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公眾號上有人感嘆,生活的真相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拼盡全力,不過就是為了過平凡的一生。


芸芸眾生中,更多的人是悄無聲息的從生命中走過。

諮詢中會有一類人,他們會帶來美麗的困擾,他們看起來一切都好,有令人羨慕的學識、工作、才華,但他們的困擾卻是,為什麼我如此不完美?

他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學習好,家庭資源也好,順風順水的長大,只是到了某個階段,他們忽然間出現了問題,比如考研、考博焦慮,感覺吃力承受不了;比如工作感覺棘手,適應不了;比如總是對關係不滿意又無能為力;想做的事太多,力不從心。

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從有序走向了無序,晚上失眠,白天沒精神,看著工作、學習一大堆就是不想做,身體虛弱,胃口也不好。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完美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完美人生有標準嗎?可能會有一個模糊的標準,那就是擁有的多。

人想多多擁有的不過就是權力、金錢。

擁有無上的權利和金錢的,那就要生在帝王家。可是我們看古往今來的帝王家,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哪一個王朝的更替是風平浪靜的?用《紅樓夢》賈探春的話說,一家子親骨肉斗的跟烏眼雞似的。

一代梟雄曹操,雖無帝王之名,但卻有帝王之實,文治武功,也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曹操最令天下父母羨慕的是他家的娃個頂個的厲害、優秀,個個聰明,不是帝王就是才子。但曹操對於人生的理解卻是“憂思難忘”,唯有杜康能解憂。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和傻大姐誰更應該有幸福感?按照完美人生標準一定是林黛玉,林黛玉是才女與美女集於一身,又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林如海是探花出身,歷任“蘭臺寺大夫”、“巡鹽御史”,據考證林如海過世的時候,給林黛玉留下了兩三百萬的財產,是賈府那些飽暖思淫逸的老爺、公子們沒法比的。但我們看林黛玉和傻大姐誰更快樂?錦衣玉食的大觀園,在林黛玉眼裡不過是“一年三百六十日 風刀霜劍嚴相逼”。傻大姐在賈母那裡幹著粗使灑掃的活計,但她卻總是樂呵呵的,撿個狗不什的東西就樂呵半天。


按照完美理論,林黛玉已經比我們多數人都活得完美,但是她卻沒有完美的快樂。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傅首爾吐槽完美人生,太不靠譜。

完美完全是個人內心的感受,只是我們內心的感覺常常被他人忽略,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完美追求其實是他人定製,而我們只是按照訂單在執行完美的計劃的人。

定製我們人生的人通常都是我們的父母。當父母在人生的灰暗中看到的唯一希望就是孩子,那麼孩子的人生就會被定製成“爭氣”,優秀就是人生唯一的目標。只是一個孩子在不停地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他心底裡那些真正想要的快樂就失之交臂了。

而人生總有求之不得,那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孩子接受了訂單,但是卻沒有辦法完成訂單。這個時候就會進退維谷。

追求完美后面的心理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一個21歲的女孩,託福、考研、修學位、實習一起弄,弄到自己低血糖昏倒,才害怕了。

她很苦惱,怎麼會這樣?她說人生至少要讀到博士,否則自己就不能接受。按照她這個理論,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人生了。

她看起來蒼白而疲憊,就好像經歷了一場浩劫。

她說:“我只有考到了博士,人生的美好才能開始。”

有美麗困擾的來訪者都是這樣把自己逼到牆角的,她不會欣賞當下她自己的那個好,而是苦苦追求未來那個她想象出光環的自己,沉醉在那個虛擬的光環裡不能自拔。
決定一個人的生命狀態的是他的人格。

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論,兒童人格發展的結構是真實自體與虛假自體的交錯。

虛假自體就是兒童通過母親建立自體感覺的時候,母親沒有給予積極的應對,而更多地使用自己的動作替代,讓嬰兒去順從。



在早期的關係中,母親總是替代嬰兒做一些事情,並要求嬰兒服從,嬰兒就會發展出虛假自體進行防禦。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對嬰兒來說,母親就是整個世界,要想讓母親滿意就要按母親說的去做。嬰兒就會發展出母親需要和喜歡的自體去迎合母親。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兒童與母親的關係一直是這樣,他的虛假自體就會代替真實自體。

