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趙信義


因中紀委對一些歷史上的廉官和貪官接受,特別是一批影視劇的跟進,讓很多人瞭解清朝的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順治十八年(1661年),已四十四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他最後被樹立典型,也表彰最初參加為清政府工作的知識分子。

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應該說于成龍成為清朝廉官的象徵,一是他做的確實好,二是康熙當時也需要樹立學習典型,正好找到比較合適的榜樣。于成龍逝世後,南京男女老幼,商販僧侶皆痛哭流涕,可見中下層人民對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康熙帝破例親為于成龍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滿族文化網


清代不但有于成龍,而且還有兩個,兩個都是清官和名臣。

第一個于成龍被稱為老於成龍,山西永寧州人,官至兩江總督。

第二個于成龍被稱為小於成龍,漢軍鑲紅旗,生於遼寧,說起他來大家也不陌生,因為他是單田芳評書《於公案》的主角,官做到了河道總督和直隸巡撫。

要證據去看《清史稿》,老的在列傳六十四,小的在列傳六十六。

我重點說說老於成龍。

老於成龍小史

于成龍(1617年—1684年),山西永寧州人。清順治十八年任廣西羅城知縣,康熙六年任四川合州知州,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任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死,賜諡“清端”。

他以清廉著稱,多次被康熙嘉獎,稱他為“清官第一”和“天下廉吏第一”。

老而有為,敢作敢為

于成龍不是官之世家,而是鄉紳之家。崇禎十二年考了個副榜貢生,後來因為家庭問題和清末戰爭,到順治十八年才進京備選,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那時他已經四十五歲,是實實在在的大器晚成。

羅城在順治時期絕對是個要命的鬼地方,千里迢迢,少數民族多,山多,獸多,瘴氣多,就是人少。少到什麼地步?于成龍上班第一天在縣城看了看,只有六戶人家,長期戰亂,縣城被毀,連個城牆都沒有,衙門是三間茅屋,沒有門窗。

這個縣令還怎麼當?是你你高興不?

于成龍接受任命的那天起就知道這個官不好當,他覺得自己可能回不來了,於是流著淚告別母親和妻兒。看到通風漏氣的衙門,他沒多話,直接上班,低頭硬幹。安撫百姓、打擊強盜、平定騷亂、減輕徭役、加強生產、運鹽辦學,一項一項地做,每項都做到實處。

七年時間,于成龍讓一個鬼地方又變回縣城。

七年之後,于成龍五十二歲,被提升為四川合州知州。合州比羅城好不到哪去,一個州只有百戶人家,一年能收繳到的賦稅只有十五兩白銀。于成龍還能說什麼?低頭一陣猛幹,一個月後戶數就到了一千。

不久他又成為湖北黃岡的同知。黃岡多盜,于成龍開始捕盜。他自己化妝成乞丐,深入盜穴做臥底摸情況,最後一舉將其剿滅乾淨。

康熙十三年,于成龍任武昌知府。

吳三桂叛變,他去平定黃岡一代的叛亂。手下以前的捕快劉君孚也加入了叛亂,但是還在猶豫不決,于成龍膽子很大,直接騎著馬帶兩人去見劉君孚,劉君孚看到他二話不說直接下跪投降,地方很快平定。

最厲害的是下來的事。

打完這一波,又去打何世榮。何世榮是吳三桂任命的遊擊,勢力不小,而清兵人少。開戰的時候戰鬥非常激烈,千總吳之蘭直接戰死,清朝這邊開始後退。五十七歲的于成龍在千鈞一髮之際自己冒著箭雨縱馬前衝,邊跑邊對千總李茂升喊:我死了你回去稟報巡撫大人。受到激勵,清軍開始反攻,最後拿下何世榮。

這件事在七年後康熙見到于成龍時還一再說起,可見影響之大。

康熙十六年,于成龍升黃州邊防道。康熙十六年,于成龍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升直隸巡撫。康熙二十年,于成龍任兩江總督。六十五歲的于成龍,不但清簡廉潔,還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他體察民情,愛護百姓,一如既往。

