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要說結了婚的女人在一起最大的共同話題,除了孩子,那一定就是婆婆了,但凡是聊起婆婆,很快你就會發現,不管原來是什麼話題,最後一定會變成聲討婆婆大會,那苦水倒得就像吃了黃連一樣。不只是媳婦們這樣,熬成了婆的老太太們聚在一塊說的話題也總是離不開議論兒媳婦的長短。中國的婆婆和媳婦的關係自古以來就像水和火一樣,但其實不管是媳婦、兒子還是婆婆,誰願意一回到家就像回到戰場一樣呢,但是呢又不知道怎麼來改變這種情況。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婆媳矛盾不斷,逃不出這幾個原因。

1.血親和姻親。

一個小故事:

端午節到了,婆婆讓媳婦包粽子。現在的媳婦哪還會包粽子啊,但是婆婆的話又不能不聽。從早上包到下午,好不容易包好了,累得不得了。煮粽子的時候,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她出嫁的女兒,叫女兒趕快回來吃粽子。媳婦聽了心裡特別來氣:我忙得汗流浹背,你都沒有關心我的辛苦,哦現在粽子快煮好了,你卻叫你的女兒回來吃粽子。因為心裡不平,越想越氣,把圍裙一甩,換件衣服就想跑回孃家。正要出門的時候,電話鈴響了,原來是孃家媽打來的:“女兒呀!媽媽今天叫你嫂子包了粽子,你趕快回來吃粽子喔!”這時候,媳婦一楞,才感覺到,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孩子都是一樣的。

看到這裡,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本親疏裡外的明白賬。婆婆偏愛自己的兒子,媳婦偏愛自己的孃家,都是難免的。說別人偏心的同時,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偏心呢?媳婦和婆婆,畢竟是二三十年不認識的陌生人,因為一個男人而不得不成為法律上的母女,甚至還有一些要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互相都摸不清對方的脾氣喜好,又都希望得到同一個男人的愛,矛盾可不就難以避免了嗎?

承認了自己和別人都偏心,就要學會巧妙的掩蓋自己的偏心,表面上至少要過得去,比如婆婆燉了一隻雞,那麼給兒子一隻雞腿,也別忘了同時給媳婦另一隻。媳婦給孃家媽買了一件衣裳,也別忘了給婆婆帶一雙鞋子,這樣,很多事情也就不會那麼計較了。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2.很多婆媳矛盾的產生,是年輕夫妻經濟能力不足。

年輕人準備結婚,一般要經歷幾件大事,買房首當其衝,有房才能結婚,是大部分女方家庭的基本要求。所以有人說:是丈母孃推高了中國的房價。事實是,按照中國現在的房價,完全依靠小兩口自己奮鬥買房成家,那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怎麼辦呢,只能由老兩口來出,條件好的全款買房,條件不夠好的,就先把首付付上,讓小兩口還房貸,還有一些家庭,婆婆家房子比較大,婚後就和婆婆住在一塊。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從經濟角度來看,新婚小夫妻都需要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來承擔很大一部分的經濟壓力,買房後還要裝修,買傢俱家電,籌備婚禮,買小汽車,如果這些也是公婆拿錢,那麼這種經濟上的依靠也就給了婆婆以後干涉兒子媳婦的家庭生活一個很有力的支撐。

這種經濟投入的背後,其實暗含著一種更厲害的邏輯:由於小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是靠公婆支撐,那麼在家庭事務上,公婆就有大發言權甚至決定權。公婆一旦開口發表意見就很難被忽視,但是兩代人的審美和考慮方向肯定是不一樣的,矛盾也就因此產生了。

所以你會看到網上很多帖子都說,哎呀我婆婆簡直是個事兒媽,連我牆上貼什麼顏色的壁紙也要管,想做個時尚的榻榻米,結果公公說以後來住的時候不舒服,不讓做,光裝修就這麼多事,以後這日子可還怎麼過啊!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3.“夫妻關係必須大於親子關係”,這是維護家庭和諧的真理

先講一個心理學實驗:

一位心理學家找了很多位媽媽,給了她們每人三個空杯子,這三個杯子,分別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然後心理學家再給她們一杯滿滿的水,讓她們分別倒在三個杯子裡。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分呢?

