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講究,年輕人還知道嗎?

醉憙歡


有一條:成年女性的壽衣上,縫上銅錢作為紐扣。

座標廣東。不知道有沒有其它地方也曾有這個習俗。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我太奶奶尚在世,即我爺爺的母親。

老人家逝世時九十三歲,而大概在她九十一二歲時,老人家大概覺得自己大限將至,便開始平靜從容地為自己的後事作準備。

我太奶奶集起一些清朝的銅板、黑色的前襟斜扣的女式上衣,親自把銅錢縫在衣釦上。


年少的我坐在她膝下,拿著還沒縫上的銅板細看,那時還不認識銅板上的“光緒”之類的字眼,只覺新奇,好奇地問:“阿太,這個什麼?用來做什麼?”

太奶奶只是溫和慈祥地簡單回答了我,似乎並不細說,卻似乎也不大避諱,只是年少的我聽不懂。

現在想來,太奶奶是我們中國風骨女性的格度,能從容面對生命的最終歸屬。

那件縫著銅錢的壽衣,最終隨著我太奶奶長眠地下了。

到了我奶奶那代,奶奶六七十歲時,也曾自備銅錢,還有女式前襟斜扣的上衣,藏青色的。

但最後奶奶沒有用上它們,喪葬政策已改變,奶奶故去後,遺體火化,她並沒有用上壽衣。但她當初為自己準備壽衣的沉靜與從容,和我的太奶奶是一樣的。

親見的我也非常認同,壽衣也能折射一個家族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質。


漪露申


在農村對於人去世的時候穿壽衣是非常有講究的,有的人在提前好幾天就把壽衣穿上了,有的人是在嚥氣之前必須穿上睡衣。這樣穿上的睡衣預示著這個人走的時候就是穿上了新衣服,如果說在嚥氣以後身體發涼了,再穿上壽衣那也就沒有什麼作用了,只是外觀的人來好看一些。其實這個意思就是說在老人去世的這這一段的時間有人陪著,這樣老人在走的瞬間能夠看到自己的親人幸福的離開了人間。在農村就會說這樣走的老人非常的有福氣,至少子女在床邊前送走的。



記得年前我父親去世的時候,走的時候是非常的安詳,但是也是非常的痛苦。於是在一時還比較清醒的時候,就沒有給父親穿上壽衣,直到最後那一刻感覺的已經呼吸非常困難了。意識當中也已經失去了痛苦的感覺,這樣才給穿上了壽衣,直到咽最後一口氣壽衣也就穿完了。

在農村穿壽衣也是有講究的,需要近親屬有一個比較大的年齡的人才能幫忙穿壽衣,並不是那些年輕的人能夠給穿壽衣的,當然也需要自己的子女幫忙,這樣顯得非常的孝順。當時我父親穿壽衣的時候,就是我們家族一個長輩來指導著我們兄弟給父親穿的壽衣,他親手教我們怎麼穿。需要從裡裡外外的穿外衣,而且對於穿睡衣必須是單數,不準穿兩套衣服。


對於穿壽衣首先做到穿金戴銀,這種做法也就是衣服一般都是白色加金黃色,要從頭到尾給換上一套新壽衣。然後再把床頭掉過來,在我們這邊是頭要朝南腳朝北對著大門口。緊接著就開始把家裡人全部叫來商量怎麼辦喪禮,然後商量要叫外邊的近親屬來送最後一程。現在想想老父親去世了,感覺的記憶猶新,似乎還沒有走的感覺。已經走了有三個多月了,依然還是走不出那種失去親人的困境,總是不相信這是個事實,時常想起來還是流淚的感覺。


宗元三農堂


我奶奶過世,我全過程都在。是我和我媽還有姑姑們 我奶奶的侄女們穿的衣服,確實有很多講究,比如要穿單數,不能打死結,不能把眼淚掉奶奶身上,唉,想我奶奶了,我奶奶是聾啞人,去世那天是我爺爺生日(爺爺已經去世十幾年了) 大家都說是我爺爺生日這天來接我奶奶走了。晚上的時候一隻大飛蛾就在我奶奶生前的床上飛,很大一隻,還很漂亮,翅膀是彩色的,我那時候正坐在她床上哭,突然就出現了,我寧願相信就是她想安慰我。。各位,好好珍惜親人,多些陪伴。祝大家好運