于成龍在福建時朝廷實行海禁防鄭成功,地方官常以“通海”的罪名隨意搜捕漁民,處以死刑。康親王傑書在福州維持治安。于成龍見傑書,要求釋放無辜平民,官員們難以做決定,于成龍指著庭下婦女兒童大喊:她們有什麼罪要受死?皇天在上,人命關天,我發誓不能不管這件事!康親王傑書很早就知道于成龍的大名,看他慷慨激昂,立即放人。

于成龍是個有才能的官,不但會做事,也敢於做事,每到一處,百姓極為愛戴。他從福建離開的時候數萬百姓哭著送別,場面連他自己都感動地痛哭起來。

清簡廉潔,至始至終

在羅城時,百姓繳納田賦的時候總要多出點錢放在於成龍案上,說;“老爺不要火耗,不講究吃穿,用這點錢買點酒吧。”于成龍很感動,只留下一壺酒的錢。

從黃州邊防道到福建按察使上任,他買了幾石蘿蔔,靠這路上吃飯。

康熙二十年去兩江總督上任,為了避免接送,于成龍不做通知,不住公館,自己乘車住店,南京官員出城迎接,而他已經單車入城,既不接受請客吃飯,也拒絕接受所有禮物,弄得南京官吏不知所措。

于成龍吃的很簡單,每天上頓青菜下頓青菜,當了總督也不變,人稱“於青菜”。豆腐都算好菜,每天二斤,能吃一天,常年不見雞鴨魚肉,和海瑞絕對有一拼。喜歡飲酒,每次半壺。湖北做官的時候兒子來探親,回家時才買了一隻鴨子,半隻送兒子,半隻留著喝酒。喝茶不買茶葉,讓僕人每天採衙門後的槐樹葉當茶。

康熙二十三年去世,地方大員和同僚下屬來弔唁,床頭放著一個方形竹器,裡面放著一件袍子,還有幾隻瓦罐,盛了粗米和豆豉,除此以外再無它物。消息傳開,南京罷市,人人痛哭,家家祭祀。

生時平凡,死時偉大

一個做事的官,一個清廉的官,始終如一地為人民服務,于成龍不朽。

為人廉潔奉公,官越大越謹慎,康熙都忍不住感嘆:“天下官員像于成龍這樣的能有幾個啊!”最後結論是:于成龍實是天下廉吏第一。

這樣的官會人們會永遠尊敬他,紀念他。


鬼山楓語


清朝有兩個于成龍,一個是文官,做到兩江總督。一個是武官。你圖片的電視劇是兩江總督于成龍,那就說說這個人。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等讓很多人知曉了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清官能吏,他是三晉大地的良士先賢,康熙帝稱其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他的一生可用“大器晚成”四字概括,45歲經吏部詮選赴廣西羅城任知縣,宦海浮沉20年後,官至兩江總督。出鎮兩江是于成龍政治生涯的頂峰,也是其仕宦生涯中所遇風波最多之地。

一、廉吏入主兩江

“兩江總督”由順治四年(1647)所設“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一職變革而來,後拆江南省為江蘇、江西兩省,河南省不再為此總督轄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三地行政、軍政等事務。能臣廉吏于成龍為康熙帝所器重,成為了“首任”兩江總督。

于成龍生於晚明,祖上為官宦之家。青年時期的于成龍本欲以科舉入仕,但終明崇禎和清順治兩朝皆科場失意。康熙元年(1662),于成龍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去往滿目瘡痍的羅城。在羅城任職六年,于成龍一改該地舊貌,羅城出現百姓安居樂業之景。因政績卓著被廣西布政使金光祖(後任廣東廣西總督)舉薦為“卓異”,官升四川合州知州,後又歷任湖廣黃州府同知、湖廣下江陸道道員、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等職。于成龍所官之處,百姓皆傳揚其廉潔德行,稱讚其善政。

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江西江南總督阿席熙因瀆職被罷官,康熙帝諭令歸家葬母的于成龍繼任。次年,于成龍安頓家人後,攜幼子於廷元赴任。于成龍以廉潔著稱,節儉樸素尤甚於常人。傳聞,于成龍為暗查兩江地區的社會風貌,是坐著一輛毫不起眼的騾子車進入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衙署的。到任後,于成龍又謝絕兩江官場為其安排的接風宴,並下令減免一切用以宴會的陳設。其言其行,盡顯清廉之性。

