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真的一無是處嗎?

大家好1212121212


學術跟英雄一樣,也是時勢所然。儒家倡導的宗法禮教本來在春秋之時,已然衰落,即所謂的“禮崩樂壞”。但秦之大一統後,大勢又為止鉅變。大一統後,周邊已無相當勢力與之爭鋒,華夏文明從擴張轉向守成是必然之勢。如果賞罰分明、授田私有的法家模式是擴張利器的話,那麼不賞不罰、以禮為法的儒家模式就是治國妙術了。儒家的核心是“義大於利”,即理想主義,所謂義就是義務,所謂利就是權利,以壓抑人性從而緩解社會矛盾。法家正與此相反,“利大於義”,即功利主義,以鼓勵人性而推動對外擴張。


預知宇宙


儒家,現在被罵主要原因就是民智的提升。仁義禮智信的確是值得提倡,然而這類思想更象是烏托邦。作為個體我們可以講仁義禮智信,但是作為社會個體,其它對象會對我們講這些嗎?儒家一直以來,被做為工具來愚民。它只是工具,當作為個體隨著本身智提高時候,見識更廣時候,我們不是聖人,無所謂的聖人胸懷,必然與之相悖。當您第一次對人講信,別人傷害你了,你可以無所謂,但是當你n次被人傷害的時候,你還願意去講信嗎?


​就像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惡,是反覆辯證,您能說人性本惡是錯誤的嗎?我做為一個道士,受易家影響,講道法自然。修自身,面俗世。不期望所有的眾生都有大情懷,自求自身平和,無愧於心。

任何思想,我們只能用於嚴於自己,提高自己修行。我們無法用此去圈定他人,中華民族幾千年,大家的民智隨之提升,有些烏托邦的思維已經被大家識破,所以會引起人們的唾棄!


武當餘坪廟wudangfs119


儒家並非一無是處。

現代中國人評論一個東西。往往是要嘛就全對,要嘛就全錯。總是採取一端的觀點。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點。但這是思維簡單的表現。我們更應該運用老祖宗創造的太極觀點來看問題。太極的看問題,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一個東西有對的就必有錯的,有錯的就必有對的。看它錯在哪裡,對在哪裡。再綜合起來下結論。

站在現代的角度上,儒家的錯誤是,建立三綱五常理論,為統治階級服務,壓迫廣大人民群眾以及婦女。強化儒家倫理秩序,形成八股文制度,禁錮知識分子頭腦,愚化勞動人民。讓人民做順民,打消人們創新意識。建立仁義道德說教,實際上人們根本做不到。導致人們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而且上層人物也如此。導致了人們的虛偽。

長處:維護了社會一定時期的穩定性。客觀上維護了國家政治,經濟的平穩運行。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們的忠孝禮義的好品德。一定的積極入世,為國為家的民族性格。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好的人際關係。

還有個長處就是儒家的內聖外王的修行做為。也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雖然這個比較難。

綜上所述,與其全部拋棄它,我們更應該採用揚棄的辦法。應徹底批判,拋棄它的糟粕。而應吸收它的精華部分。以有利於我們現代中華民族的成長。有利於現代人的成長。批判的吸收這一傳統文化。而採用太極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待他們。(所謂辯證的觀點,其實是黑格爾吸收中國太極原理的時候,不知道該叫什麼名字,就採用了西方人所熟悉辯證法這個名字。假如他當時知道這種方法叫太極原理的話,那麼他就會把這種方法叫做太極法)。但並非採用折衷的觀點。


雲崗山人


仁義禮智信是一種普世價值觀。是比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什麼的更無可爭議的普世價值觀。古今中外,無論是何種信仰,何種文化,都不能否認這個事實。沒有一個人會站出來說:我就是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的。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沒有問題的。


儒家這個筐太大了,什麼髒的,臭的都往裡面裝。從儒家典籍中衍生出來很多東西,像程朱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甚至後來發展出來的禮教,最後都被歸入儒學。儒學變成了大雜燴。

其實,儒家是有區別的,孔子教育弟子,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就是說,孔子自己都不認為儒家的所有東西就都是好的。也有小人之儒。

現在的情況是,潑洗澡水連孩子也一塊丟了。


漁歌子說


一個歷史的沉舟,誰會花力氣去罵?只是有些拖著辮子的遺老遺少,還死抱著這些殘經老黃曆來做黃樑美夢。民眾自然嗤之以鼻!當然,儒家中一些理想人倫關係的閘述,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這應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概念裡學習,傳承。而不是儒學一家。


