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非典”與新冠肺炎疫情,廣州專家說了這些不同……

2003年“非典”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

在發病時間年齡特徵和死亡率等有哪些不同?下文研究系統地收集了廣州地區的SARS與COVID-19的數據給出了答案↓↓↓

今天,《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在線發表廣州公共衛生專家研究文章《廣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與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特徵對比分析》。

在對2003年“非典”與本次新冠肺炎兩次疫情在廣州呈現的流行特徵的進行對比分析並探討原因後,文章指出,廣州市對COVID-19(2020)的防控效果優於SARS(2003),應急響應的措施值得評價和總結

文章作者分別來自廣州市胸科醫院、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作者之一、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周斌表示,通過對比2003年廣州市SARS和2020年COVID-19疫情防控各項關鍵指標可以看出,我國近幾年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應對突發新發傳染病防控能力方面得到顯著提升。此次廣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響應的及時性、人員活動的嚴格管理、流行病學調查的多部門聯動、院內感染的控制、患者的集中救治等方面值得總結和推廣。

SARS vs. COVID-19

流行特徵對比:

該研究系統地收集了廣州地區的SARS與COVID-19從疫情發生、到高峰、再回落、持續低流行至零報告期間所有病例的臨床及流行病學資料,通過對關鍵指標的對比分析,探討2種疾病的流行特徵、相關指標異同的原因。

兩種疾病納入分析病例的都從首發病例報告時間算起,直到連續4天零報告期間的所有確診病例。

發病概況對比:

COVID-19死亡率較低

SARS納入研究病例為1072例,其中男性475例,女性597例,男女發病比為1∶1.26;報告重症353例,發生率為30.13%;報告死亡43例,病死率為4.01%。

COVID-19納入研究病例為346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79例,男女發病比為1∶1.07;報告重症病例58例,發生率為16.76%;報告死亡1例,病死率為0.29%。

發病時間對比:

COVID-19更快達到發病高峰

SARS在廣州市2003年首次報告時間為1月2日,在第37天達到發病高峰,當日(2003年2月8日)新增病例41例,在第129天(2003年5月11日)起出現連續零報告。

COVID-19在廣州市2020年首次報告時間為1月21日,在第11天(2月1日)達到發病高峰,當日(2020年2月1日)新增病例38例,在第35天(2020年2月25日)起出現持續零報告。

年齡特徵對比:

SARS病例主要是青壯年

COVID-19主要是中青年

SARS報告病例中年齡介於2月齡~92歲,20~39歲人群佔全部報告病例的56.72%,平均年齡38歲,中位數為35歲;

COVID-19報告病例中年齡介於3月齡~90歲,30~69歲人群佔全部報告病例的74.28%,平均年齡46歲,中位數為48歲。

醫務人員感染情況對比:

SARS中院感致271醫務人員感染

COVID-19廣州未發生醫務人員院感事件

SARS報告病例中職業順位排前的依次是醫務人員、離退人員、家務待業和幹部職員,報告病例數依次為282、139、111和109,分別佔全部報告病例的26.31%、12.97%、10.35和10.17%;

COVID-19報告病例中職業順位排前的依次家務待業、離退人員和商業服務,報告病例數依次為111、73和60,分別佔全部報告病例的32.08%、21.10%和17.34%。

醫務人員感染情況在兩次疫情中有明顯差別。

文章指出,2003年廣州市SARS疫情中,醫務人員出現感染時間為1月6日,在首次病例報告時間之後的第4天。納入研究的病例中,累計報告院感所致醫務人員271例,佔全部病例的25.28%。

而在2020年廣州市COVID-19疫情中,未發生醫務人員院感事件。

聚集性疫情情況:

COVID-19逾六成是聚集性病例

SARS聚集性疫情涉及69起,病例276例,佔全部病例的25.75%,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發生病例153例,涉及42個家庭,平均每起家庭聚集疫情發生病例數為3.64。

COVID-19聚集性疫情68起,涉及病例219例,佔全部病例的63.29%,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發生病例204例,涉及66個家庭,平均每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發生病例數為3.09。

類似病例接觸史情況:

九成COVID-19患者有病例接觸史或疫區活動史

SARS報告病例中有類似病例接觸史者478例,佔全部病例的44.59%。COVID-19報告病例中有類似病例接觸史或重點疫區活動史者316例,佔全部病例的91.33%。

SARS出現廣泛社區傳播 收尾時間較慢

採取一級響應後COVID-19防控效果明顯

对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广州专家说了这些不同……

文章指出,SARS和COVID-19在廣州市均發生於春節前後,發病高峰較為相似,日最大新增病例數分別為41例和38例。同作為新發呼吸道傳染病,兩次疫情初期對廣州市的防控壓力非常相似,但流行曲線頗有差異。

