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為黑厚的一次操作,讓你認清權力鬥爭的本質

—01—

要論官場權謀巔峰之作,《大明王朝》絕對首屈一指,雖然“改稻為桑”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整件事的發展走向,卻符合歷史規律;而更為厲害的是,以這樣一件虛構的事情來作為主要矛盾,從而引出的整個嘉靖王朝,竟然與歷史上的嘉靖王朝興亡走向基本吻合。不得不說,編劇劉和平真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

而本劇所展現出古代官場權謀鬥爭的波雲詭譎與傾軋製衡,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心驚膽戰,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殘酷無情。

在小編看來,《大明王朝》中,最能將當權者的骯髒、卑鄙,淋漓體現的一個事件——就是“沈一石事件”。

—02—

在外人眼裡:沈一石本是一個小小書吏,由於為人機警幹練,被前任織造局織造賞識,短短十幾年間就成為富甲一方的豪門巨賈,並且被內廷賞賜六品冠帶,他的經歷可謂傳奇。

可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沈一石的發家史,充滿了血腥與醜惡。他的發家史,完全是一場特權階層對普通大眾的巧取豪奪。因為沈一石是在替織造局當差,所以他有兩項特權——半價收購生絲、免稅。關於這一點,鄭必昌與何茂才曾明確提出。

看似沒有問題,但是細細一想你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嘉靖王朝裡所有貪汙者,自上而下的一次盛宴。因為半價收購生絲,就等於是從桑農手裡直接搶奪;而免交稅賦,就是在竊取國財。打著官府的名義,搶奪民財、損公肥私,這就是整件事情的本質。

《大明王朝》最為黑厚的一次操作,讓你認清權力鬥爭的本質


短短几十年間,沈一石為嘉靖、為織造局,乃至整個浙江官場,掠取民財、盜竊國賦,而這些貪官巨蠹則為沈一石鋪平道路,掃除障礙。這種搜刮民脂民膏的惡行一直持續了十幾年,直到虧空越來越大,現有的桑農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貪腐。於是嚴黨提出了“改稻為桑”,意圖讓更多的人來入蠱,好填補他們的無底洞。

我們都知道,“改稻為桑”終究還是敗了,而沈一石也成了“替罪羊”。你可以說,天道好還,報應不爽;也可以說,罪有應得。但是,在小編看來:沈一石倒臺的整個過程,才是本劇中最為醜惡與黑暗的一幕。

—03—

當沈一石終於明白了“改稻為桑”是步死棋時,他把傾盡家產購買來的糧食,借給了浙江災民,以圖自保,可是他卻成了浙江貪腐案的第一個祭品。原因我們都知道:沈一石的家產是所有在位者眼中的一塊肥肉,掠民財不成,就只能夠殺富戶解困了。在這一過程中,又一次展現了人性的黑暗與自私。

而後來的“變賣沈一石家產事件”,更是道盡了權力鬥爭的骯髒。

要說清楚這件事,我們得從胡宗憲進京說起。當嘉靖皇帝看到沈一石的秘密賬冊,知道嚴黨竟然侵佔了自己這麼多的私財時,倒嚴的想法就立刻浮現在了這位自帝王的心裡。所以,他連夜召胡宗憲入京,一則是詢問東南抗倭大局,看看倒嚴是否可以操作;再者就是拉攏胡宗憲倒戈——出賣嚴嵩。

《大明王朝》最為黑厚的一次操作,讓你認清權力鬥爭的本質

可是胡宗憲拒絕了,於是才有了嘉靖讓胡宗憲帶著賬冊去找嚴嵩的戲碼。經過一來一回的高手對決,嚴嵩父子得以保全,但是浙江的嚴黨卻迎來了一場大地震。

也就是在此之時,發生了撲朔迷離的變賣沈一石家產給胡宗憲鄉誼事件。對於這件事情,有這麼幾個問題最值得懷疑:第一,這到底是誰的主意?第二,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雖然整件事情是在鄭泌昌與何茂才的主導進行的,可是司禮監監正楊金水卻全程參與,並且清流(趙貞吉)也瞭如指掌。所以這件事,可以說是全劇中,唯一的一次嚴黨、清流、與皇權的意志統一,也就是說,這是所有人的主意。

《大明王朝》最為黑厚的一次操作,讓你認清權力鬥爭的本質

當然,他們各有各的目的。鄭泌昌、何茂才這麼做,一是為了彌補虧空,減輕罪過;二則是為了把水攪渾,自己脫身;而清流則是,為了保證軍需供給,順利接管東南。而嘉靖則是在為“倒嚴”鋪平道路。

我們都知道嚴黨能夠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一是靠無限滿足嘉靖私慾,二則是依靠胡宗憲等帝國柱石的支撐。而浙江貪腐案發後,嚴黨與嘉靖的分贓不均,已經引起了嘉靖的不滿,倒嚴已經提上了日程。

但是,首先要處理好一個人,那就是胡宗憲。他是嚴嵩的愛徒,也是帝國的柱石。他不倒,嚴黨就有恃無恐。

為了朝局穩定,嘉靖先是拉攏胡宗憲,可惜胡總督有自己的操守,他不願意揹負出賣恩師的惡名。所以嘉靖只能選擇搞臭胡宗憲,於是才有了胡宗憲的鄉誼買進沈一石家產事件。楊金水向趙貞吉說過,這件事他請示過呂芳,也是就是請示過嘉靖,更是有力的佐證了這一點。

《大明王朝》最為黑厚的一次操作,讓你認清權力鬥爭的本質

可憐的胡宗憲為大明盡心盡力,可是一旦他阻擋了當權者的利益時,就被無情拋棄。

你有用時,就奉若上賓,加官進爵;當時局不利時,就會毫不憐惜、棄之如敝履。權力無情,此話不假。

由於篇幅有限,很多問題只是點到即止,若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