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有機農業有比較好的發展思路嗎?

山東締安小櫃


生態有機農業概念一直很吸引人。也總有人問,肉為什麼不香了,魚為什麼不鮮了,菜為什麼沒有味。那麼以前散養的豬雞鴨,河溝裡的魚,自家小院種的菜確實好吃,都是本味,很生態,不打藥不用藥的。接下來的邏輯就是,好東西大家愛吃,大家都愛吃一定有市場,有市場就堅持做,只要堅持下來就一定行。其實生態有機農業的路上都是坑。資源、生產、銷售、資金、人員、配套、管理等條件,樣樣具備才行!資源包括土地、水源、水質、地政關係等;生產就是要精通生產技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藥化肥一樣也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種養的好不如賣的好,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比比皆是,我以前和朋友講過個“西瓜和棉花的事”,就是這個道理;資金很重要啊!尤其農業需要持續投入,基礎設施設備花的錢你根本就看不見,就更不用說那些跑冒滴漏的地方了,手裡那些自有資金一花就沒了;好的人不好招,差的人不想找,真正能紮根農村的人有多少?多少農村土地閒置,年輕人還是喜歡去城市;配套是指產業系統配套,種子、農藥、化肥、地膜、農機、維修、批發市場等等,只有操作過的人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箇中滋味;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要靠天吃飯。天有不測風雲,十年趕上一次大災就歸零了。個人認為,生態有機農業也不要尋求最佳方案,適合自己的,有造血能力,能生存下來的就是好的方案。生態有機農業產品是有價值的,當成事業來做,戒驕戒躁,穩紮穩打,一定有前途。


水產陶工


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嚴格來說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現代農業發展類型,對其發展思路,我簡單分析如下:

一是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生態農業是通過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和人文科學三輪齊驅的農業系統工程,是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生態農業以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為支撐,汲取傳統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雙重精華,建立起各種半自然生態系統以重建與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其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的生態功能,積極發揮了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平衡的正面影響作用,帶動了整個社會物質文明和人文環境的改善,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立了新機制。生態農業的建設目標主要是生產綠色農產品,同時防控農業面源汙染。目前,按生態農業系統物質循環利用的方式分類,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種養結合型、種養加結合型、種養沼結合型、種養加沼結合型和休閒農莊型等。

今後,生態農業建設離不開正確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生態農業主要應用生態工程技術及傳統農作技術,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不同層次進行設計與管理,並配合相應的配套技術;運用系統工程的最優化方法,設計分層多級利用資源的生產工藝系統。目前,在我國廣泛開展的生態農業建設就是以農業生態工程建設為主體的,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生態工程的理論基礎和建設方向,而農業生態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業的技術手段。從國外農業生態工程技術及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趨勢看,生態農業的主要技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立體種養技術、有機物質多級利用技術(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病蟲草害生物防治技術、精準施肥和噴藥技術、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態治理技術等。

二是有機農業的發展思路。有機農業是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2019年上半年,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 Switzerland)與國際有機農業聯盟(IFOAM)在德國紐倫堡聯合發佈了《2019年世界有機農業發展報告》(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2019)。在全球範圍內,1.4%的農田實現了有機生產。許多國家更是大力推動全國範圍的有機農業生產。在包括奧地利、意大利在內的14個國家中,有機農業用地佔總農業用地的比例已超過10%,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列支敦士登(37.9%),薩摩亞(37.6%)和奧地利(24%)。

今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會越來越高,有機食品的消費也會得到廣泛接受。這種有機農業類型與生態農業不一樣,其生產農產品的主要目標就是生產有機食品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和現代農業科技的結合,以健康、生態、公平、關愛為基本原則,尊重生態、經濟規律。通過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建立一種綜合、健康和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體系,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使農業生態實現自我調節,農業資源實現再生利用,最終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同時,能為人類提供安全的有機食品,達到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實現環境友好、經濟可行和社會公平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在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可持續消費意識、保障公眾消費安全、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破除綠色貿易壁壘以及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智農信息


