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檢寡頭競爭、特檢百家爭鳴 國內ICL龍頭積極跑馬圈地

作為IVD產業的終端市場,國內第三方年獨立實驗室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分門類來看,普檢市場存量空間巨大,特檢市場增量值得期待,不少機構對獨立實驗室行業前景樂觀。不過,海外市場醫療體系特點與中國不同,尤其在美日等地,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方診斷實驗室需求量巨大。隨著醫改政策的深化和競爭的加劇,國內新進入者業務開拓壓力和達到盈虧平衡時間逐步上升,進而難以複製前期快速扭虧為盈的循環。

普檢寡頭競爭、特檢百家爭鳴 國內ICL發展進入快車道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ICL(“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簡稱)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迪安的2017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ICL實驗室數量約500多家,至2017年底已經發展至1100家。

從開展的檢測項目數量來看,金域檢驗的檢測項目數量從2016年2300多項增長至2017年的2500多項,是國內規模化連鎖實驗室檢測項目最多的公司。在特檢市場,康聖環球的檢測項目達3000多項位居首位。儘管如此,在檢測項目數量上依然與美國ICL巨頭如Labcorp的4700多項存在較大差距。

分門類來看,普檢市場存量空間巨大。2015年我國醫療機構業務收入約為23208億元,按照檢驗收入佔醫療機構業務收入10%的經驗推算,2015年我國醫學檢驗市場規模約為2321億元,如果滲透率達到20%水平,則存在472億元的理論空間。

另外,特檢市場增量可以預期。在特檢市場,基於不同的技術平臺,特檢ICL機構致力於開展專科特色和專業化的檢測項目,市場相對高度分散,競爭並不充分,營收規模和實驗室數量與普檢綜合性龍頭公司相比差距很大。

僅僅從病種的角度預測,腫瘤的特檢市場目前每年新增腫瘤患者400萬人,假設腫瘤的個體化用藥覆蓋全部腫瘤患者,人均檢測費用按照3000元計算,該市場為120億元。

美日ICL發展具有明顯規模優勢

國內獨立醫學實驗室在15年“社會辦醫”、醫保控費等政策推動下,行業進入快速成長期,17年市場規模達144億,過去8年CAGR41.57%,滲透率約10%(假設扣率50%)。這項指標遠遠低於已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及醫療保障健全的歐洲和日本。太平洋證券的研報顯示,經詳細模型測算,與醫院檢驗科相比,ICL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且能明顯提升醫院檢驗利潤率。

根據新浪美股中的財務報告,Labcorp公司2016年營收約96億美元,毛利31億美元,淨利潤7億美元;毛利率32%,淨利潤7.2%,市場給的估值水平為靜態24倍PE。由Labcorp財務數據結合併購的經營記錄可知,其商業模式屬於低利潤高投資,高負債高併購,現金流飢渴型;其想要提高ROE,只能在週轉率上下功夫,換句話說希望病人反覆多次檢測或更多病人檢測。

對比來看,美國醫療體系特點與中國不同,集中的大型醫院較少,79%為私立醫院,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方診斷實驗室需求量巨大。

同時美國的醫生執業自由,相當一部分醫生有自己的私人診所,私人診所是沒有財力支持自設檢驗科,同時日標本量較少,單個標本成本高居不下,因此樣本檢測基本都需要外送服務。

國內ICL龍頭積極跑馬圈地

反觀國內ICL市場,金域醫學、艾迪康、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是實行全國連鎖經營且規模較大的綜合性獨立醫學實驗室,上述四家公司合計約佔半數以上的市場份額,寡頭競爭格局已初現。2016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已近500家,但大部分規模較小、區域性經營佈局。

目前ICL行業中僅有迪安和金域完成了全國的網絡佈局,隨著醫改政策的深化和競爭的加劇,新進入者業務開拓壓力和達到盈虧平衡時間逐步上升,進而難以複製前期快速扭虧為盈的循環,這對市場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資源和行業份額也逐步向龍頭企業聚集,馬太效應凸顯,而隨著行業滲透率的提升,龍頭也將不斷從中受益。

金域醫學(603882):公司是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營業規模最大、覆蓋市場網絡最廣、檢驗項目及技術平臺齊全的ICL領導企業之一。擁有核酸檢測、蛋白質及代謝物檢測和組織、細胞及亞細胞形態學檢測三大體系。

近年來,金域醫學業績快速穩定增長。2019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25.43億,同比增長20%;歸母淨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79%;扣非歸母淨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114%。不過,與Labcorp等國際巨頭髮展軌跡相似,國內獨立實驗室發展正在經歷併購、跑馬圈地的過程。另一家ICL龍頭迪安診斷,近年來將大量盈利投資在未來會產生巨大收益的投資機會上。從最近幾年迪安診斷的併購和設立新公司的情況,其鉅額投資的未來收益直接影響到公司未來的盈利情況。查看其商譽,15年為2.6億比上年增加2.3億;16年為15億比上年增加12.4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