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 點擊右上角【關注】佳恆2020,歡迎您與一名年輕的能源企業高管,曾經的世界500強公關負責人,曾曾經的時政記者同行,見證跨界職場人生。
  • 本文4000字,首發於視知tv-人生資本論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先說結論——

一、從員工出發:管理者本身是有不同基因的;

二、從提拔者出發:管理者被發現是因為有相同特點;

這兩點都會考慮到。

管理者不是被“挑選”出來的,而是被發現出來的。準確的說,這是一個被環境喚醒,成為自己的過程——一顆草莓的種子,你再念咒語,它也不能長成獼猴桃。但你可以幫助這顆草莓長成最豔最飽滿的那一顆。

管理者只是一份工作。他們只是天然的適合被賦予協調、驅動團隊往前走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並不比其他的工作更高尚,或者更需要被人尊重。就像碼農要精通各種計算機語言那樣,管理者也需要精通管理語言,這是一門隨機性很小的實踐科學。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沙因有著名的職業錨(CareerAnchor)理論。他將人分為幾種類型(隨著理論的完善,數量發生過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可以給出職業發展的規劃建議。這項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假定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職業繫留點,需要在職場的海面上紮下船錨,去深入發展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能力,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我並不會展開去介紹任何一個HR都會比我更專業的概念。事實上,沙因也不認為自己是人力資源專家,他更傾向於認為自己從事的是社會學研究。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沙因教授(Edgar H.Schein)/圖片來自網絡

事實上,職業錨理論的源頭,是在朝鮮戰爭上,而不是在商場。

美國人懷疑一些被俘的美軍士兵受到了紅色宣傳的影響,所以作為社會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的沙因,參與了一項針對美軍士兵是否被洗腦的研究。這項研究就是今天職業錨理論的起點。戰爭結束後,沙因的研究需要更加商業化一些,以保證他的研究成果&方式能獲得更多的資金資助持續下去。所以他換了一個人群,轉而在麻省理工學院找到了44個在校學生,展開了一項長達十年的樣本追蹤,核心研究議題就是研究外部環境如何影響這些學生的職業發展&選擇。

一開始試驗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好像沒有規律可循。

在一年又一年的懷疑之後,沙因發現了一種傾向:44個樣本中,人們最後都談到了一個漏斗模型,也就是人在職場最終都會縮小自己的視野。如何縮小?基於他們所擅長的,基於他們的動機,基於他們真正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基於他們的價值觀。

這項發現讓沙因開始將人群用實踐科學的方法進行分類。並且至少總結出如下幾種DNA。


技術功能型DNA(technical-functional)

————“只是我不是總經理,我就很高興”

他們的人生理想是讓自己的技術水平更好、更好、更好。一場典型的對話是下面這樣的:

“你的職業理想是什麼?”

“我的職位理想是成為通用汽車的財務副總裁”。

“你為什麼不會想要成為董事會成員呢?”

“哦,不,那會涉及到辦公室政治。我只是喜歡管錢,不喜歡和人打交道”。

“你看,如果你成為通用汽車的財務副總裁,你底下肯定有成百的人員需要管理吧?”

“(我懂你的意思),但是他們都是和我一種類型的人”。

技術功能型的人會願意去管理和他相似的人。只是他們不是總經理,他們就很高興。只要他們能和同一種類型的人工作就很高興。

所以在大公司會出現m和t兩種晉升路線,也就是雙梯體制(dual ladder)。當你把一個顧問工程師移到市場、或者管理部門,他會跟你說,不,我不是那樣的人。很多公司錯誤的使用這種人,下場很恐怖。因為他們換下最棒的銷售去當工程師,這種類型的人當經理會失敗。


隱藏英雄型DNA(Hidden hero)

——“我從沒想過成為總經理,但是當我有了一次管理的經歷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為我而設的”

這個比例在沙因的樣本中只有25%,所以並不是所有從商學院畢業的人,最後都一定會意識到他要成為領導者。

他們需要具備分析能力,處理在有限時間內不斷變化的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向上的動力;情緒能力(1973年,情商這個概念還未普及)。其中情緒能力包括三種確定需要具備的勇氣:

1.炒掉老下屬的勇氣,摧毀那個人的人生。每個總經理遲早都要面對這樣的局面——有的人是多餘的;

2.你必須在兩個項目中作出選擇的勇氣;

3.你必須能承受非常大的責任的勇氣。這種責任是全天候的,一整年的。


不羈型DNA(autonomy)

——“公司的所有規定都是狗屎”

這是一種讓沙因覺得很有意思的人群。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發現了一個很獨特的學生,這個學生的想法是畢業後既不去大公司,也不自己創業,而是去英國,在一個街角開一家咖啡店,然後找一個英國姑娘結婚生子。他藐視一切成例和權威。

沙因特別強調,這可是斯隆商學院的學生啊。

最後這個學生的人生如自己所願。他真的去了英國,開了一家咖啡館,然後在當地結婚生子。

不羈放縱愛自由(許多的翻譯將autonomy譯為獨立/自主型,我覺得不羈更加傳神)。


安全型DNA

——“他們有定位,但未必實現它”

擁有這種類型DNA的人,他們能從口袋裡掏出三張照片,一張是他們的房子,一張是他們的家庭,一張是他的私人遊艇。對於他們來說,升職並不比穩定重要。


冠軍型DNA

——“挑戰是激勵”