你好,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生態有機農業有比較好的發展思路嗎?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看法和見解:

首先,隨著社會發展,工廠,企業增多。同時汙染性垃圾增多,人們對健康也比較關注起來,在這個時候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是有市場的,但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思路和策略要做好。

第一、要明白有機農業的特點定義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第二、有機農業技術要到位

有機農業對種植和養殖技術有較嚴格的要求,有機農業在不使用用農藥,化肥的前提下要能想辦法提高產量上下功夫,養殖業不能使用生長激素,不能使用轉基因技術,所生產出的產品安全健康並取得有機認證,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放心。

第三、銷售上下功夫提升檔次

有機農業產品成本較高,產品出來了,銷售才是重中之重,產品再好,銷售不出去,沒有利潤的支撐,也是做不下去的。因而做有機農業在銷售上要做到以下幾點。

1、價格要定位,市場要了解同類型產品的價格對比,取長補短,制定出適合自己產品的價格體系。

2、消費者定位,作為有機農業產品,價格相對較高,不是一般普通消費者能接受的,因而我們在這方面人群定為高端人群,特別是一些高檔小區,高端超市。

3、品牌要定位,有機農產品,要有自己的品牌建設,要讓消費者認識自己的品牌並能深入人心,這也要我們在品質上保持始終如一,讓消費者信任並持續購買。

4、平臺要定位,產品持續健康發展也需要好的平臺來推廣,利用互聯網,把線上線下相對應,配送要快,服務要到位,建立客戶數據庫,這樣才能更好後推廣下去。

總結,有機農業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只有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希望一定會迎來。

以上是我一些個人看法,不當之處,敬請理解!





瀟風vlog


生態有機農業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這幾年,國內有機農業發展不順利,主要有幾個制約因素:

1、有機農產品魚目混雜,消費者霧裡看花,花了高價買不到真正的有機食品!

2、有機認證滿街跑,花錢就能貼標籤,讓真正的有機產品淹沒在假冒有機產品中,讓消費者對有機產品打大問號,從而對有機產品沒信心,也就沒了消費慾望!

3、有機產品規模太小,產品價格太高,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4、有機產品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品牌優勢,無人問津!

……嗯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時間不長,建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按照生態特點,劃分發展有機農產品的優勢區域如:東北五常大米、山東壽光蔬菜、陝西獼猴桃、寧夏枸杞、陝西延安蘋果……

2、制定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標準和質量標準:包括土壤情況、水質、周圍環境、生產過程中的有機營養肥料、藥物控制、除草劑控制、有機產品檢測,包裝、運輸等等。

3、嚴格檢測和認證!規範有機認證流程,把好認證發證關口!

4、制定合適的產品價格,既要讓生產者有利可圖,又要兼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

5、擴大有機產品的宣傳,提高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認識!可以設立體驗區!

6、開發階段,政府可以對有機產品實現適當補貼!

7、試行先蔬菜、水果,後主糧的順序,把我國有機農業逐步在全國推廣開了來!

……

關於有機農業的話題,內容太多,這裡不再一一贅述,以上僅是個人意見,不妥之處請諒解!





風雨陽光1230


我認為生態農業很有發展,以我們黑龍江海倫市為例現在土地一般都還在使用化肥。現在我們海倫市又被認證為黑土硒都,也就是說在海倫富硒的地塊種出來的農作物都含有微量元素硒。如果做好生態有機農業可想而知各種莊稼的農作物的價格會翻幾倍。五常大米全國出名,就是因為他是有機的。如果要是我們這裡種出來的農作物我覺得會比他們那裡賣的價格更高!要是做還是去你想要發展的當地考察。考察好了才可以繼續發展,畢竟老百姓還是不考慮有機產品 他們只知道產量高就可以多賣錢!不注重質量! 再就是做生態有機農業資金必須充足,還有就是可以和當地有共同想法的種地大戶,種植合作社合作!這是我個人意見。


