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有些好孩子步入社會,承擔了更多錯誤,面對了過多詆譭,你覺得呢?

趣味神秘人


我覺得題主所說的好孩子,好象是嬌生慣養的溫室花朵,沒有經過風吹雨打。

這樣的孩子,初入社會,肯定會無所適從,經不起打擊。

什麼承擔了更多錯誤,什麼面對過多的詆譭,這好象都是題主預設的。

對於初入社會的孩子來說,瞅什麼都新鮮,這倒有可能,但他們也不是完全無知。

在網上,對這個社會,多多少少也有了解,並不完全是小白鼠。

不要低估現在這茬孩子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他們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精明,

所缺的不過是社會實踐而已。

沒有誰天生就是好孩子或者壞孩子,關鍵都在於後天教育。


孤獨漂流客居人


當我說TFBOYS的時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馬上就會想到《青春修煉手冊》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TFBOYS這個組合是在2013年8月6日推出的中國男子演唱組合,由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三位成員組成。自出道以來,以陽光男孩乖寶寶的定位獲得了千萬少年男女的瘋狂追捧,還收穫了許多大叔大媽級的鐵粉,甚至團中央也邀他們參加了許多積極向上的青少年活動。可以說是紅透半邊天。

可是王源在去年5月所發生的“抽菸事件”,相信大家也略知一二,瞬間就把“王源”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連TFBOYS組合成員裡的王俊凱和易烊千璽都被波及在其中。各種對王源的惡意抹黑及對王俊凱和易烊千璽的曲解此起彼伏,儘管王源誠懇道歉,王俊凱和易烊千璽默不作聲,卻仍然擋不住這場輿論指責。

可以說這件事讓他們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如果把吸菸這件事放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我想沒人會在意。而王源在不該抽菸的地方抽菸,這只是犯錯而不是犯罪,大家不要像對待罪人一樣去對待他,要善良一點。像他這麼一位優質的偶像,一定會改正自己的錯誤,把更多正能量帶給大家。人難免會有犯錯的時候,只要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今後不僅不再犯錯,還要把正能量帶給大家,這個就是最好的榜樣。





黃山山腳人家


好孩子步入社會,承擔了很多錯誤,遭到可很多的詆譭。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吧,這是對孩子教育不到位的表現。

首先,好孩子只是我們簡單的認為的,他們沒有步入社會,沒有經過社會大家庭的錘鍊,很多事情認識還保存在天真的狀態,對社會了解不全面。好孩子是家長認為的好孩子,他們只是像一張白紙一樣,為人處世方面,特別純潔,簡單,一旦步入社會,其實會收到社會的嚴格考驗,在為人處世方面更會不瞭解,不清楚,不明白,因為他們的社會經驗幾乎為零……

其實社會就是一個大熔爐,將所有步入社會的好孩子統一進行煉製,鍛鍊心智,增長經驗,才能變為真正的好孩子。





櫻艾琳


什麼叫好孩子?什麼叫壞孩子?怎樣評論好壞的標準。精準的尺度是什麼?不偷不搶,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做違法事情,他們都是好孩子,有些孩子很乖,出來社會,沒有經驗,社會閱歷淺薄,被人誘惑,被人下套,被人挖坑,他們是怎麼跳下去,自己還不知道,難道,他們就不是好孩子嗎?

無論是好是壞,孩子們步入社會,遇到挫折,遇到詆譭,太正常,這是人生必經之路,成長的過程,當然有荊棘叢生,怎樣克服?需要身邊人親人,朋友,父母的指導,開解,同時也要學會接受現實,而不是一顆玻璃心,別人說什麼,自己無法釋放,耿耿於懷,心情不爽,它看不清,詆譭你,只要沒有侵犯到你的人身權益同經濟利益,不計較,哪個人前不說人。

人,就像一枚硬幣,兩面都有不同的圖案,有的說正面好看,有的說反面好看,你聽正當還是反方?一個人,有主見,不管正方還是反方,無所謂,自己認為好就行,何必在意別人的碎碎叨叨,如果一點承受力都沒有,別人一句話就能影響你的情緒,是自己承受力太差,再自身找原因。

