社會現象:弱肉強食,強者被人懼怕和尊重,弱者好比是食物鏈的最底層,而霸凌者對強者敬畏,面對弱者卻絲毫沒有同情心。

反抗霸凌需要家長、孩子、學校共同的努力

平常媒體報道最多的校園霸凌,大多數是毆打、脫衣服等武力行為,往往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對被霸凌者造成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這種屬於校園暴力行為。

然而還有一種霸凌叫做精神霸凌,我們經常會發現,校園中總有那麼一些小透明被忽視被孤立,還有些人會被流言傷害,更多的人則是被怒罵被羞辱,這些行為同樣也會傷害到他人。

現實生活中,80%的學生遇到霸凌,只會默默忍受,因為他們的性格通常比較膽怯懦弱,不懂得逃跑,更不懂得反抗,只是一昧的順從,最糟糕的結果就是演變為長期霸凌。

還有一種被霸凌者,喜歡英雄氣概,面對霸凌,不懂得評估自身的處境,盲目的去反抗,去鬥爭,妄圖以暴制暴,最後遍體鱗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不僅不能擺脫霸凌,反而助長了霸凌者的囂張氣焰。

無論是哪種情況,被霸凌者最終的結局都逃不開自我放棄,有些人忍受不住自殺,有些人性格愈發孤僻,甚至重度抑鬱,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面對霸凌者,逃跑並不是弱者的表現,報告也不是小人行徑,勇於反抗不代表要肢體或者言語上的衝突,以暴制暴、以訛傳訛並非解決辦法,想要擺脫霸凌要學會方法論,而不是讓自己成為新的施暴者。

想要擺脫霸凌,不僅僅要靠孩子的個人努力,同樣需要學校、家庭、政府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1、發憤圖強,勤於鍛鍊,擁有剛強勁健的體魄,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霸凌。

2、認真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讓自己被標籤為弱者。

3、尋找保護傘,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護傘,遇到困難,別怕,勇敢的說出來。

4、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原生家庭的教育作用,有愛的家庭能為孩子帶來自信,當然現代年輕男女倡導婚姻自由,分分合合在所難免,我們不能因為孩子而道德綁架父母勉強在一起,但是作為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變的。

5、善於分析形勢,打不過可以跑,跑不過可以借力,面對精神霸凌要學會發洩,可以有樹洞,也可以直抒胸臆,總之,需要避免盲目的反抗,不得其法,反而越陷越深。

6、多結交好友,讓自己背有所靠,形成結實的防護牆。

許多人都在說,“我們要勇敢反抗校園霸凌”,反抗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應對施暴者,方法論勝過於勇氣,否則,就會讓自己陷入新的困境。


校園暴力是燕旅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希望所有孩子的童年都能健康快樂,有些時候寄期望於社會帶來改變,不如強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才能避免傷害,如果還有更好的反霸凌想法,歡迎留言分享。


燕旅聊育兒


女兒和我在一個幼兒園的時候,每次開會,就見她在外面被兩個同齡的同事家的孩子玩遊戲般地推來踢去,女兒一動不動,只有眼巴巴看著辦公室的我。


幾次以後我和她談話:你喜歡被別人踢來踢去嗎?

女兒搖頭。我又說:那你幹嘛不反抗?

女兒還是不說話。

我接著說:你不要希望我去保護你,你自己得學會讓別人不敢欺負你。你可以眼睛瞪著他說“不可以!”警告之後再不住手你也可以還擊……

性格懦弱一下轉變很困難的,後來我就陪著她一起訓練膽量:在人多的地方唱歌、廣場上自己找夥伴玩、獨立去做一些事情……

再後來我把她送到別的幼兒園,每天獨自來回,放學有時順便買菜,參加各種活動。就這樣能力越來越強,信心越來越足,再也沒有人欺負她了。


遇到過不少被欺負不敢吭聲的孩子,以暴制暴肯定不是好的方式,這樣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建議家長注意訓練孩子這幾方面能力:

1、訓練膽量,遇事不要害怕。

2、無意的冒犯要包容,面對挑釁要敢於說“不”,迫不得已要還擊。

3、預感到危險時要懂得求助。

4、懂得有人喜歡欺負弱者,要讓自己變得強大。

5、維護自己,大膽表達自己的需求。

6、學會和夥伴友好相處,建立友誼。


媽咪老師


那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臨走的時候,老師跟我說:“你們家寶寶今天在幼兒園打人了,回去要說他一下,不能再打人了!”