黑土農業喜子


有機農業有發展前景嗎寫回答

有機農業有發展前景嗎

寫回答 共3個回答

中國農業出版社

農業農村部直屬的大型綜合出...2019-03-01

目前,世界有機農產品主要種類及其比例為:蔬菜水果為18.2%、牛奶和蛋類16.1%、糧食14.3%、嬰兒食品與用品11.1%、加工食品7.1%、肉類6.1%、其他(飲料、食油等)27.1%。

儘管目前有機食品零售額在整個食品行業中的份額很小,只有2%~3%,但增長潛力巨大。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將出現顯著增長:

(1)消費者對健康和環境問題的認識提高,對健康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增強,促進有機食品生產消費迅速增長;

(2)一批大的食品商如麥當勞、雀巢等已進入有機食品行業,正雄心勃勃地進行有機產品的營銷開發,試圖搶佔國際有機產品市場;

(3)食品加工部門調整結構進行有機產品開發,改進包裝,促進有機食品國際貿易;

(4)許多國家政府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


晨曦小宇


有機農業發展思路肯定是有,可問題是市場出路有沒有?

答案是——有!只是很窄很窄!玩兒情懷可以,要效益很難!

為什麼???

其實曾經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大家都喊著追求健康,那麼為什麼有機農業不受待見呢?為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國人的消費現在大多數還是停留在外在消費上,比如豪車,比如洋房 比如勞力士,比如LV。這些,可以第一時間展示在眾人面前。

而有機食品屬於內在消費,也就是說你今天早晨吃了一根有機黃瓜,當你出現在同事面前的時候,你已經消化了大半部分的有機黃瓜是無法提現出來的。

生性靦腆的你又不大可能逢人就講:“你好,我今天早晨吃的是有機黃瓜…。”假如你真這麼做了,“有病吧……!”有可能這是同事們的第一反應。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當下有機食品還是有一定消費群體的,但是不足以支撐起一份生意。

綜上所述,如果為了情懷,可以!反之,請三思再三思。

玩情懷的思路很簡單,比如有機農場共享,比如有機黃瓜(舉例)私人訂製等等!


三坊之路


1.標準化、組織化發展。一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生產出外觀統一、內質符合要求的優質農產品,提升農業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二是加強農業合作文化建設,扶持和幫助農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據農田、園地、林地等資源優勢和不同的區域生產特點,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組織形式,提升組織化水平。

2.區域化、規模化發展。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產業優勢,確立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在短期內形成規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突破,快見成效。

3.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按照有利於形成高效產業的原則。以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按照產業化方向安排項目、組織生產和經營。堅持把高效生態農業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一頭對接市場,一頭對接農戶,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和市場化水平。



四正優選


大家好,很高興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淵源與內涵

1.1“生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生態農業”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奧伯特(WilliamAlbrecht)於1971年提出的,並在歐美地區有一定的實踐。在此後短短40年時間裡,這一概念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國內外的農業生態學家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嘗試,為生態農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生態農業的基本含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經濟上有生命力,有利於長遠發展,並在環境方面、倫理道德方面及美學上能接受的小型農業[1]。生態農業在國外實踐的過程中,雖然做法不盡相同,但基本特徵可以總結為:針對常規農業高投入、高消耗的弊端,儘可能減少外來工業產品作為物質能量的投入,充分挖掘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自身循環和發展的潛力,通過資源及環境的有序利用和保護,實現農業持久發展。國外發展生態農業呼聲雖然很高,但由於實踐中的諸多問題,發展勢頭並不強,仍處於探索階段[2]。

1.2“循環經濟”帶給農業的啟示

循環經濟一詞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Boulding)提出的,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針對對人類社會傳統的線性經濟的弊端,鮑爾丁形象地將生態經濟比喻為用“太空人”式經濟取代“牧童式”經濟,這種經濟體系能夠較好地同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和環境堆汙染物的有限容量相協調,其本質在於工業的綜合利廢[3]。對於傳統農業中高投入、高汙染、低產出、低效益而言,用循環經濟來指導農業生產無疑是一劑良方。具體做法是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高產出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4]。