于成龍主政兩江後,為解民所憂,很快便將其廉政方針下達各地,兩江地區在其治理下,社會風貌煥然一新。

二、建設兩江多惠政

事實上,于成龍主政兩江與治理其他地方並無差別,一如既往地貫徹其清嚴忠直, 勤勞治事的為官之道。雖然只主政兩江地區兩年,但于成龍在這兩年中做了諸多實事,為百姓所稱道。

據袁枚《隨園筆記》所載,于成龍入主兩江後,其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為害兩江多年的大盜魚殼明正典刑。魚殼其人,史料無載。但很多於成龍的傳記,多將魚殼與江寧將軍赫裡(原型為噶禮)聯繫在一起,認為魚殼得赫裡庇護才橫行於兩江。民國時期,許指嚴《十葉野聞》將魚殼與廢太子胤礽、雍正帝等聯繫在一起,認為魚殼乃支持胤礽的能人異士,只是由於宮廷鬥爭而出走江湖,于成龍所殺大盜魚殼為假借其名之人。這些傳聞的真實性不置可否,但于成龍卻有編修《彌盜安民條約》28條之事,這對於肅清兩江盜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成龍畫像

為扭轉兩江官場的不正之風,于成龍制定《興除利弊約》,將實耗、私派、賄賂等15項積弊一一指出,要求各級官員相應改過自新。于成龍以自身為標準,結合兩江地區官員實情,制定勤撫卹、慎用刑、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為主要內容的《新民官自省六誡》。為避免懶政行為,他又連續頒佈《革秋審陋規檄》《清理獄禁檄》,要求官員積極行政。

兩江為文風興盛之地,但于成龍上任後,發現兩江地區學政廢弛,童試、鄉試皆漏洞百出,對於國家取士極為不利。他的《飭勵學政事宜》中列舉兩江地區科舉事業的十三大弊政,並逐條修正弊端。于成龍還時常至江寧各處學館視察,賙濟窮苦書生,鼓勵生員勤讀書。于成龍曾召集鄉紳修建虹橋書院,聘請名師講學。兩江學風在其引導下有了很大改變。

除以上種種惠政外,于成龍還有興保甲、禁養馬、禁推諉、禁誣良、禁民惰等政令,他總結了“立保甲法三十八款、抑奢倡儉一百二十句、列舉貪惡五十九條、痛恨豪強惡行一百六十句”等材料下發府州縣施行。

《于成龍》劇照

三、星隕兩江美名傳

于成龍在兩江的惠政,對於百姓而言是幸事,但是對於兩江官員而言卻是難事。兩江地區為清朝財源之地,這也導致一部分官員講排場、好面子,因而於成龍的廉政措施,開罪了這批官員。他們開始造謠于成龍任人唯親,在兩江地區作威作福,目中無人,更誹謗于成龍已經變質為貪官。

于成龍塑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副都御史馬世濟在江寧督造漕船,部分兩江官員向其進讒言。馬世濟回京後參奏于成龍年老體弱,直言于成龍被中軍副將田萬候欺騙矇蔽,其政令多令百姓不滿,甚至直指于成龍貪戀權位。吏部核查此奏疏後,上請康熙命于成龍回奏。于成龍已年近古稀,且常年受病痛之苦,聽聞此彈劾之後,思緒混亂,上疏請求辭官。康熙帝考慮再三後,堅信于成龍為人,命其任繼續鎮守兩江,又因江蘇巡撫餘國柱、安徽巡撫塗國相升任他官,命于成龍暫攝兩省巡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久病纏身的于成龍病逝於南京總督衙署,身後僅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別無他物。康熙帝聽聞其病逝之事後,言“于成龍督江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後,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

兩江百姓在於成龍出殯之日罷市聚哭,家家繪于成龍畫像祭祀。于成龍在兩江走完了他的一生,他一生廉潔的美名雖在兩江地區受到質疑,但最終事實勝於雄辯。于成龍在兩江百姓的心中,無疑是正義、廉潔的化身,也正因為他的德行,其美名流芳百世,為萬民敬仰。

文史君說

于成龍在兩江地區的兩年,反映出“治大省如烹小鮮”的道理,他任職兩江總督是後世官員學習的榜樣。如其孫於準所言“先清端平生從不講學,而所行未嘗不合於道。”于成龍也無愧於碩儒範鄗鼎的評價,“本朝養士四十餘年,得於先生,先生之廉可不謂其盡善乎。”

