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嗎?你怎麼看?

無花果之城y


細究的話這種說法肯定漏洞百出,“山西大槐樹”畢竟只是一個移民傳說,退一步來說,即使這個移民傳說是真實的,也只能說一部分是從山西大槐樹遷徙過來。

其實在河南不僅僅只有山西大槐樹的移民傳說,豫東南地區同樣流傳著“江西瓦屑壩”的移民傳說,如豫東南的商城縣,依據相關統計,全縣242個常見姓氏,40%以上於明初從江西瓦屑壩遷徙而來,保留較多明清民居的信陽新縣毛鋪村,村民以彭姓為主,彭姓自明晚期由江西遷徙而來。

無論大槐樹也好瓦屑壩也罷,都更傾向於是一個移民聚集地,換句話說,“山西大槐樹”或者“江西瓦屑壩”都可能只是移民進入地區之後的一種精神寄託,而且在河南,北部更認可“山西大槐樹”,而豫東南則多以“江西瓦屑壩”為傳說,未嘗沒有地域因素在裡面。


楚邾


從總體上來看,河南人與山西沒什麼關係。

很多人都喜歡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找祖宗,但結果恐怕都會事與願違。

明朝確實曾經多次將山西人口遷往華北。例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遷598戶至開封、彰德等府縣。類似的記錄大約還有二、三十例。

不過,我們現在討論的對象是河南一省,現在總共約有9559萬的人口;上面提到的這點移民在宏觀的人口統計面前,純粹是不堪一擊。

或者說,山西的移民並沒有對河南人的遺傳造成太大影響。

當然,或許有一些河南人的家譜會寫明來自山西大槐樹。


但是,大家必須要明白,家譜也是人編撰的,中國北方的很多家譜雖然拖古於明,實際上都是清朝初期編的。

很多編家譜的人都不知道祖先的來歷,就只能找一個統一的答案:山西洪洞大槐樹。

其實這種事光是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好幾百萬、千萬人的祖先都來自一個地方?

那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地盤到底得有多大才能容得下你們啊。


HuiNanHistory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來自洪洞大槐樹。

河南之廣大,光靠遷民是不足為憑的。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歷史上洪洞大槐樹移民只是具體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


據文獻記載,從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時間閃,明朝政府在廣濟寺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先後18次大規模移民於京、冀、豫、魯、皖、蘇、鄂、陝、甘、寧等18個省巿,500多個縣,進行了遷民安置。由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河南迴遷來多少人。

明朝洪武年間移民10次,永樂年移民8次,共計18次。下面我們在來看向河南移民的次數和人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徏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俱,復三年。(《明史》卷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徏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明大祖實錄》卷二二三)。1403年“(永樂)元年八月……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裡甲……上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可見以上數字,洪洞向河南遷民極少。



就我們中牟縣而言,據《中牟縣誌》、《中牟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年間中牟縣只有四十一個村。現中牟縣擁有三百六十多個村,凡是以姓為村的莊,一般都是從山西洪洞遷來說,比如,我們東謝村就是其中之一,杓王是一戶王姓人家在此地賣杓為生,油房王是由王姓在此地開油房為生而立村等等。

由以上資料,可見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是山西洪洞遷來的。


XGC上善若水


首先要說這個問題很不嚴謹,而且不符合邏輯。河南是軒轅黃帝的故鄉,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河南地處中原,最早的"中國"就指這裡,所以應該說河南人是中國人的祖先之一。

至於明朝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來到河南的肯定有,但不會太多,在當時河南人口中的比例也不會太大。

這部分移民只能稱為新河南人,怎能妄稱是河南人的祖先?那豈不是本末倒置,以偏概全嗎!


醉眼朦朧看天下


當然不是,“山西大槐樹移民”真的只是個傳說,它的背景是明初的山西移民。

另外,時至今日,河南人的主體都應該是中原土著。

重點,我說的是山西移民的事是有歷史記載,絕對是真的,但洪洞移民則是流言多於事實。沒有正史記載移民發生在洪洞,最早提到洪洞移民的記載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方縣誌。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這麼大的事,明清兩朝數百年的時間,地方縣誌都沒有記載,民國反而記載了,你信嗎?

第一,家譜

民國時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趙戴文說過:洪洞大槐樹之說“不見諸史,惟詳於譜諜。

明確點出除了家譜,沒有任何其他關於洪洞移民的記載。但同時,家譜傳出的信息又不能讓人信服。為啥?

首先,過於誇大。由民間家譜統計數量相加的洪洞移民,足有上百萬人,但整個明朝山西的移民也就一百多萬,全部去了洪洞?不合理了吧。移民主要方向,河南河北陝西,而洪洞在山西西南方向,位置也不合理。

山東是有些說不清的,因為公認的數據表明,當時山東人口比山西還多,但山東也有不少家譜說來自洪洞。

同時的一個問題,移民的上百萬人後代全部有家譜,可能嗎?我可聽說古人識字率是不高的,移民全部有家譜?這簡直是個奇蹟!

