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風暴眼,生活沒有停止——俄新社記者武漢傳真

“已經很久沒有抱過兒子了,不大敢碰他。”武漢的一位快遞員如是說。

人們變得沉默,商店停業,城市被封,新冠病毒在耀武揚威,然而,即便在疫情的風暴眼,生活也沒有停止。俄新社的採訪對象都是年輕人,他們當中有人因為種種原因足不出戶,但所有人都相信目前採取了必要措施。

疫情風暴眼,生活沒有停止——俄新社記者武漢傳真

1月31日,外賣小哥將500份外賣盒飯免運費送到武漢市第五醫院。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俄留學生不失樂觀

25歲的斯坦尼斯拉夫·亞努沙烏斯卡斯就讀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武漢宣佈封城後,很多學生來不及回家,但他是自己決定留下的。當然,學校建議留校學生儘量不要離開宿舍。他說,為防控疫情,武漢所有小區都實施封閉式管理,入口處會測量體溫,手機每天都能收到疫情期間生活提示的短信。主要原則是出現初始症狀即就醫、要比以前更勤洗手以及最好別出門。校方大力支持學生。

斯坦尼斯拉夫介紹說:“我們這些大學生主要留在宿舍,一週外出一次,分批前往購物,每批不超過6人。”

事實上,外出意義不大。所有店家都關門了。超市會將食品直送到宿舍。學生們每週都會掃二維碼填寫購物清單,然後配送員會把所有商品送來,學校還提供配餐服務,可預訂一日三餐。

很多微信公眾號會推送有關疫情的官方信息與數據。學校的微信群也發佈教學信息,我們在線上聽課和討論。

斯坦尼斯拉夫言語中不失樂觀:“所幸出現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做些早就想完成但一直拖延的事情,而且自主學習的渠道更多了。”

因為校園內的活動受到一定限制,現在沒法外出跑步,某些同學乾脆在房間內健身。

快遞員累並快樂著

來自武漢江岸區的李斌(音)今年27歲,從事快遞業。為搞好自我防護,他佩戴口罩、手套,當然還會經常洗手。重要的是清潔流程得正確,洗手前不能摸鼻子和揉眼睛。公司重視相關用品的採買,洗手液、手套及口罩供應充足。

他承認:“我們每天要接觸大量包裹,最初很擔心被它們傳染上病毒,後來專家解釋說,病毒不會通過這種方式傳播,我們就放心了一些。所有快遞員在處理包裹時都不會摘手套,儘量不直接用手觸碰。”

他聊起自己的生活:“每天下班後,我都會在物流配送站用消毒噴霧從頭噴到腳,再換身衣服回家。孩子年齡還小,我不大敢碰他,已經很久沒抱過兒子了。”

他所在的配送站如今堅持上班的有7人,但業務覆蓋了30多個小區,每次上崗前,站長都會給所有人量體溫,正常者才能工作,“現在配送跟過去不同,我們不能進小區,收件者會在入口處的指定地點取貨,如果那裡有快遞櫃,我們就直接將物品放那兒。要是貨物體積大又很重,我們會將推車借給客戶”。

當前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增,快遞員每天要奔波10小時以上。李斌會覺得很累,但也收穫了很多感動瞬間。他微笑著說:“一位客人專門為我們買了兩包口罩,說我們高強度作業,需要這個。我們還跑醫院訂單,這些醫護人員工作太忘我了!跟他們相比,我們算輕鬆的。”

物管人員嚴謹負責

在洪山區,30出頭的張興(音)就職於小區物業。他跟同事一道,負責本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他主要處理小區進出人員的登記管理,自己也採取了周密的防護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注意個人衛生。

他說:“跟人交流時,我們都保持著一兩米的安全距離,回家馬上換身衣服。”他會將工作服馬上清洗消毒,認真洗手,“我對工作區域和使用的器材每天消毒3次左右,我們有酒精和消毒液”。

他所在的小區有上千戶居民,但僅開放了一個出入口。如無特殊需要,住戶不能出門,外人也不能進入。要是不得不進出,每個人都會接受體溫檢測以及簡單的噴灑消毒。

小區每天會消毒數次,但2月初還是出現了新的確診病例。張興承認:“我們得知後非常擔心,但一切都嚴格按照先前制定的處理流程操作:醫院很快就派醫療小組將病人接走,並對後者所在的整個單元加以隔離。過程非常順暢,我們之間的接觸程度被降到最低。”

物業公司跟居委會合作,請周邊超市每天給小區配送蔬菜和食品,業主們則在微信群裡下單。每天上午,打好包的蔬菜運送過來,人們排隊取菜時都保持了安全距離,沒有發生擁擠。我認為,這對於病毒防控非常重要。

編排:黎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