社會你張姐j


因為我父母在世時,都跟我一起生活,我們有兄妹六個,我最小。我父親去世之前老是生病,當時也有70多歲了,父母親就都為自己準備了壽衣,還說壽衣要洗一次,將來不讓兒女操心!我還年青,也搞不清楚。父親去世時媽媽在,壽衣請人穿的,說有規矩的!我母親8O多去世,當時在醫院住院,一囗氣換不上,人馬上就不行,我和姐姐嚇得只知道哭,旁邊就有人說快把壽衣穿上,我趕緊回家去拿,可在媽媽房間怎麼也找不到,又馬上趕到醫院,醫院裡有人就給你一張殯儀館名片,然後聯繫,他們說的一樣有規矩的。我當時都又傻又有點怕,聽別人按排。願父母在天安祥!


省心梅


在農村確實傳有習俗,我老家是農村,記得我父親姥姥可能是60歲左右準備壽衣,壽材(棺材)只記的衣服都是各種花的棉的鞋帽鋪墊都有。棺材是紅柒,單獨仃放一間小屋,每年上一次柒,父親姥姥活90歲。後來我奶奶也是60歲把壽衣壽材都作齊全,每年署熱時節把壽衣在陽光下曬一次。每年生日這天還穿壽衣過生日。她說喜慶,穿著舒服得體。奶奶99歲。我母親說:把我和你爸作壽衣所有布科都準備好就開始自己作。作好後還自試來試去的,還問我們好看嗎?自己作的舒服,不然到那時候穿著不合適咋辦?我母親還經常拿出來看看,然後整理好放回櫃子裡。在農村老人都是自已作壽衣,現在很少有人自已作了。要老了人都去壽衣店需要什麼有什麼。


老劉AB1513699


農村裡老人去世時穿壽衣的講究,一直以來都靠老一代的人口口相傳給後人,年輕人從懵懂不知,到經歷這種事以後,就可為師,一代代相傳。因口口相傳,其中的講究不免會出現差異,形成各地不一樣的喪葬文化。

(壽衣壽鞋)

壽服的準備

講到農村的壽衣,老祖宗確實留下很多的講究。壽衣和壽材一樣,從老人還活在世上的時候就開始準備了。

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雖然老祖宗比較迷信,但面對這一點還是很從容的。既然有了從容的心態,也就很坦然地面對。古代的人壽命比現在的人要短,因此,在人到四十五歲後可以準備壽材(棺材)的木頭。滿了五十才稱壽,就可以做壽材、和壽衣服。

做壽材一般由兒子做。兒子和父母在一起,名義上是兒子做,實際上還是自己做。壽衣服由已出嫁的女兒來置辦。如果沒有女兒,可讓侄女置辦,但大多數還是由兒媳來置辦。這種風俗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差不多。

現在農村,一些年輕人不太講究這些規矩了,因為壽材和壽服皆有專門的店鋪,隨時都可以買到手。再說壽服的製作有很多講究,而到店鋪購買,店鋪會按當地習俗全套搭配好了,用不著勞心費力。不懂的地方店主還會告訴年輕人怎麼做,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最靠得住的是人民幣。

壽服的種類和布料

壽衣,又叫壽服,其實不只是壽衣壽褲,還包括壽鞋、壽帽和壽被一整套。壽服的作料一定要是棉、絲、麻織的布料。不能做釦子,更不能用金屬、塑料釦子,而是以布帶子代替,意思是老人帶來子孫發達。這種要求可能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從國外傳入化纖、塑料工藝,應用於布料、紐扣的生產。與傳統的壽服料子不同,主要是不易腐爛,民間有一種排排斥心理,因而成為製作壽服的禁忌。

壽服因地方不同,風俗不同,性別不同,其中的顏色也有不同的講究,有暗紅色的,也有藍花色的,還有黑色的等。上衣無衣領。壽被的顏色大多數地方為白裡子紅印心的印心被,也有的地方為綠色、藍花色等顏色的印心被。

(老式壽衣)

活人穿壽衣和曬壽衣

中國民間有健在的老人穿壽衣的習俗,有的地方老人一年穿一次,有的地方老人一年穿數次。有的地方老人穿壽服只給子孫看一下就收起來,而有的地方穿了壽服要到村頭村尾轉一圈才收起來。此謂添福添壽。看來過去老人面對死亡,有一種良好的心態。

