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官員上朝或是進入內室要脫鞋子呢?豈不是會有異味?

歷史聊聊號


三國時期,為什麼官員上朝或是進入內室要脫鞋子呢?豈不是會有異味?

  我不是什麼專家,這方面也沒有什麼過多的研究,就個人感覺,說幾句,拋磚引玉吧。

  咱們國家,是很講究禮儀的,三國時期比現在當然還要講究,無論是坐立行走,雖都是生活小事,卻極受重視。人們嚴格要求自己及家人,作為社會交往的禮節,更成為全民都遵守的社會公德。席地而坐,有標準的坐姿,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落在腳踵上,有一點點像跪。入席不穿鞋,坐得這麼正正直直,恭恭敬敬,端莊的——如果穿鞋,這樣會不會弄壞啊?開句玩笑了。咱們古人很講究,坐相,站相,吃相,各種相都注意,時刻保持一個最講禮儀的樣子。

  為什麼要脫鞋子?(出土的青絲履?)

  個人感覺,鞋子是咱們腳上的一種保護,既然可以是保護,那也可以是武器,萬一鞋子裡藏個什麼東西,這就不好辦了,搜查一下身上之類的,比較方便,可是要查鞋襪,不太好吧?——咱們都是文明人,官員們既然要上朝表示自己的赤膽忠心,既然君王要表示自己與群臣坦然相見,共商朝廷大事,那麼,咱來個赤誠相見如何?大家都脫掉鞋子(甚至是跣足),去除這層防護,謙恭地相見,虔誠地談心。免了檢查,還能讓大家都放下戒心,相當好。

  至於會不會有異味,這個不需要太擔心,為什麼呢?

  古人也常常洗腳的。洗腳並不是什麼難以做到的事情,達官貴人有奴僕來幫忙,窮人可以自已動手,沒有香香幫忙,清洗也可以。咱們的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一切自然,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牛叉的人,往往在洗腳時就把事情給做掉了,比如劉邦洗腳時,酈食其正巧來進見,劉邦就那麼滴,洗著腳時就處理了大事。安祿山給張守珪當小弟時,也常給人洗腳,不過呢,他洗著洗著,就洗成了超級霸王,這個咱們不能比,也不要比。

  上至皇帝老兒,下至販夫走卒,洗腳是常事,身為朝廷重臣,文人雅士,清洗身體更是不用多提的,所以,他們脫鞋相見,根本不會因異味這種事而困擾。

  其次,咱們中國人穿的鞋,向來就很環保。咱們的漢語裡,有不少是關於鞋字的詞語呢?就我知道的而言,有履,有屨,有舄,有屐,有屣,有靴,等等我不知道的。材質方面,可以是棉布,絲織品,皮,平(貧)民百姓,用草用麻用葛用棉布做都行,有錢的人,用絲用帛用銅用玉做都行,想用什麼用什麼,有什麼就用什麼,大部分朝代沒有太多的限制(其實都很自覺不僭越)。

  當然了,用銅用玉用黃金之類的,畢竟是少數,鞋子的實用性還是得擺在首位。漢代時,士兵們通常穿靴,普通人呢,喜歡穿木屐穿履,老少皆宜。咱們想想,這都是超級透氣的,根本不會有什麼異味嘛。

  這個,巴拉巴拉的,就講這麼多吧,期待高手朋友們關注,指正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