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楊金平,又名楊淑賢,萊州市城港路街道二十里堡村人,萊州刺繡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專注萊州刺繡四十餘年。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楊金平十幾歲時就開始跟姥姥學繡花,小時候楊金平看到村裡的一位婦女在休息時刺繡一雙鞋墊,楊金平就過去看她刺繡。當她看到一雙普通的鞋墊上被繡出精美的圖案時,心裡就嘀咕:“看人家手多巧,什麼時候我也能繡出這麼好看的東西呢?”從此,一有空閒,她都跑過去看刺繡。有一次,這位婦女看她這麼喜歡刺繡,就甩給她一個“繃夾”、一根繡花針並對她說:“看你是個聰明的姑娘,是不是很喜歡刺繡,如果喜歡我教你吧。經過一上午的調教,楊金平很快就繡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鞋墊上的一隻“小金魚”。後來又進入了刺繡廠學習,由於刺繡技術好,廠裡的樣品都是經由她的手繡出。2002年,她成立了金平刺繡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刺繡事業中。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楊金平所從事的刺繡,在我國刺繡界被稱為魯繡。作為著名的傳統刺繡,魯繡是我國刺繡工藝史上記載最早的品種之一,據史記載,至少已有近兩千年曆史。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魯繡手繡工藝品一般採用合股的“衣線”作為繡線,這是與諸名繡不同之處,衣線用於刺繡充分體現出北方渾厚古樸的地方風采,繡料大多用暗色花菱紋綢和綾絹;針法既有平針繡又有編、結、綴、針,還有補、貼、納錦、盤金等表現手法,色彩濃麗,對比強烈,具有濃厚的民間習俗。在風格上魯繡以粗放為主,精細為輔,工藝性、裝飾性極強。雖說魯繡有它獨特的風格,但是與“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相比,也有它的一些不足,比如,我們山東的魯繡現如今大多是單面繡,還有針法上,缺乏“四大名繡”的“毛針”針法之精細。為全面掌握中國的刺繡藝術,彌補魯繡的不足,楊金平就四處拜師,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在楊金平的刺繡工作室裡,有幾百幅動物作品,這些作品活靈活現,其中還有一副價值不菲名為《寶貝狗》的作品。楊金平說,這幅作品她繡了兩年,這副作品是她第一次嘗試改變魯繡工筆的傳統風格,把一股蠶絲分成32根,採用“毛針”針法進行刺繡,繡出的動物毛髮跟真的一樣。

楊金平說,現在她的作品品種已經達到600餘種,從去年開始,她又史無前例地將兵法、書法、石刻拓片畫像、刺繡藝術集於一體,刺繡成精美作品,被很多愛好者收藏。與此同時,她也不忘研究繪畫等相關的藝術門類,從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和知識,並將其融入到刺繡創作中,這使得她的刺繡技藝更加爐火純青。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痴迷,這是楊金平對自己接觸刺繡四十多年來的評價。在經歷工廠破產、自己失業的挫折下,她仍沒有放下她最心愛的萊州刺繡,楊金平有時候做刺繡都到了忘我的境界,一坐就是一天,過程很艱苦,但也很快樂。“現在想來,人這一輩子,能做自己愛做的事,還能堅持下來,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楊金平說。在楊金平看來,喜歡刺繡,認認真真做魯繡是一種享受,為魯繡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則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魯繡的接力棒要傳下去。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萊州風物」痴迷刺繡四十載 她立志將技藝傳承發揚——魯繡傳承人楊金平

楊金平說:“目前就是通過現有的展示的窗口,向全市的青少年群體普及刺繡的概念,萊州刺繡紋樣、針法及色彩從傳統到現代演變,通過這些知識的普及,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就是積極影響成年人群體,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如果有愛好者想參與進來,我都會免費教,盡全力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為了這份責任,只要有人想學魯繡,她總是把所知道的都傳授出來。她經常給前來學習魯繡的繡工講課,還舉辦一些培訓班做講座,讓魯繡傳播得更廣更深。她心中潛藏著一個願望:“等我老了不能再繡了,我就要把魯繡的流程系統地寫出來,以前都是師父帶徒弟,好技藝難免會失傳,把魯繡技藝規律化、程序化、固定下來,這是我們這一代魯繡人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