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嚴重嗎?

猴格大人


古代的嫡庶觀念,普遍存在於各大古裝電視劇當中,很多電視劇原型都是根據小說創作的,現如今的小說,雖說也有歷史常識補充,但是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對於其中的有些禮儀情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和虛構。

然而,大多數小說中渲染的嫡庶觀念,真的就如同電視劇中演的那般嚴重真切嗎?

嫡庶制度的由來

在那個男權當道的社會,女性的地位普遍不會尊重,由於男子從事勞動,能夠獲取較大的財富,所以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儘管從長遠來看,女性擔任著繁衍傳宗接代的重要任務。

但由於這一過程相對漫長,雖然此前也有母系氏族社會存在,但是數千年來父系氏族更為穩定的社會關係,也逐漸流傳下來。

當然隨著孩子的誕生,將來父親的資產由哪個孩子來繼承的問題,又該如何分配,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對於社會地位極高的男子,一般都會有多位妻子,妻子地位的高低,也就直接決定了將來的資源分配。雖然古代也講究一夫一妻制,但是不妨礙有多個小妾,當然原配妻子享有與丈夫等同的權利,她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嫡長子,天生就具有優勢。

當時商紂王就作為嫡長子,繼承了王位,雖然他的兩個哥哥在年齡上比他有優勢,但是商紂王帝辛就是最形象的例子,後來這一制度也在周朝得以完善和繼承,無論是否賢能,無論是否年長,嫡長子就是首選法定繼承人。

嫡庶制度的重大缺陷

我國古代對於生孩子的問題,當然不可能有現在計劃生育的政策,有時候不是說你想不想生的問題,更多情況下要面對生下來能不能養得住的問題,往往生的多,夭折的幾率也大。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面對同胞精子的競爭,即使生下來,還要面對自然災害的摧殘,以及諸多人為因素的干擾,嫡長子利用先天優勢作為法定繼承人,自然也就成了權力之爭的主要擊殺目標。

但是再加上那個年代戰爭不斷,這對於男性資源又是極大的損耗,嫡長子夭折的,各種原因去世的也不在少數,所以很容易就存在一個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提出制度很不公平,對於有能力繼承的人卻沒有權力,有權利繼承的人反而沒有能力,這種矛盾和衝突如何解決?

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當然也有庶子逆襲繼承的情況,比如春秋時期趙國的趙襄子,當然,與此同時還會產生很多問題,嫡庶制度對於資源的傾斜是絕對的,身為庶子能享有的優勢少的可憐。

雖然只有同一個父親,但也只能被當做是錯誤的結果來處理,唯一的優點就是極大的保障了權勢貴族的利益,只要你被貼上了庶民的標籤,幾乎很難改變這一事實。

庶子庶女存在的意義

既然庶子庶女的存在,也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權力鬥爭,難道他們真的就是犯錯的產物嗎?

其實不然,雖然他們不是權力之爭的最終受益者,但是卻很有可能被人利用,只要數量足夠多,還是能夠圍繞著共同的利益共同體旋轉,被甘願頂綠帽子的父親田氏來說,他當時做了一件事,足夠震驚掉所有人的下巴。

作為朝廷重臣的田氏,一次性娶了100多位年輕貌美的女子,莫非他的需求就這麼旺盛?

其實不然,納入他的後庭之後,他可以讓他門下的門客,自由的在後庭玩耍,至於幹什麼,只要不發生人命,什麼不可描述的事情,他都可以接受,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直到他70多個高大威猛的庶子現身的那一刻,所以人才明白,他早就想篡位奪主了。

古代的嫡庶制度,本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隻要將其與權力掛鉤,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很多人明白其中的規則,自然也是加以巧妙利用。

普通人自然沒有辦法體會,王公貴族可是深知其中的厲利弊。具體有沒有電視劇中演的那麼嚴重,但是我相信,古代人對於權力的渴望,絲毫不低於現代人對於金錢的渴望。嚴不嚴重?

看看今天人們為了金錢,是怎樣突破自己的底線的,你就明白了!