與這個女孩兒做分析,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女孩兒發現,最讓她害怕的不是考不上博士,而是媽媽會覺得她考不上博士就不再是那個好孩子了。

當領悟到這裡的時候,她忽然滿腹悲傷,掩面哭泣了好久。

之後她說:“好像一場夢剛剛醒來。”

她發現她的人生也是在被她的媽媽定製,她拿著訂單無力完成。

真實自體是你能體會到你自己,你在,並且被接納。真實自體是與身體的活力聯繫在一起的,力比多能量是源源不斷的,不會枯竭和斷流,它充滿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真實自體才具有創造性。

在外在行為方面真實自體的能量就如加滿油的航船,隨時等待著啟航。
真實自體可以選擇現在考博士,也可以選擇先工作稍晚一些考博士,即使不考博士我也能接納現在的自己。

真實自體充滿了彈性,而不是隻能接受被媽媽定製的自己。

虛假自體一直在無意識地完成訂單。

真實自體可以隨心選擇,獨立而自由。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在生命的早期,缺少涵容心智的母親自體

因為完美我們錯失了什麼?

完美人生就是早已規劃好,你只需要照單完成。

如果我們認定了人生就是為了完成訂單,就會唯訂單馬首是瞻,就忘記了自己是誰。

在比昂的理論中,心智成長是需要營養供給的,只有營養供給足夠的時候,真實的經驗和真實的自體才會滋養心智,而虛假的經驗將會阻止心智的發展。

比如我們的大腦發育,在嬰幼兒的階段,如果語言、音樂、繪畫某個方面沒有在這個階段進行發展,那麼這一部分的能力就會受到抑制。

如果心智的發展是一個360度的角,但是,給給孩子制定的訂單卻只有60度的角,那麼孩子可能就看不到那300度的角了。


生命的本質是我們忘記了自己要做一個幸福的人,忘記了與人聯繫,忘記了仰望星空,忘記了活在當下。為了虛幻的遠方,一直跑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一個真實的自體來到海邊,他可以“聚懷逸興壯思飛”,他的思緒可以上九天攬月,可以潛深海暢遊,亦可以看“海到無邊天作岸”,“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或者什麼都可以不想,就在海邊留下一串自己的腳印。

而一個虛假自體來到海邊,他是帶著訂單來的,因為他的爸爸給他的訂單是看完大海要寫一篇有感覺的600字作文。

你看大海,再想想那600字,自己就覺得沒什麼感覺,回去還得寫作文,作文又不會寫,不會寫就會被爸爸罵,爸爸罵人可難聽了,這一想就開始焦慮,甚至想快點離開海邊,不想看了,不就一片海嗎?有什麼可看的。

《道德經》“有之為利 無之為用”,看得到的“有”給人提供了便利,看不到的“無”發揮它的作用。



“有”之利是實在的利益,而那些“無”卻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作用。

虛假自體是一個不斷消耗心智的過程,人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感到虛弱而疲憊;而真實自體是一個補充心智能量的過程,所以人會越做事情越有力量。

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完美人生是能活到200歲,統一歐洲,帝王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做夢。

傅首爾: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強求完美


人生完整就好,何必勉強完美

像海子一樣劈柴、餵馬,如果沒有柴可劈,沒有馬可喂,那就在這冬日去看看鄉村的田野,看看冬天裡籬笆上那美輪美奐的落日。關心糧食、蔬菜,明天把米飯燜好,把菜做香,美美的吃下去。忙得多久沒跟親人、朋友聯繫了,打個電話吧,也許心情會不一樣。

眼裡有景,心裡有人,吃好睡好,這樣平凡的人生好不好?
參考文獻:
《客體關係理論的轉向:溫尼科特研究》郗浩麗著

《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英)Margot Waddell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