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才是當代人讀歷史第一要素呢?

最近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馬·祥瑞御免·親王·伯庸的新作:《顯微鏡下的大明》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讀的時候不亦樂乎,恨不得切盤豬頭肉,開一瓶啤酒,方才來得過癮。讀完之後見人就推薦,恨不得硬塞給別人,強行逼著大家和我一起看,然後坐下來細細討論一番。

馬伯庸的名頭自然是極響的,不過雖然自己是他的忠實擁躉,但並不是無條件的盲從。翻了翻讀書記錄,他的作品差不多可以算是都看過了。如果要說起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長篇不如中篇,中篇不如短篇。要是我們拿幾部作品來打個比方的話,那就是《風起隴西》比《長安十二時辰》要好,《長安十二時辰》比《古董局中局》要好,至於《四海鯨騎》,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寫得出《三國機密》的同一個作家。

究其原因,馬伯庸的寫作風格是長於文字,精於考據,加上古靈精怪的大腦袋,奇思妙想常常層出不窮,讀者一路看下來,常常有腦洞大開的感覺。但是他不擅長佈局宏大的故事,同樣對於複雜的人物邏輯關係駕馭起來也不是很拿手,勉力為之,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就拿前不久大熱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來說,剛開始讀得時候恨不得挑燈夜戰,直到讀完之後掩卷回味,卻覺得破綻頗多,而且似乎拖沓囉嗦了些。直到有一次看到親王的採訪才知道這種心理不適從何而來,寫作本書的出發點是馬伯庸偶然看到的一個製作精美的長安城模型,看得入迷之後就開始構思小說,原本確實也是想寫一箇中篇,沒想到寫著寫著就收不住了,越寫越長,越寫越多,徹底豁邊了……難怪看到後來會有一種感覺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怎麼還沒有寫完?怎麼還沒有寫完?怎麼還沒有寫完?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回到《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本書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其長而無其短。

全書一共三百四十多頁,講了六個故事,平均每個故事五六十頁。這個長度可以說是剛剛好,親王的一支生花妙筆正好可以揮灑自如,指點方遒,加上祥瑞御免一貫以來的非考據不成書風格,真的是下了諾大的力氣去查閱了海量的明朝史料,尋章摘句,縱然談不上皓首窮經,也絕對是紮紮實實做足了功夫。

那麼到底是六個什麼故事呢?

《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講的是萬曆年間,由於某個數學算賬天才不經意間的發現,一項不公正的稅收政策在南直隸徽州府各縣之間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混亂。長達數年之間,圍繞著如何分攤,各方勢力輪番登場,鄉民,士紳,官府,朝廷,乃至渾水摸魚者,火中取栗者,瞞天過海者,紛紛出馬。大展拳腳。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一場發生在婺源縣,卻持續了超過六十年的鄉里爭端,起因卻是到底是保住文脈風水重要,還是賺錢牟利重要。這一集中,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大明朝的基層官員到底是如何做事的,真的是螺絲殼裡做道場有之,牛不喝水強按頭亦有之,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第三篇是嘉靖年間,歙縣一樁民間廟產爭奪案,精彩程度完全可以和熱播的美劇相提並論。長達八年的訴訟,鳩佔鵲巢者處心積慮,耕讀傳家者百折不撓,雙方各展所長,機關算盡,最後打到了金鑾殿,扯到了明世宗的逆鱗“大禮議之爭”,一場民間官司到了這個份兒上,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這是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大概和自己最近一直在研究的話題相關。某種程度上,本篇的主角大明黃冊其實就是五百年前的大數據管理,其中又包括了人口普查,田畝丈量,錢糧稅負諸多要素,然後再從黃冊制度的制定到完善再到衰敗以及最後徹底的崩壞,顯示了堂堂大明是如何一步一步垮掉的。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可能是全書最短的一篇?但是讀來卻是最讓人心寒齒冷的一篇。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涉案銀兩總數還不及江淮鹽商的一頓家常便飯,卻引來了無數蠹蟲的叮咬,上下其手,百般刁難,膽大妄為,其心可誅。中國傳統官場中的胥吏之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最後一篇簡直已經帶有了魔幻主義的黑色光環,四個原本清清白白的平民老百姓,因為惡人之貪之壞,自己鋃鐺入獄不說,還被捲進了廟堂大佬們的明爭暗鬥之中,到了這個地步,一句身不由己恐怕都不足以體現出何謂螻蟻之命的悽慘與無奈。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馬親王的文字無疑是過硬的,靠譜的。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戰火連綿,顛沛流離之下已經殘缺不全的文獻原本都已經面目模糊,虧得他下得了這般笨功夫,抽絲剝繭,像個當代福爾摩斯般的一一復原,使得我們得以窺見當年的老百姓是如何苟活於世上。

對,這是一本講老百姓的書。

其實看到一半的時候,自己不由自主的想起來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張宏傑所著的《大明朝的七張面孔》,不過很快發現兩者大有不同。張宏傑寫得是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賢,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有皇帝,有大臣,有太監,還有山大王,說白了,都是大人物。舉手之間,千呼百應,動輒血流千里,人頭滾滾。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馬伯庸的新作卻不然,主角無一例外,都是些尋常百姓,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構成了故事的基調,但是卻一點也不簡單。因為這些人才是大明朝的基礎,因為這些人才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很多他們的煩惱,我們有;很多他們的痛苦,我們有;很多他們面臨的諸多難題困境,其實我們都有,即使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說是改頭換面,一直都有。

這就是他孃的生活,狗日的生活,無FUCK說。

從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王朝的底層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有多難,為什麼看似一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大明怎麼就這麼攔都攔不住的說垮就垮了呢?繩鋸木斷,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道理。說起來一點都不復雜,但是真的如果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說不定你也會和我一樣毛骨悚然呢。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說起來,這本書倒是我今年頭上看的另外一本書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推薦給大家,不妨一閱:那些所有宏偉的,耀眼的大場面背後都是一個個瑣碎的,平凡的,密密麻麻的小細節

《光榮與夢想》

都是通過攫取了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人所知的細節,以小見大,窺一斑而見全豹,因為都是自己耳熟能詳的身邊事,讀起來自然就會輕鬆愉快很多。這裡不得不再誇一誇馬親王的文筆,寫得真是好,講道理的時候有理有據,講故事的時候娓娓動聽,文言文白話文隨手拈來,自由切換,全無痕跡。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掩卷之後,忍不住浮想聯翩,畢竟電視廣告裡面都說,人類不能失去聯想嘛……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原來那些發生在幾百年前的大事小事,直到今天依然換湯不換藥,悄然發生在你我他身邊,有的改頭換面,有的與時俱進,有的甚至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直接就原封不動的端上來了。歷史啊,讀的多了難免會發現,還真是沒有什麼新鮮事呢。幾千年來都一樣,烏鴉還是那麼黑。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那麼說到最後,到底什麼才是當代人讀史第一要素呢?

那就是,不要把古人都想成笨蛋!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那就去看這本書吧!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三十年前的蘇聯什麼樣子?去德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