參考文獻:

[1]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編:《中國廉政史話·人物卷》,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1月。

[2]王振川:《廉能第一于成龍》,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

[3]趙爾巽等著:《清史稿·于成龍傳》,中華書局,1977年12月。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于成龍,歷史確有其人。不但有其人,而且被贊為“於青天”。

于成龍出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山西人士。清順治十一年,于成龍被派往廣西羅城縣任知縣。于成龍另行之時,只待家中隨從二人,走了大半年才到了羅城縣,到達之後已經跟乞丐沒什麼兩樣。羅城縣地處群山之中,少數民族雜居,民風粗獷兇悍,常常發生械鬥事件。當時全縣城只有六戶人家,有一處小官衙,因為常年沒有縣令,早就坍塌。于成龍只好和僕人寄居關帝廟內。關帝廟四外透風,出來一張供案當桌子,三人全部睡在地上,連張床都沒有。

于成龍走訪鄉間,到田間地頭跟老百姓拉家常。鼓勵在外人員回鄉,化解族人矛盾,教化百姓禮儀等等。三年之後,此地大變樣。七年之後,等他離任之時,百姓無不落淚不捨。送行百餘里,仍依依不捨。

于成龍以“卓異”被廣西巡撫舉薦,康熙六年,授予他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龍到達四川不負皇恩,將因戰亂變得荒廢不堪的合州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有一百戶增長為一千多戶。四年之後,此地變成繁華場所。

此後,于成龍先後被康熙授予湖廣下江陸道道員、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被康熙親賜匾額“清官第一”,並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

于成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歡欣雀躍,紛紛稱讚他為“於青天”。康熙二十三年,為民操勞一生的老總督于成龍在衙門的椅子上端坐而逝,享年67歲。于成龍為官二十餘年,不論到何地從未攜帶家眷。他去世後,負責身後事的一干人等,在他的居室收拾遺物時,只在床頭的箱子裡,找到一套粗綢做的袍子。瓦甕裡有幾石米和幾罐鹽豆豉,文武官員無不慟哭失聲。

於青天仙逝,百姓無不為此悲傷,人們聚在一起痛哭,有人專門繪製他的畫像祭祀在廟堂,前往總督署祭奠他的百姓每天有萬人之眾。

康熙得知消息,對文武感嘆道: “居官如於成龍,能有幾耶?”


大獅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

其實,很多年前,《一代廉吏于成龍》、《廉吏于成龍》等作品就已經問世,從此也可以看出于成龍這一形象是多麼的被人喜愛。作為優秀官吏的代表,于成龍在那個“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年代實在堪稱難能可貴,這樣一位完美的官員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也在情理之中。那麼,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筆者的答案是:歷史上,清朝真的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有兩個。清朝的兩位於成龍都是當時的名臣和重臣,他們一個曾任兵部尚書、河道總督,一個更是在去世後被追贈為官居從一品的太子太保。筆者要說的,便是品級更高的這個。

萬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龍出生于山西永寧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一帶。他生於農家,年幼喪母,但他孝順父親和繼母,一家人生活十分和諧。崇禎十二年(1639),于成龍參加鄉試,但明末吏治腐敗,考場徇私舞弊現象氾濫,於是于成龍便直抒胸臆,批判時政。直言不諱的于成龍沒有遇到伯樂,於是他便放棄求取功名。

清兵入關後,于成龍苦學四年,參加了清廷組織的考試,但遺憾落榜。順治十八年(1661),于成龍在國子監學習,學成後得以直接入仕,不過於成龍被清廷分配到廣西羅城,也就是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擔任縣令,他不顧家人阻攔,毅然前去就職。

據史書記載,當地“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于成龍到任後,便召集官吏和百姓,講解政策、安撫民心,有盜竊案件時,于成龍立刻將其逮捕,證據確鑿後便依法處置。不久,“民安其居,盡力耕耘……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此後,于成龍上書請求減免當地賦稅,並修建學宮、養老救濟機構,全縣有條不紊的發展。他出色的政績得到了兩廣總督的青睞,於是被推薦到四川合州,也就是今重慶市合川區一帶當知州。于成龍延續自己一貫的治理風格,將合州也治理的政通人和。

