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康乾盛世一直被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清朝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幾位皇帝的前期鋪墊,乾隆皇帝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繼續前行,文治武功功不可沒,消滅準噶爾蒙古,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修編《四庫全書》等,疆域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隨著人們研究的角度不同,“康乾盛世”的存在又有了爭議,今天我們從經濟數據測算的角度,來看看這盛世是否真的存在。

《辭海》中將 “盛世”定義為 “安定興盛的 時代”。

所謂盛世,是指中國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它們都具備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等特徵。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康乾時期我國的經濟水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一切皆為空談。

我們從人口、糧食、財政和對外貿易幾個方面來看看當時的經濟水平。

1、人口

在康熙、雍正兩朝統 計的是 “人丁戶口”。所謂人丁是指16—60 歲男子,也就是說,康雍兩朝統計的人口只包括 16—60 歲男子。 而在乾隆時朝,從1741年開始採用新的統計方法,統計的是所有人口數。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五千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2、糧食產量

清朝初期,受天災人禍的 影響,糧食生產處於停滯狀態。

據《清世祖實 錄記載,有些地區 “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十畝之田只種一二畝”。

對康乾時期的糧食產量進行測算,結果顯示,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和大量閒置土地的開墾,康乾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幅提高,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中期實現了翻番的增長。人均糧食產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到了十八世紀,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都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從1700年的124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867斤/人;人均稻穀和小麥產量從1700年的83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582斤/人。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3、財政收入

“康乾”時期不僅農業發展增長,絲織、陶瓷、礦冶以及茶葉等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清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長。

我們根據當時的糧食產量測算出財政收入,稻穀產量大約是小麥產量的1.5倍,小麥的價格與米價的比例約為0.7。1785年以後,米價每石為錢2.7兩。

清朝是個農業大國,因此農業收入應該佔百分之七十左右。

測算得知康乾時期財政收入平均在七千萬兩左右,最高達到八千三百萬兩左右。

4、對外貿易

康乾盛世作為封建社會的回光反照實行了限制發展的“閉關鎖國”,大大制約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也限制了人們思想和技術的提升。不過清朝時期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都十分受西方世界歡迎,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1760—1794年之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在不斷增長,但後十年的增速明顯加快,進出口總量從1760年的554.6萬兩增加至1784年的700.1萬兩,從1784年的700.1萬兩增加至1794年的1322.5萬兩。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西方世界正在逐漸崛起

康乾時期的西方世界已經進入工業革命的萌芽階段,產業革命爆發,啟蒙運動風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歐洲列強憑藉自己強大的綜合力量,力圖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造世界,相形之下,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正日漸衰落。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以名震一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例,在18世紀時,英國的人均土地面積達到了10畝,而清朝只有三畝半,人均糧食產量也在不斷上升,此消彼長,英國在滿足當時自身糧食需求的同時,還能夠大量出口,而反觀清政府,只不過是“虛胖”,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同時期的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到44兩白銀。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從進出口貿易方面看,英國在當時已經成長為“日不落帝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頂層地位,對外貿易不斷增長,總額大概是清政府的百倍,雖然有一定閉關鎖國的原因,但是差距明顯。

文化交流方面,不對稱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漸拉開西方與清帝國的差距。大量的西方傳教士、旅行者到訪中國,西方對於中國的瞭解遠遠大於中國對西方的瞭解。

西方對中國基本國情的瞭解,包括歷史、地理、人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的瞭解不能說已瞭如指掌,但大體不差,來京的西方人士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對中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技水平、軍事實力進行評估。關於政治制度,《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卷第六章《中國的政府機構》對明朝的政府機構及其職能加以介紹。安文思的《中國新史》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用了五章的篇幅介紹清初在北京的中央政府機構和京兆機構,基本上符合清廷實情。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相互瞭解的過程張,清帝國已經同西方拉開了差距。


用數據說話,“康乾盛世”真的存在麼?


結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謂“盛世”並不存在

其實在對比中我們就能看出,清政府的社會經濟實力日趨衰退,逐漸被當時的西方所趕超,而國內產業的發展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所支撐,閉關鎖國是一大敗筆。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坐上“工業革命”的快車,軍事實力逐漸變弱,“沒有槍、沒有炮”的裝備水平根本無法同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相比。總得來看,“康乾盛世”只是清政府的安樂自大,自我安慰,所謂“盛世”並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