每年的六月六曬龍袍,民間當然沒有龍袍,那是帝王的專利,那就曬衣服。此日,置辦了壽服的老人,也要將壽服拿出來曬一曬。這種風俗以前在全國多地都有,現在很少看到了。

人去世時穿壽衣

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既有在去世前給老人穿上(老人要求穿),也有在去世後穿的。總的來說,給去世老人穿壽服,要趁其身體還柔軟的時候給穿上,等身體僵硬了就難穿了,最怕的是易掰斷老人的手腳,出現這種情況,兒女心裡很不好受。老人去世穿壽衣時,先要給老人洗澡。說是洗澡,民間大多數地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洗澡,只是擦一下身子。有的地方全身擦到,有的地方也只是擦洗三個地方,一是前額,二是胸口,三是手。有的地方忌有水沖洗身體。

(商鋪中的壽衣)

洗澡和穿壽衣,不同地位習俗有別。有的地方去世老人為男性,由兒子洗澡和穿壽衣,去世老人為女性,由女兒來洗澡穿壽衣。有的地方則專門有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兒女只跪在地上哭喊就行了。

壽服一般只有外面的一套,裡面的衣服還得穿平時的衣服,只是把釦子剪掉,換上布帶子,同樣不能穿化纖衣服和緞子。衣服的數量,不管是衣服和褲子都要成單數,雙數被認為不吉利。中國民間講究的是好事成雙,喪事就要成單,意思是隻有老人一人去閻王殿報到,成雙就意味還要帶走一人。因此,喪事忌雙數。

一般來說,衣服的數量要多餘褲子的數量。民間一般是七件衣和五條褲子。現在生活普遍寬裕了,不愁衣食,有的要給老人多穿一些衣服,最多也就衣服十一件,褲子九件,如果還多穿就是一種規矩的“僭越”了,因為十三件以上只有王侯才能享受的待遇,平普百姓穿了也受不起。

(清代貧窮百姓穿著,後一張為無法補的衣服)

舊時,平民百姓,能讓老人穿上七件衣服的只有財主家裡才做得到,貧窮人家哪裡還有多的衣服?就是有多的衣服也捨不得,要留下來給活著的人穿。那時的農村,一件衣服三代人穿是很正常的事,老人去世時大多穿不上七件衣服,這樣說也只是一個大概數,具體穿多少還得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

至於入殮時還有一些關係到蓋壽被和兒女衣服的講究,因與問題內容無關,也就不再贅述。


關山聽風


在我國只要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裡大多都需要給老人準備壽衣,壽衣的件數需要是單數,不能出現雙數。在有些地方,只有老人一過六十歲,家裡的孩子就要開始為老人做壽衣。壽衣人們又會叫它“老衣裳”,老人去世以後會由兒子或者女兒來給父母穿上壽衣,如果是男性,則由兒子來給穿,如果是女性,則由女兒來給穿。壽衣的意思是長壽健康的意思,這是兒女們希望父母下輩子可以身體健康,不用有太多的焦慮,壽衣一般都不會選擇帶有皮毛材質的衣服,因為有的地方會認為給人穿這些會不吉利。


壽衣其實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鞋襪、衣褲、帽子等,在以前的社會里面,這些東西都需要家裡的兒女自己做的,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講究了,很多人都是直接買的壽衣。做壽衣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老說法和講究,壽衣上不會用釦子,而選擇用帶子繫上,這寓意是家族裡面後繼有人;男性的壽衣大多是杏黃色、女性的壽衣大多是青黃色;在做外面的外衣的時候裡子和帽子上面會有紅色的頂子,這寓意是子孫後代紅紅火火。我國人對於喪葬的禮儀特別的重視,這都體現在壽衣的設計上面了,很多人在選擇壽衣上面都特別的謹慎。

