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評】浪費,也是新的形式主義……

今天看到一篇好文章《媒體觀察:莫讓縣級融媒體中心變成一堆生鏽的機器》,雖然閱讀量並不是很高,但的的確確是篇好文章。

【輿評】浪費,也是新的形式主義……

文章依託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調查作為依據,有事實,有觀點,有情懷,有態度。

對於縣級融媒體中心,為什麼會當前狀況,如何走出困境做了系統分析和闡述,非常精準到位,行家裡手所為。

當時立馬在朋友圈轉發了此文:深入調查,別有用心,實話實說。平臺建設3000萬➕,員工工資3000 ➕,閱讀量300 ➕。我自己也是一個自媒體編輯和平臺創作者,堅持每天一篇評論文章近5年,到今年2月,閱讀量一個月是200萬➕,閱讀量千起步是及格線。為什麼要先寫這個數據,是炫耀嗎?不是的,是因為感同身受。希望縣級融媒體越來越好,真正融合發展,服務群眾。

現有很多地方的媒體融合,更多是說說的融合,把電視臺、報紙、電臺融合在一起,把文字、圖片、視頻融合在一起。甚至說融合都是高攀了,也許只是撮合在一起。花了大量的錢,但卻沒有起到融合的效果,這是否也是一種形式主義。

以下是一名在縣級電視臺工作8年,從事新媒體運營2年的新聞工作者原話:最近這些年常感到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每逢談起起點擊量和影響力,都會不自主的感到臉紅和羞恥。在這個媒體“兵荒馬亂”的時代,我從來沒想過躲在體制內放下尊嚴混日子,一直在努力學習各種新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新的工作各崗位,期待有朝能趕上下一趟媒體發展的快車,找回新聞記者的些許尊嚴和榮耀。可我卻感到越來越挫敗虛空,越來越羞恥難安,越來越焦躁難眠。30歲了,我的下一個10年該在哪裡安放?我想等待基層新聞事業的曙光,卻又害怕一年又一年希望成灰,無盡冰涼。

【輿評】浪費,也是新的形式主義……

希望成灰,無盡冰涼。我們都非常害怕這樣的被動局面,但是很多時候又不得不去面對。

正如作者所說,媒體融合的核心是要融合供需,融合人心。別人需要的東西,你用再傳統的手段報道出來,都有人看;別人不需要的東西,你打扮得再美,也沒人看。這個供需之間矛盾解決和信息缺口資源互通,恰恰是最需要的。

但同時,我們必須不動搖的,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去推動縣級媒體中心的建設,知道其重要性,要理性看待。縣媒影響小關注低是必然,但必須有這個平臺和渠道,要有陣地意識,縣內重大的民生紅利、公共突發事件等,通過這個唯一平臺真實、權威渠道效果就爆發出來了,所謂“養兵千日”。

在融媒體時代,不管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微博號,亦或者頭條號和抖音號,都要做價值的提供者,有料才能留住人。

服務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放低身段,去了解你的對象層,以及他們的需求,再根據需求提供自己的價值。

【輿評】浪費,也是新的形式主義……

目前來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市地州報社、電視臺都屬於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的模式,在可以打仗的人手不夠,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宣傳好領導的工作,它們只能犧牲民生新聞和輿論監督,經常是領導會場記者不少,田間地頭難覓其蹤影……

所謂融合就應該集中力量,把力量儘可能分散到基層,多采訪接地氣、老百姓關心和喜歡的東西,有內容才有受眾,有受眾自然不擔心點擊率。如何通過資源整合在社會綜合治理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是主力軍進入主陣地的關鍵,也是存在的價值。

閱讀量是一個硬指標,但我們不能單純用十萬加來衡量一個平臺,精準落地和分眾傳播才是考核量。

其實,在我看來,互聯網思維是融媒體發展最大的短板。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就是我們很多時候,仍然停留在+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必須真融合,而非假融合。正如原文所說:目前現狀是,引導多,服務少;硬件多,軟件少;高層推動多,自我發育晚;形式多,內容少……一連串問題,擋在初生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面前。而用廣電的傳統思維營運網絡生態下的平臺,也不是少數。

最後想說,百姓生活無小事,縣級融媒體中心,報道好百姓身邊事,反應他們的疾苦,用他們常用的語言,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就不愁沒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