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一、為什麼是“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百度百科,“政府工作報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各級政府都必須在每年召開的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俗稱“兩會”)上向大會主席團、與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佈這一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一般要經過報告起草、徵求意見和提交報告接受審議等幾個階段。“審議、討論報告的過程,其實也一個是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的過程。”李鉞鋒委員說,“表決通過的報告,就是達成共識後的共同行動,熔鑄了國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願。”

政府工作報告是兩會期間發佈的具有施政綱領性質的政策性文本,其內容主要包括對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情況的回顧與總結,以及對當年政府各項重點工作的規劃安排。

相關研究表明,政府工作報告通常是決策者在某特定時期政策資源以及政府注意力分配狀況的直觀呈現,是各級政府進行資源配置與精力投入的指揮棒,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民眾宣告或承諾“政府將重視什麼”“將資源投向哪些領域”

(王印紅、李萌竹,2017)。

總之,我們認為,國務院以及各省市區人民政府《政府政府工作報告》,隱藏著各級政府履職的編碼,是研究國家治理優化營商環境、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依法治國、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及其各項制度建設的重要材料


二、政府“過緊日子”的提出2019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兩會結束後,李克強總理在記者見面會上回答提問時說,今年安排財政支出和GDP同步增長,確保民生重點領域、三大攻堅戰支出只增不減。學習時報評論員指出要把“過緊日子”的財政方針落實到工作謀劃、實施、考核之中;作決策、辦事情要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把錢用到刀刃上;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實打實壓減一般性支出,將騰出的資金用於“三大攻堅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


三、各省市區如何過“緊日子”?我們手工收集截至2020年3月10日各省市區公佈的29份《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梳理報告“當前重點工作”中政府自身能力建設相關的內容。發現其中23省份明確提出了“過緊日子”的宣言和舉措,6省市未明確提到相關內容。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北京、內蒙、上海等11省市區提出了壓減財政支出的區間比例。部分省市區一般支出或項目支出壓減比例超過15%。力度之大、可謂空前。比如:內蒙非重點專項資金壓減20%;貴州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平均壓減18%;西藏自治區級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壓減16%以上;青海全省各級政府部門一般性支出再壓減15%以上。

部分省市區還明確了財政支出的“負面清單”。比如:浙江嚴格控制公共工程建設,大幅壓減辦展辦會;山東一律不再新增一般公務用車,除危房改造外一律不再新建、改擴建辦公用房;廣東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堅決取消不必要的項目支出。

積極貫徹“有保有壓”以及“調整支出結構”的總體方略,

在“過緊日子”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和非重點項目支出的基礎上,做好“三保”以及重大項目實施。比如,上海提出兩個“確保”:一是確保社保、醫保、教育等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二是確保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增強城市發展後勁的支出只增不減;西藏提出,保障十項重點民生支出;青海提出,切實以政府運行支出的“減法”,換取民生福祉的“加法”。

“過緊日子”更要“提質增效”!部分省市區提出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比如,北京推動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向公用事業、轉移支付、行政運行等領域拓展;黑龍江“建立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全程留痕、責任可追溯的監督機制,把有限資金真正用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來”;上海“深化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改革,率先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新體系”;

青海強調“做到花錢要問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壓減、無效要問責”。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四、知識拓展

對標對錶,逐項解讀財政部《關於深入推進財政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快人一步瞭解未來一段時期財政改革動向。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層級體系,對財政部2020年立法工作提及的法律法規做分類,形成以下制度圖譜。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我們從29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了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密碼”

聲明本文所有引用資料均來自中國政府網和中國新聞網等官方網站;

本文的發表旨在幫助同行更有針對性開展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