實驗結果幾乎一致:自己和丈夫杯子裡的水少得可憐,而孩子杯子中的水佔了三分之二。

然後心理學家又找了一批爸爸來做這個實驗,結果分水的結果驚人一致:把三分之二的水倒給了孩子,自己和老婆杯中的水少得可憐。

由此,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在中國絕大部分家庭裡,親子關係是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

你家是不是這樣?從孩子一出生,我們作為配偶、夫妻的角色就不重要了,而作為父母的角色越來越突出。

也就是說,家庭關係的運轉,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所以,在中國,如果我們勸別人說,你應該把你老公或者老婆放在你的孩子之上,對方一定會懟回來說:你肯定是還沒有孩子,有了孩子你就不這麼想了!

那麼我們再回到,婆婆、兒子和媳婦這個關係當中,也就不難理解,婆婆和自己的兒子是親子關係,兒子和媳婦是夫妻關係,而在中國的家庭裡面,大都顛倒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從小到大,兒子都是當媽的心頭肉,對媽媽而言,兒子絕對比兒子他爸重要,也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兒子心中,當媽的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現在兒子卻被另一個女人搶走了,這個當媽的心裡啊真不是滋味,所以總是有事沒事就找媳婦的茬,干涉兒子的生活,其實就是想在兒子的生活中找到存在感。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也就是說,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而親子關係應該擺在次要位置。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4.帶孩子。

前兩天,我一個結婚2年多的朋友跟我吐槽:

“剛結婚的時候,覺得我婆婆是天底下最好的婆婆,但自從有了寶寶,婆媳對立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因為她老人家跟我的帶娃理念完全不同!”

那些自詡沒有任何婆媳問題的媳婦,一定是沒有和婆婆一起帶過孩子。

很多人都說,婆媳矛盾的爆發期,就在生了寶寶以後,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呢?

婆媳的矛盾在育兒方面主要集中於下面幾點。

第一,媳婦在生完孩子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由於激素的影響,再加上帶孩子的勞累和沒經驗,情緒會不太穩定。這個時候難免會對著身邊人發作,這也是很多婆媳矛盾的發生點。

第二,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態度不一致,一般情況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獨立,在教育孩子時態度強硬,而婆婆呢,隔輩疼,對於自己的孫子、孫女都相當溺愛

。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動權,都覺得自己的做法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希望孩子按照她們的想法來成長。

第三,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就是,有些爸爸在這場“較量”中不管不問不作為,沒有起到應有的潤滑劑的作用。

婆媳關係也是這樣。兒子長大成年,不再需要父母照顧,這本身對婆婆來說就是一種很大的失落感,好不容易盼來了孫子孫女,恨不得傾注自己所有的愛,可兒媳婦卻嫌自己思想老套,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自己當家作主這麼多年,現在突然成了一個“礙事”的,這種心理落差往往成為婆媳矛盾的根源。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那怎麼來改變呢?

一、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但是呢,媳婦在表達不滿的時候,可以講究一些技巧。

在批評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三明治效應”,可以更大程度上讓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我們換到婆媳關係中,就應該是這樣的:

先表達對婆婆做法的欣賞、贊同,然後提出有哪些不妥和建議,結束時再加上一些同樣正面的信息來中和婆婆的不快。

比如,我一個朋友剛開始就喜歡吧啦吧啦講一堆大道理,沒有作用不說,還惹得婆婆很煩。

後來換了一招,跟婆婆講:“媽你就是比我有經驗,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應該向你好好學習。但現在醫學技術、帶孩子的理念啊都在不斷更新,老方法有好處但是也有風險,原來沒事,不代表一直沒事,你看人家醫生啊是這麼建議的……我知道你為孩子好,那就要按照科學方法來,這樣才能讓咱們家寶寶更健康成長,你說是吧媽。”

