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舒服美”——很舒服

嶽工說:青海料年產量1000-2000噸,俄料海關統計每年進口500噸,和田山料的年產量多少嶽工未明說,估計應與青海料差不多吧!和田籽料資源衰竭已是大家共識,但玉市上到處是所謂和田籽料,青海料幾乎看不到,這還有多少可信性?很可能買的所謂籽料是山料,所謂和田料是青海料或俄料。俄料中也有極少見質量達羊脂白玉的好貨,價合理也可收藏。如能確定為民國時期籽料,就不可能是假貨了,民國時沒有做假皮的技術。和田山料開採始於清中期,清中期以前的和田玉雖然沒有皮,但確為籽料,到和田河中拾玉比上山採玉方便呀!假如某人認定玉牌是明代和田玉,但同時又無籽料玉質特徵,就可認為這種認定有誤。



在滿世界(無論是各個與和田玉相關的網絡、論壇、媒體、店鋪等)是和田子料原石、玉器之時,加上最近看到一些玉友手中的“物理變化料”,俺想的是“偷不著”大法——冥想的幹活了。不買“和田子料”了,成不?有沒有另一條路呢?負責的說:有。



倆問題:

第一, 一件玉器,怎樣才叫美到極致?

第二, 又如何美到極致?

美到極致是自然。那麼,如何美才叫的自然?舒服美,就是極致美。舒服透頂,就是極致美。稍微展開一把如何是恣意的享受玉器帶給我們的“舒服美”。



如下幾點:

一、料子、工藝、藝術,本身舒服。不是一定是和田子料喲,自然美——舒服。

二、成本低。財務成本,舒服,沒負擔——舒服美,呵呵,是有成本的,不是白來的。

三、可以承受任何“自由的眼神”和“心靈”、語言。舒服,有時是極其自我、自私的,享受自己的舒服,這種感覺,很美。



四、不受別人控制。為什麼玩命的追風呢?管它什麼公斤賣還是克拉稱,這種思想負擔多沉重?出去逛市場時,時時惦記著腰包怎麼樣!這本身就是不舒服的,累的。

俺最近得一小品,中間是個轉環,能自由轉動,甚為歡喜——舒服。

——“每個年齡都有那個年齡該做的事,不然,你的成本就太高,代價太大,只是不知你承不承受得起?”

說:一哥們該學習的時候,不學,鬧著闖蕩四海。結果發現,還是要學習,嘿嘿,一輩子的底子倍兒潮,年輕時不按時的小中大研的念下來,累死,也是白搭。財務成本、時間成本、記憶成本、實踐成本,那是相當的大。



說:一哥們喜歡和田子料,結果只認這一門。結果,每年四五千噸的山料,化工染料,多多少少的跑到您家來了。財務成本、時間成本、記憶成本、實踐成本,那是相當的大。

同理——

說:一哥們喜歡從事玉雕行業,原本是好事,傳統行業,嚴重的後繼無人。跟了師傅幾年,翅膀見硬,顛了!自己開門臉、鬧工作室的,賺錢去了。怎麼樣?一輩子是個小手工業主。藝術修養、繪畫等等基礎一丁點沒學、沒有。文學、書法、藝術修養、繪畫統統白丁,造就了不是觀音就彌勒的現狀。難道全世界喜歡和田玉的人們,各個手裡、腰間、脖子上統統的觀音就彌勒不成?

您問他:咱鬧個活生生的人,會嗎?

看看人家大師,一件東西足以屹立世界百年。

“舒服美”——很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