我聽了當下就很吃驚,我們家寶寶一向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佛系寶寶,怎麼還會這一手?

趕緊問老師:“您知道他為什麼打人嗎?回去我好說他!”

結果老師來了一句:“可能是孩子之間爭玩具吧,具體我也不太清楚。”

回家的路上,我就問我們家寶寶:“今天在幼兒園為什麼打別的小朋友啊?”

他聽了很委屈,說:“爸爸,今天我一個人在玩玩具,一個小朋友過來搶,我不給,他還要,我就打他啦!”

我聽了,心裡暗暗讚了一句“兒子,幹得漂亮!”因為以我對我們家寶寶的瞭解,他說的應該就是實情,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覺得他打人一點的不奇怪,因為平常帶他在外面玩,他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特別羨慕,特別想要的時候,我們往往跟他說:“這是別人的玩具,我們自己的玩具在家裡,你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他會傷心的,你想想如果別的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你會傷心嗎?”從此以後,孩子物權意識就特別強,你的我的分的倍兒清。

當然嘴上是不能跟他這麼說的,我跟寶寶說:“他想搶你的玩具,你應該告訴老師,下次不能再打別的小朋友了知道嗎?他的爸爸媽媽知道了會傷心的。幼兒園的玩具是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你可以跟他說等你玩一會兒再給他玩,知道了嗎”

寶寶點點頭說:“知道了。”

其實,我培養孩子的原則很簡單:既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也不能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在幼兒園裡,老師對很多事情的處理思路是把事態平息下去,把爭端解決掉,但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未必都能瞭解得那麼清楚,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結果是縱容了一些小朋友的壞習慣,讓另外一些小朋友“被欺負”也只能吃啞巴虧。

我們家好幾個親戚都在幼兒園當老師,她們總結了一下,在幼兒園最容易被欺負的是2類寶寶:

一類是內向、膽小,遇到一點小挫折喜歡哭的寶寶,這類寶寶往往在家被家長過度寵溺,在家沒有受過任何委屈;

還有一類就是在家父母管教非常嚴格,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舉動,特別是一出現攻擊性舉動家長就如臨大敵、立馬扼殺在搖籃裡的,這類寶寶看著非常禮貌、非常懂事,卻也逆來順受,結果也成為別的小朋友欺負的對象。

其實,孩子被欺負,根源還是出在父母這裡,我們的原則還是:既不能欺負別人,也不被欺負,如果孩子在別的小朋友被欺負的時候還能挺身而出,那恭喜你,孩子培養得太好了!


寶爸循循尚幼


我想起來兒子說的一個同學的故事,這個同學容易被其他同學欺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同學很容易哭,其他的同學就不喜歡和他玩,覺得和他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很沒勁。

記得我兒子生日的時候,我兒子自己說他不想請這個愛哭的同學來參加他的生日聚會,所以我們就沒有請這個同學。到了生日聚會當天,這個同學的媽媽打電話給我老婆說,她兒子沒有被邀請結果在家裡也是哭起來,這個媽媽比較寵他,所以就親自出面打電話給我老婆說了這樣的情況。我老婆比較有愛心,就說那好吧,也來一起參加這個聚會吧。

後來他們也來了,我就稍微注意觀察了這個小孩,發現他的個子其實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感覺協調性不好。那天他們玩的是自行車場,很多小孩騎車爬坡都很溜就是這個小孩看起來有些笨,所以他和大部分同學玩不到一起,同時我也看到他媽媽和他外公兩個人在場很照顧他。我想應該這個就是原因了,就是寵的太厲害,幫小孩做太多了。使得小孩的能力喪失或者減弱。這樣他在同學這個小社會中就處於不利的位置。有可能會被欺負。


我是快樂藤爸


想死我表弟,他那個年代特別流行葫蘆娃和奧特曼,然後有一次我和舅媽去幼兒園接他,看見好多小朋友圍著他,拍一下,推下的,小朋友也沒有太大勁,看著特好玩,結果我弟終於還手了,先擺出奧特曼的手勢然後就開始像葫蘆娃一樣吐火了,我都笑死了,我舅媽說每次都這樣,但是那會小孩打架,家長不參與的,就覺得小朋友有他們的處理方式,大人就是看看笑笑,領著就回家了!一晃他也工作了!