在選擇壽衣的時候應該知道一些基本的東西,要學會合理的搭配,現在一種地方開始穿西方的壽衣了,不要上面穿西裝,下面卻穿中國的衣服,要選擇皮鞋,不然感覺不倫不類,沒有體統。壽衣件數的選擇上其實也有說法,壽衣應當都是單數,年紀越大的話能穿的壽衣就越多,年紀沒有過50歲的話,最多不能超過3件,以前古代的時候任何人都不能超過15件,因為古代皇帝就穿15件,一些王孫貴族會穿13件,大臣就會穿11件,這樣會按照社會等級慢慢的排下去。現在的壽衣款式和顏色已經越來越多了,現在的顏色已經慢慢有了紅色、金色、綠色等可以對應上五行關係的顏色,有些人家也會講究這些。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裡,人們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講究,還是源於人們對於家裡老人的尊重,這也是感恩的一種形式。選擇合適的壽衣對家裡的老人也比較好,一些老的風俗傳統我們還是需要知道的,這些東西也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作為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已經不瞭解壽衣的講究了,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以後往往會弄的一團糟,多注意一些東西總沒有錯,老祖宗都傳了幾千年的東西,可以繼承發展,但不能徹底消失。


老農民說事


家裡老人彌留之際,兒女們強忍悲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老人穿好壽衣,但是,這個時候一般的年輕人都會慌了手腳,因為給老人穿壽衣有很多講究,很多時候,其意義只是給老人穿上了衣服而已,並不明白這一喪葬文化的習俗。

(唐裝壽衣)

01、準備壽衣

喪葬習俗經過千年,依華北北部來說,在穿戴方面沒太大出入。壽衣,俗稱“妝裹衣裳”。前些年老人們,到了一定年齡大多都提前為自己製作壽衣,有的一放十幾年,壽衣都發了黴,只好在春秋兩季拿出來晾曬。這種風俗以前在全國多地都有,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喪葬品商品化的時代,售賣這些用品的商店應有盡有,臨時買都來得及,可是,有的老人比較開明,常給孩子們開玩笑:“今天吃了這頓飯,還不知道明天能不能端起飯碗”,言外之意自己是熟透的瓜了,閻王什麼時候叫就什麼時候走了。

(古代舊式大袍)

很多老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壽衣是什麼樣的,置辦好壽衣過目,老人滿意,兒女心裡踏實,也了卻了老人的心願。為老人準備壽衣的人一般是女兒,其次是兒媳。我們當地老人的壽衣絕大多數都是兒媳操辦。提前置辦壽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老人一口氣上不來,措手不及的時候抓瞎,那樣老人就光著身子走了。

(壽衣、壽鞋、壽帽)

02、壽衣選擇的基本常識

壽衣,又叫壽服,壽衣不只是代表壽衣壽褲,還包括鞋、帽和壽被一整套。在壽衣的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

農村老百姓的壽衣,一般延續的都是古裝,大概源於傳統文化習俗吧!無論男女幾乎都是裡面兩件套,外面是長衫大褂,上衣無衣領的多,不管是內衣還是外衣,都不使用紐扣,要用成條的布帶代替紐扣,釦子釦子,不能代字(老人走了不能帶著兒子),寓意不好,以期待後繼有人。

(棉、絲、麻織的布料)

另外,壽衣的布料也很講究,一定要是棉、絲、麻織的布料。多數用絹棉製作而成。用絹棉做成的壽衣,寓意“眷戀、緬懷”之意。

還有就是壽衣的袖子要足夠長,在給老人穿壽衣時,袖子要遮住老人的手,只有“衣不露手”,下輩子老人轉世後就不會出現衣不蔽體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兒女們祈求老人來生幸福的美好願望吧!

(唐裝龍鳳裝壽衣)

03、壽衣什麼時候穿

老人的壽衣一般都是兒女為其穿,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穿,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穿。

依照傳統習俗,壽衣要在老人彌留之際給穿上,筆者的農村老家認為去世前穿的壽衣,老人可以帶走,否則即便穿上了壽衣,老人也等於是光著身子走的。鄉里鄉親的都非常忌諱老人嚥氣後穿壽衣。

而不少現代人認為,老人沒死就給穿壽衣,是對老人不敬,主張老人死後再給穿壽衣,認為這樣才能讓死者走的安然。具體怎樣好呢?筆者覺得還是根據當地風俗習慣吧!