大國布衣


當然。事實上,古代人真實的嫡庶區別,比電視劇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比如,電視劇中的有些小妾仗著老爺的寵愛,敢在夫人面前恃寵而驕,這簡直是笑話。小妾不管如何受寵,在正妻夫人面前的地位,連夫人面前的當紅丫鬟都不如。

這一點,曹雪芹的《紅樓夢》寫得比較接近真實。趙姨娘雖然是賈政的心頭肉,而且還生了兒子賈環,可是趙姨娘在賈府的地位,還不如那幾個當紅的丫鬟。而庶子賈環的地位,和嫡子賈寶玉相比更是天壤之別。連一個沒什麼地位的小丫鬟,都敢戲弄、欺負賈環。

按照儒家的道德觀念,古代男子納妾並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繁育後代——當然,實際為了什麼,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這些後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妻所生的兒子,叫做嫡子;其他小妾所生的兒子,一律稱為庶子。

嫡子和庶子在禮法上的地位差距,最終表現在了實際的利益爭奪中。在古代的爵位繼承中,只要有嫡子在,庶子是沒有任何機會的。老爺死後,他最多分得一點家產,然後分家單過。真正繼承老爺爵位府邸,代表這個家族的,只能是嫡子。

庶子的地位低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如此。

我們常說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老爺可以擁有很多女人,但這些女人中,只有一個是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轎抬進正門的。這個女人,叫做妻子。如果老爺的地位很高,這個女人便叫做夫人。當然,如果老爺是王爺,這個女人便是王妃;如果這個老爺是皇帝,那這個女人就是皇后。

說句題外話,現在很多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時,竟然恬不知恥地稱呼其為“夫人”。這簡直是文盲。準確說,夫人也是個爵位。在古代,只有三種人能夠稱為夫人:一是皇帝的妃嬪,比如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二是諸侯的正妻;三是某些大臣的正妻,比如某某誥命夫人。

你算哪根蔥啊,就自稱夫人?

扯遠了,回到正題。

娶正妻要門當戶對,至少要門第清白。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都沒這個計較。小妾沒有門當戶對的,也無須清白。袁世凱九個姨太太,兩三個都是失足婦女。但他的妻子,卻是正經人家。

小妾也是可以買來的。

小妾的地位有多低呢?

我舉個例子。小妾的父母如果來到女婿家看閨女,是要給老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磕頭的。

吃飯時,是不可能受到女婿招待,在大廳吃飯的,只能在女兒的房間吃飯。

如果是正妻的父母前來,那麼女婿必須大擺宴席,在大廳裡招待。

區別就是這麼大。

所以很多有骨氣的古代女子,寧死也不給人做小妾。為的就是無法忍受這種羞辱。


趣談國史


說那麼多幹嘛,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

一代梟雄袁世凱,想把他老媽和他老爹合葬,結果他親哥(同父異母)給卡住了,打死也不許!袁世凱把家族長輩,官場上的人全都請到了,結果他哥哥是軟硬不吃: 在朝廷你是老大,皇帝也聽你的。在家裡,我就是老大,你說的我就是不同意,你怎麼地吧?

最終袁世凱也沒能把這事辦成!



太上老君的葫蘆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就想說麻煩您把那嗎字給去了,這就得了。電視劇演的算個啥也,現實中只有更嚴更重的,這叫不提不知道,一提嚇一跳。

嫡子和庶子的區分其實從根子上講,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一個衍化。

在解決問題之前,咱先簡單的提一鼻子啥是嫡長子繼承製?

這麼說老爺子拼死拼活的打下了老大一片的基業,到了這氣都快捯不勻了,這就想把自己個家業留給後代,讓兒子,孫子把這份家業發揚光大。

得咧!老爺子也不費那勁了,一傢伙就把家業全留給大老婆的大兒子,其他兒子連個搓澡剩下的泥巴都沒留一撮。

這就叫嫡長子繼承製,當然當爹的心疼其他兒子,給其他兒子留個三瓜兩棗的,但相對於龐大的家業,這三瓜兩棗跟塊鼻屎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妻的大兒子繼承家業,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公不公平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說了:“這也太不地道了吧,其他的兒子就不是兒子了嗎?這不公平!”

啥叫公平?三大小子,把家業分成三份?十個大小子,就把家業分成十份?這就公平了?

這壓根就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古人老早就明白,只有五個手指頭攥緊了才是拳頭,打出去才具有威懾力。五根手指頭散開掄圓了,只能扇耳光,羞辱可以,威懾力還是算了。

西邊那國家擱過去有個龐大的帝國羅馬帝國,就是因為老爺子心疼倆孩子,一傢伙把個龐大的帝國分成了東西倆個羅馬,結果呢?沒多久這不就完了,所以這麼幹的都是扯淡中的戰鬥機——傻帽。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嫡長子繼承製壓根就是個錯的,應該是立賢才對!”