L花非花


我的孩子前一陣跟我說了她在幼兒園被一個男同學咬了手的事情。我立刻停下手裡的事情,仔細問了過程,觀察了被咬的地方。看不出外傷。但她一晚上一直在唸叨這個事兒,我感覺她心裡有壓力。所以答應她去和老師問一下。

第二天,我當著她的面,問了事情的經過,老師說的和我孩子說的基本吻合,特別是被咬的位置是一致的。

老師說已經讓這個男同學道歉過了。我女兒也認可是道歉了。所以我就沒有繼續追問不放。畢竟沒有受傷,老師也不容易,全班那麼多孩子,孩子咬人也是一瞬間發生的事兒。

我和老師溝通的時候,孩子很高興、面部表情很舒展,我感到她看到媽媽為她去解決問題,她很開心,很有安全感。

我這麼做的想法有兩個。一個是我感到我孩子為此事心理負擔有點兒重。第二我想讓她知道,她說的話做的事,父母很重視,且必有迴響。這樣以後她才能願意和我們溝通。

溝通多了,我才能教給她如何去處理遇到的類似問題。她才能有方法、有膽量去應付這個複雜紛繁的世界。

回來後,我告訴她,有小朋友打你、咬你,你就趕緊喊老師。如果很疼,不要忍著,馬上打他。但不要打腦袋,媽媽希望你會贏。最後回家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目前幼兒園階段,我想也只能先這樣處理了。


黑靴騎士


孩子不被欺負,需要有氣場。我孩子雖小,從來也不欺負人,但卻有氣場。

我兒子照片

孩子一到校外,就興奮的跑進學校。在學校裡,他一是學習,二是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有一次,孩子在教室被其他孩子用腳絆了一下,孩子差點摔倒。

其實這個同學和他挺玩的來的,也沒惡意。只是開玩笑。

孩子轉過身,指著那個同學,義正言辭的說:這一次,我不和你計較。你再絆我一次,我就告老師。

面對我孩子的警告,那個同學服軟了。趕緊說:我以後不絆你了。我跟你開玩笑吶。

孩子又說:開玩笑不能絆人。

對方說:好好好。我以後再也不絆人了。


楊朱學派


不知道,方法太多,我剛上初一的時候有一次也被一些人圍了,被打的很慘,校服都撕破了,結果家長到學校,處罰了對方,兩天後我又被圍了,這次挨的更慘眼眶一個疤留到現在,還是找家長,一樣賠的錢完事,又過幾天還是他找了6個人,我這次估計會被打死,當時想法咱倆誰都別活了,瞄準一個,往死裡整,耳朵讓我咬豁了,抓起沙子往他眼裡,嘴裡使勁揉,眼眶讓我咬掉一塊,我也被打的很慘,左側肋骨打斷一根,一個變形開裂,都住院了,後來他去更大的醫院治眼去了,從那以後沒人敢惹我了。一直到高中,有外地的不少同學,還分幫派,想想都覺得搞笑,發生衝突很正常,有那麼幾次波及到我,我也沒吱聲,後來感覺我好欺負,家長來了跟初中差不多處理,我偷摸買了一根擀麵杖,真派上用場了,打了一次,學校給我開除學籍留校查看,然後高中生活就太平了。孩子怎麼教育不被欺負?律己,自信,開朗,善良,正直,感恩,睿智,這樣的孩子很少受欺負,也不欺負他人。


阿寶1433878


我就想知道如何養出一個不欺負其他孩子的孩子。我兒子一歲半,智商不高,個子卻高,不會說話,只會打架。

我真的好擔心他上幼兒園後天天被請家長。

如何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我講講我自己吧。我從小身材矮小且瘦弱,很多像我兒子這種傻大個就想欺負一下。但他們不會成功。

因為我看起來又矮又瘦,但並不弱。敢欺負我,我一定反擊。在同齡人中,我得勁比較大,所以打架佔優勢。

後來大一點,會有一群人要來打我。我只打帶頭的,瘋了一樣使勁打,其他人就再不敢打我了,然後來打群架的人變成了勸架的人。

後來我太厲害了,他們給我起外號叫小辣椒。於是有小朋友自己摔倒怕家裡人罵,就說是我推的,我打的。我都找出人證物證證明並不是我,或者找出我不在左岸現場的證明。

看到這裡,我都崇拜我自己了。

這一切都來源於我的爸爸。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是爸爸沒事會教我摔跤或者練習打沙袋。一到寒暑假就把我扔到農村姥姥家去,讓我掃院子餵豬,所以我比同齡人會有力氣,也更勇敢。