1.3我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的生態農業的歷史源遠流長,早有輪作複種、間作套種、用地養地相結合等一系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這些都是早期生態農業的實踐。“生態農業”這一名詞於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80年代初上升到理論研究層面,隨後,全國各地展開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試點,總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如江南地區“桑基魚塘系統”模式、北方山丘區以林果業為主農牧(漁)相結合的綜合發展模式、北方農區在庭院內將種植、養殖業與製取沼氣相結合的“庭院生態系統”模式等[2]。我國的生態農業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並吸收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強調農、林、牧、副、漁大系統的結構優化,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資源高效利用融為一體,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未來農業的發展之路。

1.4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內涵及一般模型

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循環經濟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具體應用,是對傳統線性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其核心環節是把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或再生產品,從而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理想的目標是汙染零排放,形成農業生產的閉路式物質循環系統。它依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因地制宜構建新型的農業生態系統,使這種人工生態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形成一種高效、聯動式的循環體系,使無機環境—綠色植物—動物—土壤—無機環境的閉路式能量和物質循環系統得以實現。

2中原經濟區戰略的實施給河南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2.1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歷程回顧

從2010年4月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要科學界定中原的內涵之後,中原經濟區的概念經過河南省內外專家論證,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關注。2011年1月,中原經濟區被寫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標誌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1年3月,中原經濟區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年9月正式印發《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標誌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2.2關於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的解讀

與中原經濟區的概念一同被人們認可的,無疑是這樣一個核心詞———“農業”。河南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被譽為中國的“大糧倉”,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任務。推進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對河南省的根本戰略定位,也是河南省不容迴避的責任。從概念首次提出,到成為國家戰略並進入實質操作,中原經濟區的定位都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任務:積極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關於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農業被放在首位:“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5]。

2.3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河南農業發展的最優化出路

綜觀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不管是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還是快速發展的沿海地區,都是以犧牲糧食和耕地為代價發展起來的,這對於有著上億人口,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河南省顯然是不可行的,河南的發展不能違背國家對河南糧食增產的基本要求。然而,面對人口數量龐大,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稀缺的事實,河南要想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科學規劃,在農業生產方式上下大文章,建立多環節新型產業鏈,依靠農業帶動工業、服務業,最終推動河南的城市化進程,達到經濟、環境、社會發展共贏的目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河南農業發展的科學之路,在推進經濟結構升級轉型,鞏固提升農業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河南省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

河南省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呈西山東川特徵,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由中山、低山、丘陵過度到平原,基本地形分為豫東平原、南陽盆地、豫北山地和豫南山地。在規劃農業生產模式時,我們應充分考慮到地區的資源特點和農業生產條件,結合傳統經驗,因地制宜,構建值得推廣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

3.1平原糧食主產區物質循環利用模式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部,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豐沛,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點兼而有之,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河南的大半地區是平原和盆地,其中平原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94個平原、半平原縣農業生產大多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和加工業為輔[6]。河南省平原區域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土壤肥沃,水、熱、土組合條件較好,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平原糧食主產區物質循環利用模式是按照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在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如廢棄物的排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各種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環利用,以期最大效率利用土地資源和能量,並有效地防止了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汙染[7]。常見的類型有作物複合型、農—林—果複合型、多元種植產業鏈延伸型、廢棄物綜合利用型、庭院種養加結合型、糧—畜—沼—肥型等模式。以鄭州毛莊蔬菜基地、黃河灘地奶牛—肉牛養殖基地為例,具體做法是以蔬菜栽培為基礎,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採用生物防治技術,大規模開發無公害綠色食品,建立奶畜、肉禽、禽蛋、水產養殖等生產基地,利用農業高新技術生產高產質優無汙染農產品,逐漸形成綠色食品開發產業化規模,經濟效益顯著[6]。