(全套壽衣壽服)

04、壽衣的文化

壽衣包括:壽衣5件套、(單衣2件、棉衣2件、外長大棉衣1件)雙鋪雙蓋4件套、頭腳枕、鞋、帽、襪、腰帶、綁腿、口鈴、盤纏巾、蓋臉布、金銀元寶、金銀戒指、墊被錢。具體手裡握的、口裡含的、懷裡揣的、頭枕的、腳蹬的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傳統意義上講,壽衣是根據逝者的年齡、地位來確定的。古代皇帝駕崩,穿的壽衣為15套,即九領五腰加披風,寓意九五之尊的意思。王室貴族的壽衣為13套,大臣的壽衣為11套,富貴人家多為9套,平民布衣多為7套。上衣和下衣一般相差兩件,比如上身5件,下身就是3件。

穿著壽衣的件數不宜穿的太多、忌雙喜單。據說陰間的吉利數字恰恰與陽間相反,認為單數才是陰間最為吉利的數字,衣、褲的件數通常為單數。

(男士五件套壽衣)

逝者穿著壽衣的件數,年齡越大件數越多,是對於逝者的一種敬畏和尊重。個人卻覺得對於普通百姓家,時下流行的五件套:大袍、棉衣、棉褲、襯衣、襯褲就已足夠,再多無益,你想,皇帝才不過十五套,穿多了估計咱平民百姓也受不起啊!

結語:人死如燈滅,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在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之中一直講究壽終正寢,在自己的老人活著的時候盡心盡力照顧他們,讓他們老有所依,盡孝道。當他們臨終的時候,兒女給老人清洗身體,為他穿上乾淨的衣服,守在他們的身旁,送親人最後一程。讓他們儘可能地體面風光,就算是對親人的敬畏和尊重了。


那些舊時光


壽衣用綢子不能用緞子。(稠子,斷子)

分衣裳,上衣下裳,現在裳就是褲子了

一般下比上少二,整體穿多少根據老人壽來的。越高壽越多。衣為領,裳為腰。一般規格如下:

五領三腰

七領五腰

九領七腰

(枉死,橫死,一領一腰)

領中要有一件夾衣,基本是貼身衣外的,是紅色的,大紅色。講究說人一輩子肯定都有作惡的,踩死打死啥的啊,下地獄要受刑。鐵棍子抽,抽到紅就不抽了,叫皮開肉綻了。在外邊穿一件四開的綢衣,男綠女紅。還有老藍色(藏青色)的套頭所有衣服不能有釦子,都是布帶子的,不打死結,褲腰用九道不斷的白紗線繫住。然後開始扎棉。這麼多衣服在長子捧頭取水的時候都要穿,暖衣。還有的地方要暖材。(壽材)

除了壽衣,還有子孫後代的孝衣也很講究。現在怕講究越來越少了哦~


春繡景


人去世穿壽衣,這是非常有講究的。現今的社會家人去世穿壽衣的習俗還是存在的,年輕人知道這其中講究和規矩的很少。所以多數人在家裡有人去世後都會請一種職業的人在北方稱為“知客”是舊時幫助辦喜事或喪事的人家招待賓客的人!都會由他們來按部就班的指導。既然說到這個問題別管知道不知道的咱們一起了解一下!人去世為什麼要穿“壽衣”?又有哪些禁忌和講究呢!

人去世後要穿壽衣是我國祖輩留下的一種風俗,也有很多的講究和禁忌但是地域不同習俗亦不相同。人去世後穿壽衣是對死者的尊重,希望死者來世可以做個有福之人,在古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得起壽衣的,只有那些大富大貴之人死後才可以穿的。迷信之人認為人死後是會變成鬼到陰間地府的,而陰間則是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的,所以為死者穿上壽衣,希望他在陰間可以過得舒適一點。壽衣一般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比如:在我國閩南一帶死者穿壽衣一般都是單數,上七下五或者上九下七,七件上衣和五件褲子。夭壽者也就是年紀不過50歲的一般只允許穿3件。死者年紀越大穿的越多表示有福有壽!但是最多也就是上十一下九。還有其它地方的講究,比如壽衣的材質不可以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而且時間最好選在古閏年,因為這一年的時間比較長也就寓意著在這一年做壽衣可以使家中老人多添壽祿。在北方漢族的習俗中,死者要穿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釦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最講究的是壽終正寢,人死後,一般親人會幫他清洗身體,穿上乾淨的衣服,也就是壽衣若是死者衣不蔽體的,他的家屬就會感到內疚和遺憾,所以,家屬都會根據具體情況為死者選擇合適的壽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穩一點。這些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對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願我們能夠珍惜和我們身邊人相處的每一瞬間,不要最後空留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