雖然還是表達不滿,但因為給足了面子,婆婆也就欣然接受了,這種“三明治理論”,對直性子的人尤其適用!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二、彼此降低期待:婆婆不是媽,媳婦也不是女兒。

對立,衝突,複雜……婆媳關係總是給人這樣的印象,尤其是看多了婆媳大戰的狗血劇。但是反過來,人們又往往對婆媳關係抱有“親如母女”的理想化期待。

3年前,同事結婚時還很自信地認為,憑自己的善良、好脾氣和耐性,一定能跟婆婆相處好,因為她跟身邊的同事和朋友相處總是很愉快。她嘗試去愛婆婆,但慧慧最終還是放棄了。她感覺,婆婆那雙挑剔的眼睛,總在冷冰冰地觀察和評判她。想要愛婆婆,太難了,也太牽強了。

另一方面,婆婆也很難像愛女兒一樣地愛媳婦!52歲的付大姐說:“最初我也希望能愛媳婦,像對自己女兒一樣,可真等媳婦過了門,那種愛的感情就是醞釀不起來。其實兒媳婦人不錯,在外企,挺能幹,對我也尊敬,但跟女兒比,還是差太遠了。彼此之間好像都有那麼一股勁往外推,難道是天生的敵意?我總覺得她太懶,老支使我兒子幹活,這點讓我特別不舒服。”

渴望婆媳關係親如母女的努力絕大多數都會感到失望。

問題就在這裡。婆媳關係與真正的母女關係是完全不同的。母親和女兒的情感聯結是切不斷的,她們之間可以相互吵架,可是吵得再兇,過後還是最親的人,而婆媳之間呢,沒有這種天然的情感聯結,所以對對方自然不會有那麼高的容忍度。

其實,媳婦就是媳婦,婆婆就是婆婆,真的沒必要把兩個人硬扯成“母女關係”。

我們為什麼在婆媳關係問題上有這麼多的不理解和矛盾?可能就是因為對婆媳關係抱有“親如母女”的不恰當的期待。婆婆希望媳婦像子女一樣孝順,媳婦期待婆婆像對自己女兒一樣無私。但這往往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和期待之間產生落差,就容易產生矛盾。媳婦不太可能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媽,婆婆也不太可能把媳婦當成自己的親女兒。說出來好像有點不太符合主流價值觀,但其實認清這個道理啊,可以讓婆媳相處的更加和諧。

正是明白了兩人之間不可能像親母女那樣,才能學著保持一個不近不遠剛剛好的距離。有人把婆媳這種既無血緣但又非常複雜和微妙的關係,打了這麼一個比方來形容,可能還比較恰當:如果婆婆和媳婦都是好相處的人呢,兩者最好是同事關係、關係比較好的朋友關係;如果感覺不好相處的時候呢,媳婦把婆婆當成領導就可以了,留一份敬重,少一點接觸。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三、幸福婆媳的夢想,需要婆婆和媳婦共同成長。

一個碗不會有聲音,兩個碗才會叮噹響。婆媳在一個家庭中生活,要彼此跳探戈。你進我退,我進你退;如果兩個人的腳步同時前進,就會互相踩到對方,如果兩個人同時後退,這一支舞也就跳不下去了。

良好的界限,是避免婆媳矛盾的一大法寶。

記得一次孟非在一個節目上說,婆媳關係的最佳之道,就是:婆婆保持距離,媳婦保持尊重。

第一點,在生活習慣上不要越界干涉。婆婆喜歡吃餃子蘸蒜泥,媳婦就不要嫌蘸蒜泥有味兒。婆婆覺得衣服破了一點補補還能穿,媳婦就不必勸說扔了再買一件。媳婦穿衣服比較前衛,只要老公同意,婆婆也就睜隻眼閉隻眼,當沒看見算了。

