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固”地名的由來
其地南距銀州、北距鹹州俱為四十里,銀州為今鐵嶺市銀州區,鹹州為今開原老城,衡以地理,唯中固可當之。
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中固鎮
中固有記載最早的名稱:東平寨
遼時期
公元92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征服渤海國。將渤海內地的東平府東平寨(興凱湖西岸)官民集體遷到開原南部的中固,
備註:
東平寨原址在今中俄邊境處的興凱湖西岸,
故地在今俄國境內。
遼—同州
征服渤海國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命令
自己的兒子耶律倍為新渤海國王。
其他地方模仿唐制度設立州縣進行統治
在今中固鎮新屯村的沙河南岸設立州城—
同州城
同州級別較高,是節度使州
下轄一個州,州名不詳,
下轄兩個縣,
東平寨改東平縣,與同州共處一城,
永寧縣位置在今馬家寨山城(高句麗山城)
是遼代在鐵嶺地區建立比較早的一個州。
駐守同州的軍隊叫鎮安軍
歸北女直兵馬司節制。
據遼史記載,當時的中固特產—鐵器,
而且規模挺大,遼史稱
東平“產鐵,撥戶三百採煉,隨徵賦輸”
同州後來隸彰愍宮。
備註:
1.但是大家都沒有找到鐵礦石的開採地的記載。我在其他書上看到當時同屬東平縣的現開原市松山鎮曾有盛產鐵礦石的記載。
我猜想松山當為鐵礦石來源地。
鐵嶺圖書館的劉萬安老師告訴我: 現在的馬家寨東,馬家寨水庫大壩東頭有岔路口,北路直走18裡,有名為大臺山處,一直有鐵礦山。幾十年前還有好多鉛球大小鐵球。
我查了一下百度地圖確實就在松山鎮境內。
2.“彰愍宮”契丹語為“監母斡骨朵”,“監母”是契丹語“遺留”的意思,是遼景宗耶律堅固的宮帳名。
金—銅山縣(今開原中固新屯古城址)
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顏亮執政後更變全國機構,多數“州”降為縣,如遼北的鹹州改為鹹平府,銀州改為新興縣,同州改為銅山縣。統屬鹹平府。
遼同州屬縣東平縣因東平之名與遼代東平(今遼陽)稱名重複,
故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為銅山縣。
金朝的縣令,僅管民政。
至於軍兵,則由設在鹹平路的兵馬總管負責。縣以下的基層組織,
在東北地區實行的是猛安謀剋制度。
路的都總管府在各縣按區劃設若干“猛安謀克”。
銅山縣是金代南北交通要道,經濟上的運輸,軍事上的出征,宋、金使者的通行,都要經過銅山。
銅山,不但陸路南北暢通,就是水運,也可堪稱樞紐。
《金史·河渠志》對此有記載:“鹹平銅善館皆可置倉貯粟,以通漕運,若山東、河北荒歉,即可運以相濟。”
鹹平的銅善館設在那裡?就設在銅山。
因銅山地處遼河大轉彎處,有天然的良港。
元初—銅山縣
元朝初年:沿金舊制,仍在開原古城(即金的鹹平城),置鹹平府,屬瀋陽路。
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在鹹平府置鹹平路,並設總管府。中固地區隸屬開元路。
元朝後期:即至正二年(1342年),
開元路由黃龍府南遷到鹹平府,
即開元城(今開原老城西郊)。
同年,“降鹹平府為縣”(即鹹平縣)。
元朝時期,中固隸屬鹹平縣。
金代後期人口,經濟隨京城由金上京南遷到河南開封而衰落,
金元時期,元明時期的連年戰爭,人煙稀少,荒野千里,歷史記載基少。
明初—中固撫順驛城
(現開原市中固鎮中固村)
明朝洪武年間在前朝銅驛館的位置,建撫順驛
撫順驛原設於瀋陽中衛撫順城,
洪武中以其間偏僻,
而鐵嶺衛囂州驛至開原在城驛之間路遠地荒,便移撫順驛於鐵嶺東北25公里,
名為沙河撫順驛。
永樂間,在沙河創立了中固城,故撫順驛又名中固撫順驛。
宣德四年(1429)官員奏請獲准,
又將洪武年間始設於瀋陽中衛撫順城的
撫順遞運所移至沙河,
與洪武間遷去的撫順驛並置。
明代開原兵備馮媛寫的《開原圖說》記載,
