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她”有共同的愛——內蒙古基層女性工作者群像寫真

新華社記者朱文哲、李志鵬

她,“90後”的年齡擔起社區防疫的重擔;她,退休前依舊堅守在崗位一線;她,用愛鼓勵女兒逆風前行。她們,是母親,是女兒,是抗疫“戰士”,她們用自己的平凡小事,書寫出春日裡最美的大愛詩篇。

“暖寶書記”:“90後”女孩心暖社區

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的興科社區,提到社區黨委書記王舒,每個人都會親切地稱她“暖寶書記”。這個“90後”女孩常說,自己或許是最年輕的“居委會大媽”。今年春節,王舒原打算跟丈夫回他的老家河南過年,可突發的疫情讓她選擇了堅守。“我們社區下轄11個小區,作為社區黨委書記,我必須站在前線。”王舒說。興科社區是當地規模最大的社區,在疫情防控初期,摸排社區2萬餘名居民的流動情況成為王舒和同事們的大事。打電話、入戶走訪、設點登記,一系列措施讓連續兩輪的摸排工作高效完成。“每次看到王舒,她都是腳步不停、電話不斷。”小區網格長劉巍說。

“大娘,我把買的菜給您放門口了,有事隨時找我啊。”上午不到八點,王舒就把剛買好的蔬菜送到獨居老人吳煥英的家。王舒常會幫助社區行動不便的老人買菜送藥,在疫情防控期間,這更成了她每天的“打卡項”。

為確保各小區防疫點的測溫儀在室外能正常工作,王舒給每一個站點都準備了暖水袋來為測溫儀保暖;為減少居民流動次數,她天天在社區巡邏勸阻;上衣兜裡她會多放兩個口罩,為的是給身邊的人應急使用……王舒的一個個小舉動,暖在了社區每一個人的心裡。

敬業女工守社區:退休前我還要“發光發熱”

今年50歲的谷鳳玲常說,她的工作一直都沒有離開社區。作為中國聯通呼和浩特市分公司客戶響應支撐中心的總調度,谷鳳玲平日的工作就是和社區通信項目打交道,疫情防控期間她主動報名社區防疫志願者,協助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

“其實報名的時候心裡會緊張,但身為黨員,我覺得自己應該站在那個位置上。”谷鳳玲說。

谷鳳玲在社區的執勤時間是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這正是小區居民上班或採買的時間,人流量相對會多一些。為了守好小區防疫這道門,谷鳳玲執勤期間從沒有離開登記點半步,為了不讓天冷影響手持測溫儀的精準度,她一直把測溫儀揣在懷裡保溫。

敬業,一直是谷鳳玲的“標籤”。參加工作的30多年,谷鳳玲始終把工作擺在首位。她所在的部門承擔著呼和浩特全市近一半的固話與寬帶的裝機和售後維護任務,2015年公司在全市的寬帶線纜升級項目也成為谷鳳玲的一大挑戰。“當時每天都加班,受理的業務也是種類多樣,雖然事情複雜繁瑣,但每解決一項,自己心裡也踏實一些。”谷鳳玲說,“雖然工作有壓力,但這是‘痛並快樂著’。” 辛勤的工作讓她得到了同事的認可。一年的市級勞模、連續兩年的公司勞模,收穫的榮譽並沒有使她驕傲,她還是那個最晚下班的“谷師傅”。 “今年十月我就要退休了,但退休後我還可以幫同事們做做零活,人退休了,心還在這兒。”谷鳳玲說。鐵路售票“母女檔”:是家人更是“戰友”

王玉萍是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火車站的售票員,從春節至今她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同為售票員的女兒張子怡和她一起堅守崗位,組成林西火車站的“戰‘疫’母女檔”。

1994年入路的王玉萍是一名“老客運”,擔任售票員也已八年。“入路那年女兒出生,我的工齡和她的年齡相同,現在我們又在同一崗位,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安排。”王玉萍說。

對女兒來說,王玉萍在工作中是師傅。她用“售票擂臺賽”的方式激勵女兒提高業務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給女兒傳授工作經驗。現在的張子怡已經成為林西火車站的“售票狀元”,這也讓王玉萍感到欣慰和驕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火車票退改簽業務量激增,每天和上百名旅客發生錢、票、證的“親密”接觸,張子怡感到有些緊張。“媽媽說,穿上這身鐵路制服,心裡就要有責任感,只要科學防護就不會有問題。”張子怡說,媽媽的鼓勵讓她燃起鬥志,她主動向組織遞交“請戰書”,申請在輪休期去別的崗位繼續堅守。

她們是家人,更是“戰友”。疫情期間,母女二人只有交接班時才會見面,簡單的叮囑,相互的鼓勵,兩個人工作的身影成為車站裡最溫馨的畫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