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嫁給愛情,卻總是碰壁: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太對

想著嫁給愛情,卻總是碰壁: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太對


未婚的我,初次接觸愛情,是在高中的時候(別說早戀懂個啥!)。當時第一次見他,這個人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而且長得帥氣。我就找各種機會接近,問題,加聯繫方式,找同學當眼線等學生時代常用手段。課間操的時候,一邊敷衍著我旁邊跟我聊天的同學,一邊眯著眼,找他人在哪。偷拍幾張照片每天看著傻樂,能看到他的任何方式,就是我每天的快樂源泉。

接觸了一段時間,他同意跟我交往了!可能是我煩人的本領一流,他頂不住了。那一刻我心裡有無數計劃,吃飯旅遊送禮物等等,一派歡樂的景象。可是,真正到了後面,卻不是我想的那樣。

思念使我流淚,敏感使我痛苦。我明明是為了快樂,但卻整天難過。可是我又覺得,痛並快樂著,因為好像只有這種痛苦的感覺,才能讓我覺得,我正在戀愛,我付出了感情!如果整天嘻嘻哈哈,好像我為這份關係沒有付出什麼一樣。

想著嫁給愛情,卻總是碰壁: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太對


最後分手了,我作的。

現在我想想,提到愛情,人們總是在期盼之後,又聯想到背叛,心碎,被擊潰等等傷心的場面,事實也是,身邊脫單的朋友好像總是有很多的問題,揹著負面情緒的債。每次聽那些略深沉的情歌,底下一大堆委屈啊,後悔啊的留言。

明明是美好的關係,怎麼就參與其中,常常變成受害者?


那天偶然看到了一個演講視頻,主持人一語點醒了我。

她提到,一項研究通過血液測試:“剛戀愛的人體內血清素水平,和被診斷患強迫症的病人相當。(血清素含量過低,會讓人焦慮抑鬱),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心理疾病。”

哎!原來這正常啊,天生的。等等,那我是不是沒救了?那別人咋就嫁給愛情了?

接著,“喬治·萊考夫 和 馬克· 約翰遜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到:

隱喻會影響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愛情和痛苦聯繫到一塊,就會潛意識影響,然後在行為上做出一些對戀愛有害的行為,比如多疑,無端的指責等等。

之後,“書中提到一個對愛情的理解,愛情是兩人合作創造的藝術。”

想著嫁給愛情,卻總是碰壁: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太對


兩人,合作,藝術!好棒的想法。是啊,當我們有不同的意見,不如一起來談談。

  • “我覺得應該這樣,你那簡直就是胡扯” “親愛的,你這樣說話可不利於我們的這段關係啊!”
  • “走開,我不想再看見你”“我走了誰和你來完成愛情長跑呢?”
  • “我們去旅遊吧,我覺得出去玩玩會很開心,利於培養感情。”

是的,將戀愛落實成經營,愛情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共同努力,建立規則,耐心溝通,去完成一個目標——愛情這件藝術品。

於是,愛仍然美妙。你也沒必要總是怪罪自己,對對方的一言一行過於敏感,要清楚,你不是依賴著他得到愛情,而是你們挽著臂膀,一起琢磨著怎麼生活更好。


我們為什麼會更加羨慕老年人之間的愛情?在我們的思維習慣裡,年輕人談戀愛彷彿從來都是衝動,莽撞,膚淺。中年人則整日為婆媳關係,感情淡了,隔壁老王而糾結。而當兩人都成老頭老太太了,一大把年紀,若還能手牽手穿情侶裝,可見煎熬過後真愛還存在,著實令人羨慕。

是啊,從戀愛到結婚再到老,種種問題,太難了。扶持到老一定是磨合許久,互相忍讓。可是,萬一人倆不是呢?並沒有很多不愉快,而是樂樂呵呵的,相濡以沫。這種不是不存在,而是自己想的太多,畢竟愛情不是苦難,它和親情友情一樣是段美好的關係,真愛帶來的是光明和希望,而不是眼淚。

想著嫁給愛情,卻總是碰壁:可能是打開的方式不太對


當我們即將開始一段戀愛,或者在等另一半的時候,最好別亂加那些心酸悲傷的戲碼。重要的是,看成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的事。當我下一次遇見愛情,我想高興的告訴他,不如我們這樣吧?而不是一個人胡思亂想,白白的消磨愛意。坦誠,合作,會讓愛情保持最好的狀態。

我們總想拿著愛的號碼牌,等著嫁給愛情,別思量嫁給,去迎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