此後,于成龍升遷湖廣黃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康熙十六年(1677),清廷為管理江河防務而設立了江防道,于成龍被封為湖廣下江防道道員。第二年,他又升任福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兩年後,于成龍就任直隸巡撫,一路躍升到從二品。

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親自召見他,並稱贊他為“清官第一”,並在不久後封他為兩江總督。三年後,于成龍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史載:“金陵人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皆輟市,如喪其親……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聲如不聞。公之得吏民之心,江寧人謂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鄧海春


清朝當然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能吏與廉吏,《清史稿》裡有于成龍傳,那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于成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于成龍生於公元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是山西永寧人(今山西呂梁市)。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龍第一次參加山西的鄉試,成為副榜貢生,也就是不是舉人。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于成龍再次參加鄉試,未中。

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國子監,此時于成龍四十四歲,也就說明於成龍既不是舉人,更不是進士出身。

清廷任命于成龍成為廣西羅城的縣令,而清拿下羅城僅有兩年,前面兩任的縣令是一死一逃,于成龍不顧家裡的反對,支身前往羅城。于成龍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毫不畏懼,用了三年的時間,羅城大治。

兩廣的布政使金光祖十分讚賞于成龍,羅城之治成為全省的榜樣。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時任兩廣總督的金光祖舉薦于成龍,以政績突出,擔任四川合州的知州,從五品。

于成龍在合州的表現也很好,合州的人口與墾地大增,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于成龍升任湖廣黃州府同知,也就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

于成龍在同知任上四年,被任命為知府,從四品,任上又是四年,政績評價同樣突出,所以很受湖廣巡撫張朝珍的讚賞,所以被任命為武昌知府。

康熙十六年,于成龍成為湖廣江防道道員,正四品。康熙十七年,于成龍成為福建按察使,正三品。

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升為直隸巡撫,從二品。康熙稱讚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沒多久,于成龍升任為兩江總督,從一品。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終年六十八歲,于成龍死的時候,他的木箱只有一套官服,沒有其他的東西,可見於成龍之清廉。被贈太子太保,諡號為清端,入賢良祠。

于成龍死的時候,兩江的百姓痛哭,康熙親自為其寫碑文。


歷史簡單說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人。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都有講到,康熙帝稱其為“當世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45歲才遠赴廣西羅城任知縣,宦海浮沉20年後,官至兩江總督。三次被地方各級官員舉薦為“卓異”(清代定期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等級,為最高等級),是對他最好的嘉獎。



平凡人的赤子之心


 于成龍(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康熙朝時的名臣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龍的科舉之路比較艱辛,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典型,早年間一直都在為科舉考試而輾轉反覆。一次,他參加鄉試時,考官公然索賄受賄,這讓餘成龍震驚,於是他竟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結果自然沒能高中。

直到40多歲時,于成龍依然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只能以副榜貢生的身份步入仕途。

1661年(順治十八年)時,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知縣,開始了自己縣太爺的生涯。他在任上,明確了保甲制度,嚴懲緝獲案犯,大張旗鼓地“嚴禁盜賊”,使的“鄰盜”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也十分注意招募流民,積極恢復生產,全力保證百姓的安居樂業,耕有其田。

1667年(清康熙六年)時,于成龍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親自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在第一步完成,贏得民心之後,他又以剛柔相濟的鬥爭策略,解決了域內的民生問題。

 後來,于成龍遷任湖廣黃岡擔任知州,由於政績突出,屢屢升遷。先後擔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接著被加封兵部尚書銜。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入京覲見老闆,之後升任兩江總督,成為正兒八經的一方封疆大吏,手握實權。儘管官越做越大,但艱苦樸素的習性一直都在他身上,不曾丟棄。他的生活中,幾乎整日就是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此,百姓稱他為“於青菜”。

于成龍不管在哪裡為官,都能保持著自己一貫兩袖清風的秉性,而且為官清廉,甚至到了誇張的程度。他堅持為民做主,造福百姓,不畏權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死在了任上。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並盛讚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至今,很多人還把他僅僅和“清官”等同起來,其實這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認,于成龍是一名清官,但他勇有作為和善於作為的為官理念,直到現在,都應該被大力弘揚和學習。

回答完畢!