俺就呵呵了,這事咱老祖宗都討論過,論證了幾千年了,他們能不明白嗎?立賢是好啊,出來的繼承人優秀。

但您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如果真要是立賢,這繼承製就真成了養蠱一樣了,把兄弟幾個弄到一起,他們只會殘殺在一起,決出最狠的那一個。賢嗎?不一定,但狠卻是一定的。

所以您這是在提倡兄弟相殘啊!這事那個給人當爹當老祖宗的都不願意看到。

為嘛是嫡長子繼承製呢

說道這裡,估計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嫡長子繼承製,他們就不互相禍禍了,也沒見他們有多團結!”

說這話就沒見識了。咱一般情況下,正妻是啥?那都是孃家是個同樣龐大的家族。

擱過去,咱講究門當戶對,人家娶你姑娘當大老婆,那都是瞅你的家底和人家的家底差不離,這才會有的事,

正妻有孃家人給看著,你這當妾的孃家人下場走一個溜溜。所以正妻生的娃,那是有人罩著的,動一個試試,後果自負。

話說這正妻生的娃他也不止一個,所以父親就給定了,就年齡最大的那個,為嘛這麼幹呢?

年齡大的,思想畢竟成熟,擺脫孃家人的控制,所以嫡長子繼承製這就既要你罩著,也不讓你控制。

所以擱過去嫡長子繼承製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您就算是想要下個黑手啥的,那手段就得高明瞭,這嫡長子能躲過一茬又一茬的攻擊長大。多多少少自己不會太蠢,或者身邊有著一群高明的人。

說不好聽的,立這麼一個靶子,吸引火力,避免大規模的為了那些個利益,而發生看不下去的流血事件。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從官方上就在極力維護這事,那麼到了民間,這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事。

到了衙門口說事,他都會拿這嫡長子繼承製和你掰扯,畢竟這關乎皇帝的正統性。

要不當年朱棣造反成功,非要拉著馬皇后當自己個媽,這是有原因的。

所以衙門口他就拿這當條例的使喚。

除非這當老子的在還沒死的時候,給你這庶子留點東西,衙門口還保護,但偏開這一茬,您沒理。

擱過去,那些個有爵位的官宦世家,這爵位都是留給嫡長子的,至於其他的兒子,洗洗睡吧,壓根就沒你啥事,長大了有能力自己整一個,沒能力的,啃老吧。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那如果嫡長子整個就是個傻子,那咋辦啊?”

涼拌唄!還能咋辦!又不是沒有過,傻子皇帝司馬衷走一個,就那個何不食肉糜的貨。

其實從這事,咱也能瞅出來嫡長子繼承製在咱大華夏地頭上的強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嫡庶觀念還是非常強的。

大家可以看看紅樓夢,嫡出的兒子賈寶玉和庶出的兒子賈環,地位簡直有天壤之別。

賈寶玉基本就是內定的榮國府繼承人,即便他行為怪異,不愛讀書,性格軟弱,留戀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來,賈環比較愛學習,也不那麼喜歡女人,但仍然沒有什麼資格繼承家業。

其實,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都是如此。

朝鮮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稱自己的貴族父親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洩慾工具,並沒有什麼地位。

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趙姨娘,為榮國府當家賈政生了2個孩子,不亞於嫡妻王夫人。

然而,趙姨娘的地位很低,連八竿子打不著且輩分很低的王熙鳳,也能將她罵的狗血噴頭。

這種人生的兒子,只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被比較重視,就是嫡妻沒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麼庶出的孩子就沒機會。

第二,妾的關係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經濟,因為不是自由戀愛。

這種婚姻強調門當戶對,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兩家結合,對雙方都有很大幫助。

不過,妾的社會關係就差了。她們說白了很多就是女僕,家庭也都是僕人或者底層市民。

在重視門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背景,導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繼承權。


薩沙


古人的嫡庶觀念不是強不強的問題,而是關乎道統。

商朝時嫡庶分得令人歎為觀止,這裡有個例子:


商朝君主帝乙有三個同父同母的兒子,分別時子啟、中衍、受德。但是由於生前兩個孩子的時候,母親還只是一個妾的身份,還不是正妻。但是生小兒子受德的時候,母親已經被冊封為正妻了。

所以雖然是一母所生,但是因為不同時期,母親以不同身份生的,這三個孩子的身份和命運就截然不同。

最終最小的孩子受德就成為了商紂王帝辛,而子啟就成了諸侯國宋國的國君,子啟死後,其二弟中衍繼承宋國君主的位置。兩個大哥只能給最小的弟弟做臣子。

女的嫡出命運可能還能作為政治聯姻的手段,作為女主嫁給別人,庶出的只能坐陪嫁,做媵妾。這裡也有個例子:


秦國的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國王室的一個庶出公主,跟著嫡出的公主陪嫁到了秦國,只能做媵妾,所以即便給秦惠文王嬴駟生了3個兒子,也不過就是一個八子。

她的出身決定了她不可能成為王后。但是嬴駟的嫡子嬴蕩雄心太大,結果玩鼎玩現了,把自己砸死了。在羋八子的同母異父的兄弟魏冉的幫助下,最終讓羋八子的兒子嬴稷在皇位爭奪戰中勝出。

最後羋八子母憑子貴,成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后——宣太后,牢牢把持可秦國的權柄幾十年。

實際上嫡長子繼承製度一直到明清,仍然對世俗繼承製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年朱元璋之所以一意孤行要傳位給朱允炆,說白了就是基於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考量。所以朱棣這些人由於實際庶出身份,被排除出了朱元璋皇位繼承人的考量。


而後來朱棣強行把自己算成馬皇后的兒子,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安排一個嫡出身份。

清朝得唯一一個太子胤礽就是典型的嫡長子。他選本也只是皇后赫舍裡得第二個兒子,但是真正的嫡長子病死了,由於太小都未序齒,所以胤礽就成了嫡長子。

康熙要廢胤礽的時候,之所以皇長子胤禔會利令智昏,要替康熙除去“慶父之憂”。也是跟“嫡長子繼承製度”有關。因為胤礽沒有嫡子,所以他若被廢,就不會往他下一代去順延,只會往同輩順延。


但是康熙嫡子只有胤礽一個,所以按照制度,只能往長子順延。而胤禔雖然庶出,但是他是康熙事實上的長子。

但是自從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廢除後,實際上就不存在嫡庶之別了。

但是長子還是存在的,所以長兄如父,長姐如母,體現的都是對家庭的責任。


炒米視角


當然有!因為庶出的身份確實是很尷尬。這一點並不只是不同老婆生下不同孩子的區別,而是這個庶母身份有問題。

我們都一定聽說過通房丫頭這個詞,一般來說通房丫頭會有兩個,一個是男方自己養的,一個是女方陪嫁過來的。這個男方自己養的通房丫頭實際上就是個童養媳,大約在男孩10~12歲左右的時候,家裡就會給他買一個12~14歲的通房丫頭,這個童養媳最早的目的只是單純的侍奉男公子起居,但是呢,所謂是乾柴遇烈火,這男孩子在12 ~13歲時候恰恰進入了青春期,他們會偷看通房丫頭洗澡,伸鹹豬手偷摸通房丫頭,甚至以主人身份上了通房丫頭,這樣的話就很可能會懷孕,也很可能因此生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庶出的(長子)。也就是說,庶出長子實際上就是個私生子。

而女方的陪嫁丫鬟也一樣,其最早的目的只是給女方嫁到男方家陪伴解悶的,但是呢,男主的精蟲上腦,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上一個,怎麼可能放過陪嫁丫鬟。所以陪嫁丫鬟很大程度上就會落入男主虎口,並因此懷孕生子,這生下來的也是庶出子,從原則上看,這種也是屬於私生子。

在古代,母憑子貴,通房丫頭很陪嫁丫鬟生完孩子以後就會被納為副妻(比妾還高一級),副妻們的孩子本身就已經是被歸入庶出了,那比她們地位還低的妾生子自然也只能歸入庶出。


優己


可以這麼說,其實如今的影視作品對於古時候的嫡庶尊卑觀念已經很大程度進行淡化了。歷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過影視劇所展現的更加嚴格苛刻。“側室扶正”“母憑子貴”極其罕見。即便是進入封建王朝後期的明清兩朝,嫡庶觀也開始逐漸淡化,仍舊比如今影視劇裡表現得嚴重。

古代嫡庶觀念究竟多嚴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嚴格區分,地位與繼承權順序絕不能亂;
  • 第二,嫡可廢不可降,庶想扶正難比登天。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為了保證家族爵位、財產等順利繼承,以宗法制為根基的嫡長子繼承製誕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隨產生。簡單來說,正妻與正妻的子嗣為嫡,側室與側室的子嗣為庶。

在嫡長子繼承製中有基本的規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選擇繼承人要選生母最高貴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沒有機會;而同是嫡子那就選最年長的。總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無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絕對優先的繼承權。




其實直到唐朝,庶子才擁有了財產繼承權,但仍舊不能承襲爵位。而魏晉時代,庶子則完全沒有繼承權,在家族中被視作奴僕對待,士大夫階層甚至不會讓庶子進入宗族族譜。

商紂王帝辛與其兄長微子啟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為其母生微子啟的時候是姬妾,成為王后之後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為嫡,而微子啟為庶。