關於家譜造假,乾隆時期曾滅了一個家族,有興趣可以去查查。

第二,規模

我曾聽過一個說法,中國人大多是洪洞移民的後代,竟然還是某個官方的節目,無知到令人無語。

山西移民發生在明朝初期,《明實錄》記載,當時山西約四百萬人,移民約為一百多萬。另一個事實是,明初全國人口的各種統計約在5000萬至7000萬之間,如果大多是洪洞移民的後代,那5000萬人後代又在哪裡?

山西一百多萬的移民,其分佈遍佈全國,主要是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各省皆有分佈。《明實錄》記載中,移民河北要多於河南,綜合記錄來看移民來到河南的不會太多,河南當時約有200萬人左右,移民比例肯定是沒有想象的多。

第三,祖籍

有一個誤區需要注意,山西移民來的就是山西人。未必!

之所以需要移民,是因為中原長期戰亂,人口縮減。但是,戰亂會導致大規模難民逃荒也是常識。由於山西戰亂較少,各地難民很多去了山西,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山西人口一下子多了的原因。

這也導致了移民的其中一個名目,叫做“遣返”,就是針對逃荒的難民的,至於移民中有多少比例是因逃荒遣返的難民,這個就各有說法了。因此就是,就算你是山西來的移民,你祖上也未必就是山西人。哪來的回哪去,也是移民的其中一個原則。

第四,風俗

河南的整體風俗與山西不相像,而河南山東倒挺類似,語言很能說明問題。除了兩省交界地區外,大部分山西人說起方言,河南人是聽不太懂的,他要是真的語速快點,是真的可能一個字都聽不懂,這是親身經歷。而山東河南的方言,差距很小,交流基本無障礙,這是現實反映的區別。

所以無論現實風俗,還是歷史記載,河南人祖先的主體都跟山西移民聯繫不大。

第五,祖先

河南地處中原,是古代的四戰之地,這不假。但只要國家統一,河南就能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經濟文化的發展重點區域。

有一個事實是,雖然多有中原人躲避災難而南下的,但河南一直是有人守土固鄉的傳統的,河南漢人的比例,甚至整個北方漢人數量從來都是占主導地位的。

我知道有關五胡亂華說法,大量網絡信息不求甚解,隨手拿來資料就斷章取義。

北方漢人在南北亂世時期,大量建造塢壁堡抵抗外侵,實行宗主督護制,力量穩固,當時統治者全面地承認了宗主們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塢壁的合法地位,有史可查。

下圖是塢壁堡模型

隋朝時期人口分佈,隋文帝曾徹查全國人口統計約為5000萬,南方約為2000萬,北方約為3000萬,這還是北方經歷數百年戰亂後的結果。

在族群主體數量佔優勢的情況,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表象,而不能影響到其本質。

河南人的主體古代中原人的後代,應該是無疑的。

反過來說大槐樹,由於移民確實存在,大槐樹作為記憶符號宣傳未嘗不可,但情況是越來又有誇張宣傳的趨勢了,有許多誇張宣傳語根本不符歷史,過猶不及的現象應該是需要注意的。


書僮聊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於“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傳說。

不僅僅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也都有不少村落認為自己是“大槐樹移民”的後代。如果是這樣,那大明朝初年的山西移民的後代到現在應該有將近兩億人。不過奇怪的是,大多數地方誌根本沒有對這次移民活動的記載。即使有也大多是晚清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傳說。

  其實,傳說中的“大槐樹移民”確實存在,但是卻並非都來自於山西,而這個傳說的背後是明初十八次大移民的真實歷史。

  據《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和《明史·食貨志》記載,明初的十八次大移民歷經半個多世紀。最初是洪武六年到九年,分兩次將山西及真定“無產者”遷往中都鳳陽。之後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八年,分四次移民,基本上是士兵復原後的安置。此外還有洪武二十一年到建文四年,四次將無地貧民安置在河北、河南、山東;而從永樂元年到永樂十五年又分八次將山西、山東、湖廣的貧民安置在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各地。  

而在這“十八次移民”中,涉及河南的只有四次,其落籍地主要在“黃泛區”;但是作為一種“集體性記憶”,這些移民的子孫在修家譜時,往往會把“洪武、山西”等詞語擴展形成為“大槐樹移民”傳說重要依據。但是永樂十五年的最後一次移民之後,又過了十一年,也就是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爆發大饑荒,其中洪洞縣受災尤其嚴重。據《洪洞縣誌》記載“山西民飢,流徙至南陽諸郡”,且流動人口高達十餘萬人。這些為了生存而輾轉他鄉的百姓又將洪洞縣、大槐樹、老鴰窩的記憶融合到已有傳說之中,從此形成了“大槐樹移民”的完整傳說。

各種關於大槐樹移民的傳說和闖關東的傳說一樣,都是以無名的百姓為主角的民族史詩。這些在歷史上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百姓用自己無以倫比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豐饒的沃土和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傳說。就像炎黃、大禹、摩西、五月花號種種改變了歷史洪流的偉大先人一樣,大槐樹移民是在這片古老土地上見證了奇蹟的初民。