驥駿M\n


當今世界網絡發達,各種思想碰撞,產生了思想困惑。既然提到了儒家,那麼我們首先的弄懂什麼是儒家,儒家是我國先哲孔子創建的學說,是研究儒學的一個階層,它有別於儒學和儒教,為了大家能通俗地理解,我把儒家學說,歸結為管理國家的一套管理學網絡來描述,它以"三綱五常"為綱領,依照這個綱領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國家才不會混亂和崩潰,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只要有國家存在的地方,這個體系都存在,那個國家出現混亂,崩潰一定是這個網絡出現了問題,這"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講的是國家,社會,家庭這三個方面。"君為臣綱"註解是君臣有義,這個義是義理,也就是社會道德規範,同時包括憲法,法律等現代規範人們行為的道理,按照社會程序進行的有效管理,比如總統依照憲法,法律宣佈的命令,君子就要認真地去執行。"父為子綱"註腳是父子有恩,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家庭是社會細胞,家庭崩潰社會不穩,父親是先輩的付出者,沒有父輩創造的產業,子輩的奮鬥是很困難的,當父輩不能再創造了,就要讓他們頤養天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之老亦有我所老"這個邏輯概念。"夫為妻綱"註解是,夫婦有愛,家庭是由男女二人組成,這是自然規律,違背了這個規律家庭不復存在,家庭崩潰,社會混亂所有的人要遭殃。這三大綱框架了社會基夲倫理大綱,作為子系統的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仁"指愛人,只有人際關係搞好了,社會才能穩定,同時人道主義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也就是人人有一顆愛人之心。"義"即義理,道義。人做事要講究道義,這個道義就是大家公認的道德規範,比如"桃園結義"中的兄弟之義,等等大家都認可的道理。"禮"是禮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男女有別,作客之道等等,"智"是智慧,人耍有智慧,要有創造性,要知道變通,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事物的不同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問題。"信"就比較簡單了,做人要講信用,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都講這個。這是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管如何變化,始終保持著國家存在和文明的傳承,與這套體系有直接關係,這套體系裡,不管是主流漢族社會還是少數民族執政時期,他們都是靠這套系統存在於世的。我們反看世界其它國家和文明那個不是在這套體系中得以生存的。至於罵儒家的人,僅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觀一班而不知全豹,沒有理性地看待問題,不錯儒家是有很多不足之處,這是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過程,我們只要去粗有精,去偽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華,才能真正理解儒家學說。這僅是一家之言,對否請指正。


狼煙一九三一


新儒學縱然借鑑了不少西方的方法論,但卻永遠不會懷疑自己那個被臆想出來的所謂的“道”。一切借鑑來的東西都在為那所謂的“道”來做註解。這和傳統保守派六經注我的方法論如出一轍,換湯不換藥。西方文化中也曾經有“邏各斯或努斯——道”的概念,但從巴門尼德開始西方人便對這種套用在現象之中想象出來且沒有標準的“意象”提出了懷疑。也正是因為這種懷疑精神的出現,西方思想才變的更具活力。他們不再墨守成規,不再讓自己的思維線性發展,而是在跳躍式思維的否定中肯定著自己的理性。他們的方法論並非是一種既定理論,並非是從一個什麼其他學說中或歷史之中借鑑來,為一個本該受到懷疑的“東西”來做註解。因為這種懷疑式的思維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只要這種思維存在它便是順應人性的,它使人好奇,使人探索,使人性的惡得到合理的順導和牽制。而不是像儒家一樣使人性被束縛被遮蔽只留下表面的光輝與神秘。最終只能淪為集權者的統治工具。儒學必須被全面徹底的批判,因為他無法具有如今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這就意味著儒學無法順應如今大多數人的人文需求與價值觀,儒學必須甘心成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個分支,應該清醒的認識和懷疑自己的已有價值並不能順應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置於死地才能有出路,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分支存在,而不被送進博物館。


本物狼娃


對待儒家還是要客觀一些,儒家既不能說一無是處,但也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無所不能。

既然是一個學派大可作為一個學科對待,畢竟現實中我們遺失的傳統太多,以至於忘記了修身,以至於很多人做起事來越來越沒底線;但說儒家可以強國治國也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求圖55


這個問題真TM蠢。儒家怎麼可能一無是處。

首先,自漢朝起,儒家就作為我們國家的主流文化,延續盡兩千年不曾斷絕,單憑這一點就能體現儒家在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就算儒家有一些思想在現在看來比較愚昧落後,但是其中大部分思想都值得我們學習提倡。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建立的,否定儒家文化,就等同於否定中華文化。


Mr千夜


我覺得學習東西要有辯證思維,和懷疑主義,這樣才能有所取捨。

我讀大學之前理所當然認為儒家思想腐朽不堪(大多數觀點從歷史教科書上得來的),但是隨著我學習研究的深入我覺得儒家思想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即使是今天。 首先教導人要溫良敦厚,這一點不壞。在這個功利性的社會來說更加難能可貴,更能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對儒家思想研究不深,我的理解,溫,表示接人待物要注意方法,你要想到如何做事情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不是想當然的那一套。比如你的好朋友有個錯誤的想法,你當面指出他很排斥完全聽不進去,這時候你可以推薦他看一本書(書上有正確得觀念),讓他嘗試看看。所以我總是幫助別人的時候我會說,你可以試試另外一種方法,是不是更好(其實你知道另外的方法是好的),別人更容易接受,並達到目的,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良,保持本心。

敦厚,敦厚而不弱,要堅持己見,明白利害做自己認為對的。比如有個朋友老是讓你幫忙,你應該幫他的,但你要明白這樣是害他。當然不幫,這樣他才會更好。

古代大文學家,大多深學儒道,立志一生追求廣博,身邊一群文盲的情況下,不懈要求自身,學識淵博終身進步。這是儒道最高的先進性。

更加不用提那些為官清廉為天下百姓做事的人了。蘇軾發配儋州,建私塾,窮的飯吃不起。我覺得他教幾個孩子讀書的貢獻是和修建西湖的貢獻是一樣大,沒有高低之分的。這是精神的力量令人敬佩。

對待儒家的思想要從實際上去考慮,自我取捨,有用的就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