他們喜歡管理是因為永遠有無窮無盡的挑戰,他們從不能完全做對,而那正是激勵他們的東西。


生活方式型DNA

——“用不穩定的DNA追求穩定”

他們會因為家庭做出某些選擇:職業不再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是家庭、生活方式決定了他的職業選擇和表現。這是一種不穩定的DNA。很多人的改變是隨著某些條件變化而發生的。比如婚姻、子女。


企業家型DNA

——“自驅、自戀、自我”

他們驅動自己、他們著迷、他們自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有創造力。他們可以面向公眾謙虛,但是私下裡會知道,他們才是這個大型成功企業的設計師。

上面提到的這些類型的DNA,並不會真的以100%的比例出現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比如,一個人可能有30%的技術功能型DNA+10%生活方式型DNA+60%冠軍型DNA。驗證自己的DNA,至少能幫助自己更好的閱讀自己。

你要先成為你。才有可能成為你的公司角色。

同樣,在提拔員工時,一定要考慮到員工的具體特點:他是技術功能型管理者?還是冠軍型管理者?或者企業家型管理者?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管理者都具備領導力和管理力——這是兩件事。

一樣是科學(science),一樣是藝術(art)。

我所知道的理解當中,桑格伯格(Facebook首席運營官)的描述最直接:她是諮詢公司出身,她認為管理就是1+1=2的實踐科學:按照一定的方法,大概率得出一定的結果。照著去做就行。所以她對管理力本身沒有太大的興趣。而領導力則不同。這是一件能產生化學反應的事情,是藝術,是1+1>2的事。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桑德羅格(Sheryl Sandberg)/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問題來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測量,使複雜的事務可視化、數據化;領導力看起來相反變得不可測量了。所以這又是一種新的公司巫術嗎?是一種辦公室政治的合理化解釋嗎?

一種可以不斷被證明的答案,是認為領導力並不是公司巫術,或者辦公室政治的美麗外衣。想想有哪些職業是極度依賴領導力才得以成為職業的?毫無疑問,教練正是一份有強烈領導力性格才能勝任的工作。我們既能看到溫格這樣的教練,大量的研究對手和自己,在管理微操上花費大量的精力,以至於不知道倫敦長什麼樣子;另一方面,他又有不能被他人取代的特殊能力,不能被精確測量的日常工作,就是激勵球員。

而這恰恰也是人性令人著迷的地方,不是嗎?

有的討論會認為,管理力和領導力是一陰一陽的關係(居然是外國人提出的,而不是機場成功學);有的意見會認為,管理力和領導力是一個組織/個人在升級打怪過程中的不同階段(自控-管理力-領導力-創建文化-形成組織內法律)。

答案特別多。

如果你問我如何用一句話形容管理力和領導力?我的答案是:管理力是讓一個人用成熟&複雜的方式去做事,而領導力是讓一個人Be Young Be Simple。


你不得不驗的職場DNA

比如:

理解員工比評價員工更重要。每個員工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好像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地方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被理解的人,被理解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的形成伴隨著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工作後等時間節點內存在的記憶之中。反覆出現的情節&事件,奠定了每個人行為模式的底色。有的人很勇敢,能不斷顛覆自己。有的人很戀舊,不斷重複著自己。而要使人發生改變,其實就是改變他多年形成的行為模式。這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完整的訓練。單純的評判一個人好與壞,有無能力,是有效率的,但也是缺乏耐心的。

承認錯誤比堅持錯誤更重要。所有人都可以讓你道歉。你也要先嚐試去思考是否需要道歉。如果需要,就趁早說我錯了。向真理低頭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激勵比準確的客觀描述重要。因為客觀描述和準確的自我察覺並不能提升你的工作表現,但是自我激勵可以。

信心比對錯重要,未來比過去重要。你要的是信心而不是對錯,你要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

讓員工每天都優於過去的自己,比公司下達給員工的績效指標重要。因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組織協同發力的邏輯起點是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一致。

開掉不合格的員工比容忍不合格員工更重要。不要等到不合格的員工快50歲了才告訴他,對不起你不合格,他會憤怒的問你,為什麼二十年前不告訴他。

借力比發力重要。渾身是鐵打幾根釘子?組織內有許多你認為能力不如你的人,最開始你會俯視他們,後來你會平視他們,終有一天你會仰視他們。因為你無法獨自一個人燒乾大海。去尋找共同工作的機會,去先成就他,他會回報你。

為員工創造好環境比獨立創造新紀錄更重要。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在這家公司發揮作用了嗎?我是這家公司專業能力最強的嗎?這家公司離得開我嗎?最好的答案依次是:看起來沒有發揮作用,而且也不是專業能力最強的,但是好像離不開我。

事前規劃比事後執行更重要。你大量的精力在腦子裡畫圖,畫筆落地就是進攻的開始。就好像大炮一響,戰爭已經結束。棋在局外。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

真誠比有城府更重要。人們判斷你,從來不會聽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幹了什麼。一點點的私心都會毀了你花了許多年建立起來的信任。中國機場成功學、商業故事,都在將領導力往厚黑、政治上去引。但是你看看那些最偉大的企業家,都是懷有童心的人,都是仁慈的獅子。如果商業世界的魅力是爾虞我詐,人間一定不值得。leader是有follower的,什麼樣的leader,就有什麼樣的follow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