《于成龍傳》

《清官于成龍》






文史不假


清朝有于成龍這個人,但是沒有證據,畢竟你閉上眼睛就是天黑,我說天上有太陽你也不一定相信。




清朝不僅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記載於史冊的于成龍還不止一個人。康熙一朝就有兩個叫于成龍的著名人物,他們曾同地共事,都官至一品總督,並且都為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廉吏。

其中一位於成龍(1617~1684)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呂梁市),號北溟,諡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龍。這也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于成龍,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

圖——影視劇中成泰焱版于成龍

此于成龍是明朝副榜貢生,也就是備取生,不算中舉。清朝順治年間于成龍參加科考仍然沒有中舉,直到入了國子監學習畢業才進入仕途。此時他已經44歲了,可以說大器晚成。

于成龍當官後,為政清廉,整頓吏治,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康熙稱其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圖——于成龍雕塑

另一位於成龍(1638~1700)比山西于成龍小21歲,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為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諡襄勤,稱為襄勤公于成龍或於振甲。

于振甲(為了區別于山西于成龍)不同於于成龍,生下來就是旗人,不能參加科考。和于成龍相同的是,于振甲也是通過進入國子監學習而進入仕途。

于振甲出仕做了樂亭(今河北樂亭縣)知縣,後來官至直隸巡撫,這個職位於成龍也做過兩年。

和于成龍不同的是,于振甲的主要功績在於治理河道。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就是因於振甲而得名。

圖——影視劇中於振甲形象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渾河發大水,和永定府境內河流合水一處,給北京帶來了嚴重水患。當時于振甲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撫,康熙親自點名于振甲治理河道。

于振甲親自查勘渾河河道,決定加固石盧段舊堤的同時,對盧溝橋以下河段進行大規模治理,疏築兼施,既築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時注意治沙,並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變以往歷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

經過於振甲不懈努力,渾河終於治理成功,從此改名永定河。

後來于振甲被任命為河道總督,統領全國河道治理。黃淮地區自古就是中國河水氾濫地區,為了徹底根治這一頑疾,于振甲日夜操勞,積勞成疾,死在了河道總督的任上。

于振甲死後,朝廷追封太子少保,諡號襄勤。


圖——于成龍(于振甲)墓,現已破壞

兩個于成龍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山西于成龍官總督江南、江西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諡清端;遼寧于成龍歷官總督河道、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諡襄勤。

二人都不是通過科考進入仕途的;二人都曾任直隸巡撫;二人都因為清廉得到康熙御批嘉獎;二人都是因勞成疾死於任上;二人都獲得朝廷諡號。

不過相對來說還是山西于成龍能力強一點,遼寧于成龍屬於漢軍旗,出身好一點。

說了這麼多,清朝有沒有于成龍,就在你怎麼看了,非要說沒有的話我也無話可說。



既然看到這了,順手點個關注吧,又不會懷孕,也不會掉肉。

資料來源:《清史稿·列傳六十四》、《清史稿·列傳六十六》


別酒流年


歷史上的確有于成龍這個人,他可是清朝的名臣。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他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明朝的時候,他科舉不順,在明朝于成龍並沒有一官一職,他的仕途是在清朝開始的。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當時已經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拋家舍業,接受了清廷的委任狀,來到了遙遠的廣西羅城做縣令。

當時羅城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城內只有居民6戶,茅草數間,縣衙也是破茅草屋,當時的這裡治安環境也是混亂不堪,之前這裡的兩任縣令一死一逃。當時沒人願意到這裡為官的,當時恐怕除了于成龍沒有第二個人願意千里迢迢的來的這裡做官了。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為官六年,三年的時間就使得這裡大變樣,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政績突出,之後于成龍不斷連續升遷,官也是越做越大。他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府同知、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並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命令于成龍監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政事,不久于成龍在任上去世。

于成龍可謂是大器晚成之人,他入仕晚,但是他的升遷速度很快,從一個邊陲小縣令到清朝的封疆大吏。他的升官不是靠溜鬚拍馬,走後門來的。而是在任期間真真切切的為老百姓去辦實事,是靠良好的口碑得來的。于成龍去世後被康熙皇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皇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