當一個人看不清,詆譭你,你要振作起來,活的更加有精神,更加有力度,等你成長起來,做出過樣子給他看,讓他明白,鼠目寸光,眼光短淺,欺負人是什麼感覺,人生有句古語,寧欺白頭翁,不欺少年頭。

被人欺負,一定要學會忍,小不忍則亂大謀,成長路上的提升,等到許多年後,釋然,你會感激那些看不起你的人,詆譭你的人,是他們嫌棄的眼神讓你成長,正是這些不容易的經濟,讓你成長更快,把錯誤,詆譭,當做成長的墊腳石,未來的路會越走越穩,願你活出個樣子給自己看。


書香藤院



易醫文化交流


問題是社會上為什麼有那麼多壞的方面,我們沒有教給孩子去應對。



我讀我寫我快樂


我不覺得這樣。首先要判定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從你的問題裡推測,我覺得你說的“好”孩子,應該是比較聽話的孩子,但適應能力並不強。步入社會後,處事風格跟現實格格不如,導致讓周邊的人詆譭和笑話,是不是這樣? 如果是,那這樣的孩子算不上多“好”。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聽話、誠實,但從小生活環境比較窄,跟人接觸少,導致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等參加工作後,讓外人看起來“傻乎乎”的,辦個事兒常常砸鍋。

我認為這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人品沒問題,不會幹壞事,但跟廢柴也沒有多少區別吧。一旦生活或工作上有什麼事兒,你怎麼指望他去處理?所以應該反思的還是我們自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過於注重理論而忽視了實踐?只有找出正確的答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




王鋒588


首先,題目的背後有一個“好孩子”定性的問題。對於人包括事物的判斷是不能單純用好壞來評判的。比如說,你很討厭狗屎,但它同時也是肥料。但就對孩子的判斷來說它也是不全面和準確。只能說是我們大多數人眼中認為的好孩子。比如學習成績好、待人禮貌、誠實等等。其實這些也只是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好孩子”的一面而已。人是多面的、多變的、複合的,除了學習成績、道德品質以外,還有應變能力、溝通能力、持續關注能力等等,這些其實也應該是“好孩子”判斷的標準。

其次,“步入社會”的背後有一個適應能力問題。社會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你是所謂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標籤就優待誰、不待見誰。它始終有一個潛在的標準,那就是誰能適應社會。我們都知道,社會這個東西摸不著看不到,但他就真實存在在那裡。有約定俗稱的評判標準以外,它也是一個萬花筒、練兵場、名利場、競技場。進入社會以前,“好孩子”只是家庭和學校裡面定製的產品而已,只是暫時符合出廠標準的半成品。這個產品還要到社會上去精雕細琢的打磨和修飾。按照孔子的觀點從十有五而致於學,到七十而從心所欲……它是終身而為的事情。相較於智商,情商的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

另外,“更多錯誤和詆譭”的後面有判斷這自己的主觀心理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站在“好孩子”的角度提出來的,是以“好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更多的錯誤”的背後除了確定的客觀事實外,更多的是心理反差問題。“壞孩子”犯錯千百遍,大家都視而不見,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他本來就是“壞孩子”。“好孩子”一旦犯錯就會被放大,“好孩子”怎麼能到錯誤呢?無論自己也好,旁觀者也好,都會對“好孩子”更加關注、出於關心也好,嫉妒也罷,不自覺地放大其錯誤的影響力。在我看來,剛進入社會的孩子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有所謂的素質和適應能力區別。什麼時候,當“好孩子”變成了“成熟男女”的時候,評價和判斷才更加客觀和現實吧。

做好準備,收起“好孩子”的標籤,向“成熟男女”邁進才是王道!


為自己寫首歌


我就是這個人[流淚]剛剛步入社會工作,經常被別人說我工作偷懶,我一直都在努力工作,就是休息一下全讓主管都看到了。

回到家裡休息,不想去做事,在家待幾個月,又被同村的說我不務正業,在在外面偷雞摸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