3.2水域生態系統農林牧副漁一體化模式

該模式是針對以水域生態系統為主要生態環境的地區提出的。這一模式的早起成功經驗是南方的“桑基魚塘”,以其巧妙的設計原理,統籌合理利用資源,迅速得到人們認可並得以推廣和發展。河南省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信陽地區稻田養魚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稻田養魚既增加了養魚的面積,又能以魚除蟲除草,魚糞肥田水稻增產。近年來,信陽地區的一些農戶又開展了稻—萍—魚—豆複合型的試驗:水田中種稻、放萍又養魚、田埂上種豆。這樣萍可作為魚餌料或肥料,豆花、豆葉落入田中,既可肥田又是魚的餌料,形成了魚吃草、魚肥稻、稻護魚、萍助稻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8]。按照這個理論,可以再增加養殖鴨、鵝、農家旅遊等環節,依託有限資源獲得更大的收益。河南省沿黃地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草基魚塘是對這一模式的又一成功實踐。如商水縣湯莊鄉的豬、魚、禽水陸養殖模式,開封北郊鄉郭樓村的稻、草、豬、鴨、魚等加工、銷售的種養加模式等都是水域生態系統農林牧副漁一體化模式的典型代表[8]。

3.3果園山林立體種養殖模式

該模式以果樹及林木種植為核心,同時,選擇合適的季節和作物進行間種套種,林間放養禽畜,在低窪地區挖塘養漁,放養鴨鵝,收穫初級農產品的同時,延長生產加工產業鏈,還可以加入生態旅遊、農家採摘、農家樂等休閒娛樂項目,最終實現果樹、禽畜、加工農產品,如果酒、果醋、肉、奶、蛋、皮毛等,農家樂、生態旅遊等多項收益,同時,作為天然有機肥的動物糞便,減少了農業生產的投入及對環境的汙染,實現了良性循環的立體農業模式的設想。這種模式在河南省三門峽果業經濟主產區較為普遍。三門峽自2002年提出發展果業循環經濟的戰略計劃以來,經過10年的推廣與實踐,三大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可歸納為果品—加工—果渣—飼料—養殖———糞肥入園模式(簡稱“果—加—養”模式)、果枝—食用菌—廢料入園模式(簡稱“枝—菌—園”模式)、果園—種草—養殖—沼氣—糞肥入園模式(簡稱“果—草—畜—沼”模式)[9]。鄭州市郊生態園區建設也是該模式的代表。以鄭州市侯寨鄉為例,利用7萬畝涵養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種植、特色養殖項目,如孔雀養殖、特種蘑菇種植、林下養殖場等,既能充分利






世界拳王3


古人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傳統農業大國,對土地糧食感情很深,但隨著社會得發展和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峻,人民群眾對食物及原材料的質量更加細緻和嚴格。

有機農業與目前農業相比較有哪些特點?

1.可向社會提供無汙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環保食品,有利於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農產品造成汙染,給人類生存和生活留下隱患。目前人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類癌症的大幅度上升,無不與化肥農藥的汙染密切相關。以往有些地方出現“談食色變”的現象。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汙染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產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質好,有利保障人體健康。

2.可以減輕環境汙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

目前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農藥在作物上附著率不超過10-30%,其餘大量流入環境造成汙染。如化肥大量進入江湖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魚類生存。農藥在殺病菌害蟲的同時,也增加了病蟲的抗性,殺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結果引起病蟲再猖獗,使農藥用量愈來愈大,施用的次數愈來愈多,進入惡性循環。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減輕汙染,有利於恢復生態平衡。

3.有利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產品進行國際貿易受關稅調控的作用愈來愈小,但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方式和內在質量控制愈來愈大(即所謂非關稅貿易壁壘),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可能打破壁壘。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汙染環保產品,因此發展有機農業,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外匯收入。

4.有利於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有機農業是種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項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蟲問題難以解決,還需要有全新的觀念。有機農業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通常比普遍產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