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傳的王冕《墨梅詩》


被誤傳的王冕《墨梅詩》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王冕《墨梅圖》

○趙剛

  ——是“流”,不是“留”。

  ——你說錯了。是“留”,不是“流”。我查了資料。

  ——要看王冕原作題字為準。有故宮藏此畫為據。

  ——原來如此。受教了。我一定改過來。

  以上對話,是一位年逾不惑的二胎爸爸,與一位耄耋之年的書法大家在微信上“咬文嚼字”論是非的對話。

  二胎爸爸者,鄙人也。

  耄耋書法家,鍾明善也。

  以上文字,即是鍾明善看罷鄙人微信上一篇文章引用王冕《墨梅詩》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後的留言實錄。哦,關於《墨梅詩》的誤傳因此又被澄清了一項。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據載,王冕出身貧寒,幼年放牛時常偷偷跑進學堂“蹭課”,因多次丟牛屢教不改而受到父親責罰。后王冕離家,寄住寺廟,每每夜深人靜,他就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佛像前的長明燈讀書,書聲琅琅直至天亮,終於成為博學多能的儒生,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王冕行事異於常人,時戴高冠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質劍,引吭而高歌,往返於市中,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王冕則不屑一顧道:“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歷覽名山大川,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竹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彈琴賦詩、飲酒長嘯,瀟灑餘生,好不快哉!

  據史料記載,墨梅畫始於北宋仲仁禪僧,他在觀察梅花倒影時悟得水墨畫法。南宋揚無咎承前啟後,堪稱畫梅大家。元代王冕的墨梅,在汲取楊氏精髓的基礎上另闢蹊徑,開拓出新的境界。明朝畫梅高手姚浙詩讚曰:“王家元章傳墨法,雪月風煙種種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墨梅圖》卷為紙本墨筆,縱31. 9釐米、橫50.9釐米,是王冕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上,一枝折枝梅從右側探出,凌空伸展、縱橫穿插,勁健挺秀。枝上梅花疏密相間,長枝處疏、短枝處密,朵朵梅花簇擁枝頭。王冕不拘陳法,畫花瓣改揚無咎的鉤圈法為點墨法,墨色濃淡變化,朝向明暗盡顯,再以濃墨點醒花蕊,別具風味。正如風雅皇帝乾隆在畫上題詩所言:“鉤圈略異楊家法”。王冕發展了墨梅技法,將梅花的自然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鮮有比肩者。不過《墨梅圖》雖好,但若脫離了《墨梅詩》充滿詩情畫意的襯托,似乎會色黯幾分。

  王冕詩名與畫名不分伯仲,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鍾情田園隱逸生活。他著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墨梅詩》系王冕為其畫作《墨梅圖》所題七絕詩,雲:“吾家洗研池頭樹,個個華開澹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以梅自喻、託物抒懷,表達了自己願像梅花那樣不以豔麗的外表求得人們誇讚,只願幽長清氣常留天地的高潔情懷和堅定不移的人生追求,因意境幽遠、朗朗上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為後世廣知盛譽,但也因多有文本整理刊印,以致這首七絕竟然出現多處誤傳,其中比較集中的是:將“吾家”作“我家”,將“池頭”作“池邊”,將“個個”作“朵朵”,將“華開”作“花開”,將“好顏色”作“顏色好”,而誤傳最多的,則是本文開頭所述的將“只流”作“只留”了。

  看原作,當是對先賢及藝術經典最好的致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