在這些吃吃穿穿等的生活習慣上,媳婦和婆婆都彼此寬容一點,能妥協的就妥協,妥協不了的就彼此尊重,互不干涉,矛盾就少了很多。

第二點,在家事安排上互不越界插手。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公婆不要插手兒子媳婦的生活安排。有些婆婆在兒子結了婚以後,還管著兒子的錢財,這就有點越界了。兒子媳婦想出國度蜜月,想請個保姆做家務,想買個一兩萬的冰箱,這些如果不是花父母的錢,就沒必要干涉。同樣,婆婆喜歡跳廣場舞,喜歡打打牌,和老伴一起出去旅遊,這都是他們自己的晚年安排,子女也無權干涉。

對於很多人來說,坦誠地談論彼此的底線不容易,但是訂立公約是花最小代價保障未來和平的方式。共同生活的初期如果不把界限劃清楚,未來一方越界了當事人自己可能還意識不到,等到出了問題再來說,既尷尬又更傷感情。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四、男人的情商,決定婆媳關係的質量

要說起來,夾在兩個女人之間的那個男人在婆媳關係中的重要性,那真是強調多少次都不為過。

如果你嫁了一個豬隊友,那真的是神仙都沒辦法。小麗夫妻和公婆住在一起,婆媳關係本來就談不上好,全靠減少交流,來勉強維持不吵架。

兒子和父母吵架,基本上都會很快和好,也不會往心裡去,畢竟有血緣關係在那。

但媳婦和公婆翻臉,彼此可能會記恨一輩子。也許當時看起來矛盾解決了,但說不定哪天這個梗就會再次被翻出來,成為新的燃爆點。

身為丈夫,要避免讓媳婦和自己爸媽發生正面爭吵,如果有事情商量,儘量自己出面,避免讓媳婦出頭。媳婦的意見也只能通過自己的嘴說出來,並且告訴父母,這是你的意見。

另外,一旦出現意外狀況,要及時站出來攬下問題,讓媳婦站在自己的後面。

最愚蠢的老公是讓媳婦直面公婆,一旦婆婆媳婦對上了,無論怎麼討論,都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中國現在婆媳關係問題的實質就是,父母在孩子結婚後仍然對孩子保持控制。所以很多失敗的家庭往往是丈夫像鐘擺一樣,一會偏向母親,一會又偏向媳婦一邊,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成為家裡兩個女人爭奪的玩具。而成功的家庭,往往丈夫是母親和妻子共同崇拜的對象,即便有矛盾,丈夫也能出面及時化解,能做的了老人的主,也能讓妻子認可。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五、父母,在孩子成家立業之後,給自己的生活找到新的樂趣。

老兩口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重心應該在自己的家庭中,父母也要學會回到自己的家庭中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只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了獨立的安排,婆媳之間的緊張感也就此得到釋放的空間。

晚年生活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年輕時的愛好和夢想,現在一樣來得及,學習畫畫,學習一門樂器,書法,養花弄草,出門旅遊看看祖國大好河山,都比在家庭這一畝三分地糾結婆媳這點事要好得多。要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為了孩子而活,把孩子養育成人,並且成家立業已經完成父母的任務了,剩下的時間就好好的享受生活吧。

幸福婆媳,從轉變觀念開始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很正能量的婆婆的範例,這位婆婆給兒子兒媳的新婚賀詞啊是這麼說的:

婚後,不管你們遇到任何經濟困難,都不要輕易跟我和你爸爸張口,請儘量自己解決,如果不能解決,那就找朋友借或者房屋抵押貸款等等。

同樣,我和爸爸也會為自己儲備一個無需你們來負擔的晚年。都是成年人了,請各自對自己的人生負好責。

你們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是不會幫忙帶的。生兒育女,是每一對父母天經地義的責任,但絕對不是爺爺奶奶的。

我們生養完了兒子,對他對這社會都完成了我們應盡的義務。人生苦短,我們要充分享受我們的退休生活了。

逢年過節,提前通知各自的安排,不必非得要團聚,畢竟大家的人生都各有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