2003年廣州市SARS:

疫情表現為起病緩、且收尾慢的特點,流行曲線呈現明顯的“左偏態”,在疫情出現回落後,又出現一個小高峰,後期收尾時間較慢,從出現首發病例到持續零報告歷經達129 天,介於9~10個最長潛伏期。

而2020年的COVID-19:

呈現起病急、收尾快的特點,流行曲線接近“正態分佈”。從出現首發病例到零報告歷經35天,介於2~3個最長潛伏期。

該研究數據顯示,2003年廣州市報告的SARS病例中,近75%的病例屬散在發生,55%的病例無明確的類似病例接觸史,提示當年SARS在廣州市出現了廣泛的社區傳播。

而2020年1月21日廣州市報告首例COVID-19病例的兩天後,廣東省在1月23日即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施了嚴格人員管控措施,確診病例呈現以輸入為主的特點,超過90%的病例均有類似病例接觸史或重點疫區活動史,且超過58%的病例為家庭聚集引起,即家庭成員近距離密切接觸傳播,未發生廣泛的社區傳播。這提示,採取一級響應後防控效果明顯。

此外,2003年廣州市的SARS疫情早期屬於“不明原因”,發生首例病例後3個多月才發現病原為“SARS冠狀病毒”,而COVID-19在傳入廣州市前,就已經明確了病原,也是影響疫情處置效果的關鍵因素。

SARS死亡率是COVID-19的14倍

新冠肺炎救治“四集中”策略發揮重要作用

該研究顯示,2種傳染病均有較高的重症發生率。從數據上看,2003年的SARS重症發生率是2020年COVID-19的近2倍,但病死率卻高達近14倍。

文章認為,原因一方面是經過17年的醫療能力積累,醫學界對於新發、突發傳染病的診療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對不明原因疾病的救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另一方面,當年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較為分散,而2020年廣州市對COVID-19實行定點醫療機構集中收治,從全市層面整體協調,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四集中”策略可能在加強病例救治、降低疾病重症及死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对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广州专家说了这些不同……

廣州4例醫務人員感染均已排除院內感染

近30名病例利用其它部門數據查清感染途徑

對比2種傳染病在廣州市的流行特徵,最為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醫務人員感染問題。2003年廣州市SARS流行初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醫務人員感染現象,當年報告的職業為“醫務人員”中,有96%是在醫療行為過程中引發的感染。

武漢市發生COVID-19疫情後,廣州市及時開展了醫務人員不明原因肺炎防控技術及院感規範化培訓。雖然疫情報告顯示4名醫務人員病例,但經流行病學調查,這4名患者均是在職業範圍外作為社會人前往武漢市或與武漢市來廣州市病例有密切接觸史,均可排除院內感染。文章作者認為,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以及院感防控尤為重要,今後應持續加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廣州市在針對其中一名COVID-19醫務人員病例調查中,由於病例提供信息的不真實,一度懷疑是院感事件。後期通過相關部門的協查,掌握了活動軌跡,明確感染來源。

此外,廣州市還有類似近30名病例是在CDC調查無果的情況下,利用其他部門的數據資源理清感染途徑的。這提示,今後應重視公共衛生大數據及信息系統的深度建設,緊密圍繞“精準全維度大數據實時採集體系”、“大數據雲計算智能預警預測體系”和“應急保障統一資源管理和調配體系”,在常態化監測、疫情預警處置、趨勢預測研判、傳染源追本溯源、資源調配和防控救治方面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緊急延遲復學政策有效

開學後仍需加強防控

文章指出,從發病人群上分析,2種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罹患人群略有差別。

SARS病例主要罹患人群為青壯年(20~40歲),而COVID-19病例主要為中青年(30~70歲);從發病年齡的平均數和中位數上看,COVID-19罹患人群年齡大於SARS近10歲。

作者分析,這是由於COVID-19疫情中更多的病例發生在離退人員、家務及待業人員。這一方面與離退及家務人員防控意識較為薄弱,另一方面這些人群需要外出市場購買生活必需品等行為,加大了疾病暴露和感染風險。

对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广州专家说了这些不同……

此外,該研究數據還顯示,相比SARS,COVID-19較少發生學生病例。這提示,廣州市2020年緊急採取了延遲復學的政策是有效的,顯著降低了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生感染的風險。

但根據2003年SARS疫情數據,學校開學後在部分學校出現了SARS聚集性疫情事件,警示學校開學後應該更加加強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尤其是在南方等城市,上半年正處於季節性流感的流行高峰期,學生出現發熱等症狀的風險會加大,急需加強防控,及時採用實驗室檢測手段對可疑病例進行有效甄別,實施精準防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伍仞

对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广州专家说了这些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