通常影視作品中有一種情景很常見,就是妾室得寵欺壓正室,甚至將妾室扶正。然而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相當少見,而且是難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凱,因其母是妾室,死後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長拒絕葬入家族墳地,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仍舊無能為力。

古代所謂“娶妻納妾”,就是說妻子需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納也就是購買而已,兩者地位差別可見一斑。同時,正妻可以廢黜休棄但不得降為妾,而妾也不能輕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廢或者離世,家主也會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側室。很長時間裡,士大夫階層與官吏如果扶正側室會被懲處。

唐朝對於妻妾地位待遇顛倒還有對應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謂母憑子貴、側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後嫡庶觀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舊困難。像是明清藩屬的李朝實行“從母法”,子嗣跟隨其母階層,庶子不能參加科舉,庶女將來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與奴婢,即便其父親是貴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認為,嫡庶有別嚴格區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嚴格而沒有寬鬆,封建王朝若亂了嫡庶尊卑,那麼宗法制就難以為繼,所以也就註定了側室、庶出們的悲哀。


澹奕


事實上,古代人的嫡庶觀念,遠遠比電視劇裡表現出來的嚴重的多。還是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聽老年人說,解放的時候,我們那裡鎮壓一個地主。鎮壓那天,他的七個老婆,在現場哭作一團,有一個細節,表明嫡庶等級差別很大。

現場人山人海,相關人員把他的七個老婆安排在階梯上,讓她們遠遠觀看。亂哄哄的場景,小老婆們仍然沒忘記等級差別,她們把大老婆安排在最好的位置。

現在的電視劇,為了劇情,把古代的很多規矩,已經歪曲了。舉個例子《甄嬛傳》皇后和皇帝的幾個妃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

在古代是不合情理的,皇后是後宮之主,在後宮,她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下面的嬪妃,宮女,巴結她還來不及呢,哪敢不尊重她!

最搞笑是《甄嬛傳》的皇帝,被後宮搞得焦頭爛額,這更不可能,在古代,男尊女卑,在家庭中,男的再懦弱,也是一家之主,更何況是皇帝。

所以說,現在的電視劇,把小朋友帶歪了,很多東西,在古代是不可能的,不要相信,要看就看正劇。


蜀中梁哥哥


答案很明確,那是真非常的重視。

同樣是兩個兒子,一個嫡出,一個庶出,不管庶出的這個再優秀,你的身份位置還是低嫡出的一大截,到時候繼承家業庶出也只能是得到一小部分。

我們來舉個例子

康熙的九子奪嫡

康熙晚年,出現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為什麼呢?因為太子被廢了,都想繼承皇位。

之前清朝都是立賢不立長,後來到了康熙這裡,想要改變一下這個規矩,那就是嫡長子繼位。後來,皇后生下了兒子,便成了皇太子,這個人就是胤䄧。

但是我們要知道,胤䄧可不是康熙的第一個兒子,在他上面成人的兒子裡邊還有一個胤褆。那為什麼胤褆是長子,為什麼不是太子呢?

原因就在於胤褆是庶出,而胤䄧是嫡出。

大阿哥胤褆也知道自己出身不好,誰讓自己的母親不是皇后呢,這個事情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皇太子只能是自己的弟弟胤䄧。

這就是嫡出和庶出最直接的表現,地位相差太過懸殊。

現在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真實的情況只會比這更嚴重。

這是發生在皇家的故事,就算在民間,只要是大戶人家,都是嫡長子繼承家業,庶出的分一些就不錯了,根本沒有機會和嫡長子競爭。

現在社會進步了,沒有所謂的嫡出庶出這一說了,那麼古代這樣真的公平嗎?

當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誰也沒有辦法,古制如此。就連當年權傾朝野的北洋大臣袁世凱都沒有辦法。

當時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了,但是母親去世了,卻沒有辦法進祖墳,為什麼呢?就因為袁世凱的母親是小妾,袁世凱是庶出,所以家族規定,死後不能進祖墳。

袁世凱一氣之下和家族斷絕關係,另選了陵址安葬母親。



很多時候,宗族的勢力,不管你在外邊多麼厲害,回到了宗族裡邊,都得乖乖的聽話。

結語:古代對於宗教禮法相當的重視,可以說是大過一切。所以嫡出和庶出的區別也是相當的大,很多事情都不可同日而語。而庶出的這些人,也只能是認命,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