爸爸沒事會問我一些奇特的問題,比如說:如果有人跟蹤你怎麼辦。如果一群人來打你怎麼辦。如果著火了怎麼辦……如果地震了怎麼辦……如果一個人在家進了小偷怎麼辦……所以我面對突發情況並不慌張,首先想的是對策。

並且我的爸爸非常信任我,我說不是我乾的,他就一定相信不是我乾的。他會引導我為自己證明清白。會問對方小朋友什麼時候被我推到的,在哪裡,誰看見了。再問我,那時候在幹什麼,都有誰。所以後來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自己就可以解決。

給予你們孩子相應的智力跟體力還有愛和信任,他就不會被欺負。


秋逸162458451


不得不承認,“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是如此。家裡的小孩為什麼被欺負?很簡單,因為你“軟弱”!

我家大娃是個男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一直教育他不能說髒話,不能跟人打架,如果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要告訴老師,或者回家後告訴爸爸媽媽。原以為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總會有點什麼波瀾,誰知道風平浪靜,順順當當地三年就過去了,沒有出現我們之前想像的跟同學打架了啊,雙方家長見面協商啊等等之類的事情。當然了,一些磕磕碰碰的在所難免,這些不足一提。

但是,幼兒園畢業後的那個暑假,我當真是抓狂了。兒子在外面玩,經常哇哇地哭著跑回家,不是張三搶了他的玩具,就是李四把他推到地上,等等等等,我當時只是安撫他,“算了算了,他們不是故意的,別哭了”,“好了好了,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我經常就是這幾句話。直到有一次,小區裡的一個出了名的“飛天蜈蚣”,一個特調皮的女孩抓著一把沙子扔在我家兒子的臉上,眼睛裡,嘴巴里進了好多沙子,崽崽哇哇大哭,我聞聲而出,當時嚇得我頭皮一麻,趕緊抱回家用水衝,用毛巾擦......那個熊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奶奶領著她來賠禮道歉,說是帶我兒子去醫院檢查之類的。因為大家平時也挺熟的,再加上崽崽的眼睛也沒大礙,這事也就“算了”。

從那以後,我很少在孩子面前說“算了”這兩個字。徹底轉變了自己的觀念,我反覆地給孩子灌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退讓三分;人再犯我,斬草除根”這樣的理念!當然了,這樣說是誇張了一點,而且孩子也聽不懂。我翻譯給他的是“我們不去主動欺負別人,但是如果別人要來欺負你,一定要還擊”,“別人如果打你,第一時間打回去”,“人家打你一拳,你打他兩拳,人家踢你一腳,你踢他兩腳”,“如果有幾個人打你一個怎麼辦?能跑就趕緊跑!如果實在跑不掉,就抓住他們中間最兇的那一個,往死裡打”“所有的後果,老爸承擔”......

一年多以後,一個週末的下午,兒子跟兩個小夥伴在樓下的空地上玩沙子過家家,用沙子,磚塊堆了幾個“城堡”,玩得不亦樂乎,我端把椅子坐在幾米開外看著他們。不知什麼時候過來了一個大點的孩子,故意把他們堆的“城堡”全部踢翻了,崽崽轉頭看了我一眼,我趕緊扭頭裝作沒看見。崽崽他們準備重新堆,那個大孩子又是一通“破壞”,還把沙子踢到崽崽身上。突然,我家兒子怒了,撿起半塊磚頭,衝著那個大孩子的腦袋砸下去!沒有真的砸,只是做了個樣子,比劃了一下。大聲衝他吼了句“你再踢 我就砸你!”那個“小霸王”楞了足足3秒鐘,一聲不吭地走了......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教育方式到底對不對,目前我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只能如此,誰都不想自己家的孩子被欺負!“軟”是內在的,性格不能“軟”;“弱”是外在的,體質不能“弱”。軟弱跟善良,隨和,寬容是有本質區別的。祝願天下的小朋友們都能內外兼修,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