中固城內的職官既有“驛官”,
又有“遞運所官”。
可見中固城是遼東驛路上的驛站城和遞運所城之一。
明中後期—中固千戶所城
(位於開原市中固鎮中固村)
《遼東志》記載:
“中固城,創於永樂五年(1407),為撫順站。
弘治十六年(1503年)參將胡忠奏請擴建中固城。完工後,城高一丈,池深二丈八尺。周圍二里八十步,南北二門,
(又有說: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三十五丈。
池深二丈,闊三丈八尺。)
為遼東十八城之一。
中固是座“所”城,派軍官備禦把守,隸屬開原城。
中固城的城堡墩臺防守情況是:
這裡的軍官是備禦,由開原兵備派遣。
城內設備禦公署。
中固防區總兵力達1562員。
本城駐守官軍874員(又說853員)。
邊臺(東西邊牆線上的墩臺)29座,守官軍145員;
腹裡接火臺①21,守官軍60員;
地方臺4座,如清水溝臺、沙河臺等,也派兵駐守。
中固城轄邊堡二:定遠堡和柴河堡。
此二堡受到敵人攻擊,中固備禦要派兵支援或伏兵策應。管轄大邊,東,柴河堡段30裡,西,定遠堡段也是30裡。
2.《全遼志》記載,中固城轄“障塞”(長城)迤西自鐵嶺衛平定堡界起,北至開原城慶雲堡界止,土牆一道,順長三十里,迤東北自開原,南至鐵嶺衛撫安堡界止,劈山牆,順長三十里。
備註:
宋、明,清裡都是三百六十步,也是等於一百八十丈。約現在的600米弱。
清—中固驛
《盛京通志》記載:
“中固城……今站廢城亦圮。
明朝末年後金努爾哈赤崛起,
先後把開原城,鐵嶺城屠城焚燬,
夾在中間的中固千戶城當然不能倖免。
清朝時,重新在驛路設置驛站,
新驛站設在中固城南五里,由盛京兵部管轄。驛站設驛丞一員,排頭四名,站丁45名,站馬45匹。
此外,還隨驛站另設鋪遞(地運所),
有傳信鋪兵若干名。
光緒二十七年郵政既通,公私便之,
遂廢驛站與鋪遞。
清朝末年,中固城及驛站均廢,
降為村,屬開原縣。
民國—中固
民國時期,設鄉鎮級政府
(1912——1949年)
民國時期,中固地區隸屬開原縣。
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村外猶有教軍場、點將臺遺址。舊城基很高,內埋磚石不少。
現在,村民對南街與北街,
還有南關、北關的舊稱呼。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設鄉鎮級人民政府。
政區沿革 1946年為鄉,1948年設12區,
1956年改鄉,1958年成立公社,
1984年設鎮至今。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
石旺溝、梅家寨、大白廟子、小白廟子、
孟家寨、梁家臺、腰堡、中固、趙家溝、
西地、王廣福、新屯、沙河子、沙河堡、
清水15個村和2個居民委員會,
下設 117個村民小組、19個居民小組。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7389人,其中鎮區常住人口10120人。總人口中,
以滿族和漢族為主,其中滿族18266人,
佔66.7%;漢族8720人,佔31.8%;
有蒙古、錫伯、朝鮮等12個少數民族,
共403人。
農業 耕地面積6.7萬畝,人均2.4畝;
林地面積6萬畝。
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比上年增加18.6%。
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
2011年,生產糧食33847噸,人均1236千克,其中玉米23428噸,水稻9880噸。
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菸葉。
2011年,大豆種植面積:2355畝,產量539噸,菸葉種植面積600畝。
疫情防控期間,爬爬格子。
待到山花爛漫時!
閱讀更多 螢火蟲156507624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