明宣宗,大槐樹移民的真正推手。雖然在歷史上明宣宗存在感很低,但是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善待百姓的君王之一。



很有時代特色大槐樹的祭祀活動。

雖然在洪洞縣大槐樹遺址充滿了人造景點,但是這株大槐樹確實是神一般的存在。


陳大舍


我是河南周口的,老祖籍是山東濟南赤山寨棗林莊,幾十年前續的家普,離家三里處有老祖宗的碑墳,上邊詳細的記載從原籍遷移的時間,人數,姓氏及地址,我們每年大年初一,就有好幾百人參加的拜祖宗典禮……


周口於老二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毫無疑問,河南肯定有來自大槐樹的移民。

元末明初之時,河南一帶遭受了很多天災人禍。

首先是黃河決口。

黃河這條母親河,雖然給河南帶來了悠久的文化,但是也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元末的黃河決口,以至於“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除了水災,還有旱災,以及水旱災害帶來的瘟疫等,使得河南在元末之時民不聊生,人口大量下降。

朱元璋從南向北進攻蒙元時候,作為中原要地的河南,竟然無充足的兵力鎮守,以至於朱元璋從山東溯河直取河南,很快就從河南打到潼關,進取關中,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北上,砍倒了大元這顆大樹。

大明建國之後的洪武、永樂時期,明廷就從戰亂災荒比較少的山西地區,遷移人口到“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的中原腹地,這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故事背景。

從洪洞大槐樹移民到河南的姓氏很多。

最大的姓氏還是山西本來就人數眾多的王氏和李氏,以及張氏、劉氏等。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姓氏,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也是來自河南,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姓氏哈。



歷史寶藏


或許你曾經聽過這樣一段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相傳,民謠中所說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曾歷經數次大遷徙,無數華夏在華人由比移民至海內外,故此其被喻為華夏子孫的根之所在,成為世世代代華夏移民魂牽夢繞的地方。

其實,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以訛傳訛。為了證實這一說法,有很多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根據詩書、史料和相關家譜、碑文、大槐樹祭祖園留臺簿等資料的記載,最終確定山西洪洞大槐樹自明洪武年間至永樂年間確實曾經發生過十數次大規模移民,這些移民分佈了18個省(市)500多個縣(市)。

自古人類發生大規模遷徙不在乎幾個原因:饑荒、災荒、瘟疫和戰爭。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迫使洪洞當地人一次次放棄家園選擇大規模移民的呢?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學者們做了進一步的考證。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的山西鮮有戰亂,也未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災荒,可以說當時是風調雨順、生活安定。既然如此為何人們要數次捨棄家園而背井離鄉呢?學者們的一種假說是,風調雨順、生活安定自然會人口增加,加之相鄰縣市因災害流入大量人口,使得山西一地人口數量激增,人多地寡的局面迫使一部分人選擇外遷以謀求新的出路。而地處交通要道的洪洞縣人口密度為山西之最,自然成為遷徙的主力軍。

也有人推測是多年異族統治下的屠殺和後來連年戰爭等原因導致河北、河南、山東、皖北等華北、中原地區的人口極速減少,於是人口密度非常大的洪洞人便選擇了移民到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謀求發展。

還有學者認為是當時的明朝政府為平衡地區之間的資源和生產力推行了移民政策,才導致了洪洞數次大規模的移民潮。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洪洞曾經發生過大地震,洪洞人的家園被毀,他們迫不得已才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

然而,這種種說法雖各有各的道理,但是都缺乏有力的證據,所以關於洪洞大槐樹為什麼會多次發生大規模移民的問題,至今依然無法蓋棺定論。

但無論真相如何,都擋不住移民們尋根的腳步,每年都有無數海內外的移民後人來到洪洞大槐樹祭祖尋根。在洪洞大槐樹的祭祖堂裡,有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記載了800多個姓氏,單憑這一點就足以想象當年遷徙大軍的規模該有多麼浩浩蕩蕩。


大獅


明朝初年,由於持續十八年的戰爭結束,後又有“靖難之役",導致中原地區赤地千里,人煙稀少,當時山西由於未受戰爭波及,又有流民遷入,已有人口四百多萬,而河南,安徽兩省相加未達山西人口之多,故明洪武至永樂年將近五十年間,共進行十八次有序移民,共計從山西遷出一百餘萬,填充中原地區,而“洪洞大槐樹"作為當初最大的人口“典行地"(人口遷出集中出發地)而被後人記住。(當初汾河谷地人口最多)按當時政策,從遷出地出發可領取相應遷移費用,拿相關文書到遷入地可免三年後半三年賦稅。這些人到目前已達二十代左右(依三十年一代計),因出發所領文書中均記載有洪洞廣勝寺大槐樹旁,故真正的原籍都已模糊,而出發時的“典行地"被廣泛記住流傳下來了。至今河南,安徽部分村落方言仍和山西相通。這些內容在《明史》和《明太祖實錄》中均可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